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117515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

2、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 ,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 “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

3、代,即使此传说确凿, “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 “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 “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 2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4、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 “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 ,生动再现了少

5、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柳”又作“杨柳” ,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

6、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隋

7、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3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其笔下的“柳”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可见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意蕴。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 ,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成为了隐者的象征,总寄寓着隐逸之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1250 万美元的阳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

8、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

9、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看着透过

10、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 4 -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

11、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 年 11 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 95 岁。2013 年 3 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

12、。“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 1250 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B.环境描写

13、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D.小说主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5.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6. “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小题。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

14、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读的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

15、挑鼻子竖挑眼” ,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 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从西方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 、 三国演义 、 金瓶梅和红楼梦四部书中, 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比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扁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 。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 。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 ,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甚至使人受不了的情况下,就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平凡的世界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

16、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 6 -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

17、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通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撞线的时刻终于

18、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对大师们的作品,路遥不仅试着拆卸开进行鉴赏,而且也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某些著作提出批判。B、逐日逐月逐年的查阅、翻看搜集到的报纸合订本并随手记下“有用”的东西,给路遥的写作带来极大方便。C、 “一切方面的生活我都感兴趣” ,这句话告诉读者路遥正在为小说内容、人物准备素材,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D、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这个日

19、子是平凡的世界创作完结的日子,也是路遥激情人生的一个节点。8、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 (3 分)- 7 -二、古诗文阅读(共 5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

20、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 ,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21、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百斛” ,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B. “不豫” , “豫”为安和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C.“班剑” ,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 “班”即“斑” 。从文章里看,这里是

22、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D. “薨” ,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8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

23、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5 分)(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5 分)(二)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共 16 分)13.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 分)A.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遗憾B.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智慧力量C.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上面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借助1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4、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说也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 分)- 9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 分)(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7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617 题。古别离 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注释】毵(sn)毵:柳枝浓密

25、下垂的样子。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16.下面对诗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诗歌首句,作者如实地写出春天的景色,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B.第三句用“更”“指”两字,写出作者信马挥鞭的动作,画面栩栩如生。C.第四句进行想象,将要去的江南,春色怡人,尽是欢乐。D.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7.从全诗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别离”之情的?(4 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1 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 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

26、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2)苏洵六国论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的历史教训是“ ” 。(3)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4)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 10 -有相似句子: ,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6)在归园田居(其一) 中陶渊明用“ , ”来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喜悦。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9 分)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担任葡萄牙总

27、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B.实施新政策不到三年时间,咱村就已改头换面:不仅重见青山绿水,而且家家都致富了。C.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D. 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尘埃落定,被告人高承勇被判处死刑,当地市民街头相见也会情不自禁地弹冠相庆。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由袁和平执导的 3D 电影奇门遁甲的先导海报中,除巨大的罗盘为影片奠定了奇幻的基调外,还有由人、景、物组成为风格恍如壁画的“神秘图案”。B桃花是山东肥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境内 10 万亩桃花林

28、,每年春天烂漫的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错落,隔而不断,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C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D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否则现在备受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2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A.见习信:我叫李丹,女,今年芳龄 22 岁,经学校同意,现申请前往贵公司实习三个月。B.少儿节目解说词:木屋旁有条小溪,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C.生日聚会贺卡:兄台华诞,小弟无以为贺,特赠

29、生日贺卡一张聊表至诚祝福,还望笑纳!- 11 -D.球赛在即,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很艰难,到时候还要请你多多承让。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想象一下,二十年以后会怎么样呢?一定和现在不一样。我们的父母已老态龙钟,我们自己已成家立业,我们的国家已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已智能方便,我们的世界已请展开想象,以“二十年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 800 字;表现正能量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12 -语文期中检测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1.B “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2.A (B 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

30、开论述”错。C 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 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 )3.C(A 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 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 项, “总寄寓”说法过于绝对。 )4.A (B 项, “主要特色”说法不准确,本文有环境描写,但分量不重。C 项,珍妮最初的请求不是无理的,老人也不是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她是被珍妮的微笑与温柔和善打动了。D 项,文中的心理描写是少量的,且没有细节描写。 )5.孤僻、冷漠:贝蒂生活陷入绝境,冷漠地回应新来的邻居珍妮;曾经对生活不抱有幻想,

31、对外界丧失了兴趣。善良、乐于助人:贝蒂答应给邻居珍妮打开窗户,为他人行方便;同意珍妮到她家里的阳光下用餐。懂得感恩:珍妮帮助贝蒂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贝蒂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转赠给珍妮。 (一点 2 分,性格特点 1 分,分析 1 分,答出两点就得 4 分)6.“阳光”是文章的线索,它贯串全文,使文章前后相承而成为一个整体;珍妮“借阳光”的请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小说波澜起伏;“阳光”的多次出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它不只是现实的阳光,更是爱心、善良的象征/珍妮的爱心和善良最终使冷漠绝望的贝蒂内心充满了阳光,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每点 2分,共 6 分)7C(“一切方面的生活我都

32、感兴趣”这句话强调准备工作,而不是“对生活的热爱” )8大量读书;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大量读报) ;深入生活。 (每点 1 分)二、古诗文阅读(共 53 分)9. B 10.D “薨”不指帝王之死。11.D 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12.(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5 分。得分点:一句一分,语言通顺一分)(2) (武帝)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发遗诏让萧子良辅佐政事,萧鸾主持/掌管尚书事宜。(5 分。得分点:一句一分,补主语一分)- 13 -13.D 向上,名词作状语1

33、4.D (A.糊涂/疑难问题 B. 这些/到 C.过去,以前/假如,如果 D.表凭借,用来的)15.(1)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宏大/强,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3 分。得分点:“疾” “闻者” “彰” )(2)等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计策,才招致了灾祸。 (3 分。得分点:“以为” “始”“速” ) (3)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 分。得分点:“是故” 、 “无” 、 “所”字结构,句意通顺)16C 写出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17 (1)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离情。一二句是实写眼前之景,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之景,通过

34、分别前后的美景描述,更深切地表现出离别之苦。 (2)运用反衬手法/用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春天宜人的景色,而无人相伴共赏,反衬出依依惜别的愁情。 (3)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 “不那离情” 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用“断肠”直接表现离情之苦,愁苦之甚。 (每点 2 分,任答出两点即可。手法 1 分,结合原句分析 1 分。答“情景交融”或者“借景抒情” ,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 (译)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鉴赏)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35、。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

36、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14 -18. 情景默写名句答案(每句 1 分,共 10 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

3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5)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9 分)19.C(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和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变内容。 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弹冠相庆:一人当了官或得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20. C(A 句式杂糅,把“组成为”改“组成的” ;B 搭配不当, “被誉为”前加“肥城市”;D 成分残缺,在“人满为患”后加上“的问题” 。 )21. C(A 项“芳龄”称对方(年轻女

38、子)的年龄,B 项少儿节目解说词不能过于书面化,D 项“承让”是比赛获胜方说的)【参考译文】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

39、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武帝生了病,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昌殿侍奉服药。萧子良他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发遗诏让萧子良辅佐政事,萧鸾主持/掌管尚书事宜。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 15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招致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不久去世,年龄三十五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