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117460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性质与用途。【复习回顾】1、CO 2和 CO 的性质是否相同? 每个 CO2 分子比每个 CO 分子多一个氧原子,由于它们的_结构不同,可以推测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_。【新课笔记】【要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1、CO 2的物理性质:(1)CO 2是_色、_味、_体; (2)CO 2的密度比空气_;(3)CO 2_溶于水; (4 )CO 2降温加压后变成固体。 (俗称_)2、CO 2的化学性质:(1)CO2不能_,也不_。(2)CO2能与水反应生成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但碳酸_,受热易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_ _。(3)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4)不能供给_。【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 CO2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O 2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CO 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CO 2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CO 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 B C D2、CO 2和 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 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都含有氧分子 都能供动物呼吸 都不溶于水 密度 都比空气大3、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 Ca(OH)2粉刷墙壁,日久变硬的原因是 ( )A.水分蒸干了 BCa(OH) 2变成了 CaO C石灰浆干涸 DCa(

3、OH) 2与空气中的 CO2反应,生成了坚硬的 CaCO324、 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氧气,区分它们可以用 ( )A. 澄清的石灰水 B带火星木条 C燃着的木条 D石蕊试液5、试管中注 5mL 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 CO2气体,然后加热,其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 )A. 红、紫、无 B紫、红、紫 C紫、红、无 D. 紫、无、红 6、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 CO2,溶液由紫色变为_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则溶液由_色变为_色,其化学方程式为_。7、意大利有一“死狗洞” ,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

4、尔发现洞内温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 2) 。据些说明 CO2的性质:_ _;_ _。8、你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证明从“可口可乐” 、 “雪碧”和啤酒等饮料里,逸出的气体中含有 CO2气体?_。9、在搬进新建的房屋 时,为了使墙壁表面快点变干变硬,可以在屋内生一个炭火盆。请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刚开始生炭火盆时,墙壁反而会变得更潮湿呢?请写出以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10、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的瓶口会因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 而变得模糊不清,请写出此化学反应方程式_,可以用 来洗涤,请写出此化学反应方程式_。11、2009 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中国承 诺:到 2020 年单位

5、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 2005 年下降 4045。(1)近年来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将空气中的 CO2压缩后贮藏于冰冷的深海可有助于 减少温室效应。但有科学家担心这样做会增加海水的酸度,导致海洋生物死亡。CO 2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将过多的 CO2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CH 4)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2、小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固定装置已略去,且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写出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伟观察到乙试管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请写出所有可能使其变红的原因。3。13、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芳曾用四朵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做了如图所示的四个探究实验,得出了“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请将各实验的有关内容填入下表空格中:实验序号 () () () ()实验现象 小花变红色 小花不变红色 小花不变红色 小花变红色实验目的与结论目的:证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_色。 目的:证明_。 目的:证明_。 结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