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117425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东省新泰二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 34 分)一选择题(22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 (p) 跬(gu)步 慰藉(ji) 锲(q)而舍之B拓(tu)片 开拓(tu) 惴(zhu)惴不安 不屑(xio)一顾C皓(ho)首 竦(sn)身 弱不禁(jn)风 浑身解(xi)数D舟楫(j) 模(m)样 曲(q)高和寡 挈(qi)妇将雏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稗官 蛇鳝 偈子 仓皇失措 急于事攻B永诀 遒劲 不耻 无坚不催 涵泳游优C缉拿 即使 辞藻 荣誉等身 居高临下D肤浅 湮没

2、 信扎 延口残喘 固步自封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他虽然入行不久,但有极好的新闻敏感,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风捉影,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报道。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互相促进、相互统一的。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让学生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这无可厚非,各学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枪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一件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禁枪的又一轮争论。强调道德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不能用道德绑架他人,不论它听起来有多么冠冕堂皇,也不足

3、为训。网络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胫而走,这既损害公民权益,也损害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A. B. C.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读书也就愈不易。固然书籍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2 -B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艺也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关注、思考人类共同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C王小鹰的长街行 ,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成长历程与心路历程的描述,展现了城市的变化发展与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心灵嬗变之间的关系。D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通过网络、媒体,以

4、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联、拜年短信,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7.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8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句中的断句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3 -11下

6、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4 题。(6 分,每小题 2 分)和谐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 “和”指和睦、和平、和谐; “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

7、“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 ,一意即“适合” ,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 “礼”与“和” ,是互相作用的。 “礼”的作用,是“和” ,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可见, “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礼”

8、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 ,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 “和” ,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

9、制度”的制度安排、 “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 “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 4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 “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实现“万国咸宁” 、 “天下太平” 。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

10、之治” 、清代“康乾盛世” ,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选自人民日报)12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和”即“和谐” 。B “天时不如

11、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 “和”与“礼”的表现方式相同,本质一样。D “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13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A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B秦汉以后, “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

12、、和谐发展。D “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具备和谐的文化传统,就会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 5 -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C “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D唐代“贞观之治” 、清代“康乾盛世”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 、 “和而不同”的启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 6 分,每题 2 分)嗟乎!师

13、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

14、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B小学而大遗 小学:学校的初级阶段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的人 1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皆出于此乎?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吾其还也C其可怪也欤 D其孰能讥之乎?17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 ,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不见得明智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

15、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6 -第卷(非选择题 共 116 分)四 (30 分)18.把下面四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注意重点字词。 (12 分,每一句 3 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 分)浣溪沙 清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

16、,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注】 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 分)20名句填空(每空 1 分,共 12 分)(1) “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

17、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4)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 7 -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5)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 _,_ _ ”的观点是相同的。(6)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 ,_ 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湿湿的想念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

18、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

19、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8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

20、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

21、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

22、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注】 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2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 分)A. 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B. 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C. “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D. 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E. 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9

23、-22.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3 分)23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3 分)24. 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3 分)六、(11 分)25.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而简练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6 字。(3 分)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_。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

24、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_,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_。26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四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替换上相应字数的词语。(4 分)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风烛残年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27.仿照句中的画线部分,续写两句话。要求所写内容与首句有关。(4 分)只要不失去信念,一棵无名的小草,也能让你眼前充满无限绿意;一滴小小的水珠,

25、也能让你心中荡起美丽的涟漪; , ; , 。七(60 分)28. 生命的旅途中,总有某些时候,或让你愤怒,或让你喜悦,或让你激动,或让你泪落,或让你目瞪口呆,或让你手足无措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10 -2.细致生动3.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要有真情实感。4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5.书写认真,卷面整洁。(设置 2-5 分卷面分,优者加分,差者减分)- 11 -高一阶段性测试一答案一1.答案 C2.答案 C 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26、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这里感情色彩不当。“并驾齐驱”,形容齐步前进,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使用正确。“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谅解,不可过分指责。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此句中所发生的事情是事实,并非夸大,应该用“骇人听闻”。“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使用正确。4. 答案 C 解析 A 把书籍调到“固然”前面 B 项语序不当,应为“关注、思考、表现” 。 。D 项并列不当, “网络”与“媒体

27、”并列不当。5.答案 B, B 名词用作动词,其余是名词用作状语6.答案 C,C 是并列,其余是修饰7.答案 C, C 是定语后置,其余是状语后置8.答案 B(项都是“老师” ,项分别是“流传” “解释经书的著作” ,项分别是“跟从”“由,自” ,项分别是“道理” “风尚” )9.答案 B(“道”是“风尚” )10.答案 D(“无”是“无论” )11.答案 D(都是副词, “竟然,却” ,项都是连词,分别表示转折和顺承,项分别是主谓之间和“的” ,项分别表并列和顺承)二、12.解析 “和”与“礼”是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答案 C13.解析 “诸子百家”存在于先秦时期。答案 B14.解析 “和谐

28、的文化传统”说法错误。答案 A- 12 -三、15答案 B(小学:小的方面学习)16答案 A(A 是人称代词,他们;其他都是语气副词)17答案 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四、18 翻译:(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等金属制品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2)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3)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耻。 (4

29、)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19.诗歌:(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 、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0.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五、【答案】21. DE D 项中“

30、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 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集中”理解不当。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22.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解析: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 13 -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

31、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23.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解析: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段)。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

32、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24. 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第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第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第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

33、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六、25.【答案】 (1). 可以节省地面空间 (2). 票价实惠 (3). 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

34、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 14 -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6答案 “抛砖引玉”金玉良言 “风烛残年”年近花甲 “略尽绵薄”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殷切期望”衷心希望(“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词,用在这里明褒实贬;“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样说缺乏敬佩赞叹的情味。 “略尽绵薄”是自谦之词,用以评价老师,不得体;“殷切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27.示例:一枝孤独的腊梅,也能让你眼前幻化满园春色;(分)一方嶙峋瘦石,也能让你悟出不阿的风骨;一丝纤细的爬山虎,也能让你读出坚强的意志。 (分)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