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林子深处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 ,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 ,还不得
2、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
3、,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 “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2“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
4、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 “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
5、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
6、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
7、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 ,有删改)3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 “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B. 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C.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 ,越来越有主动性。D. 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 “宽板板,长溜溜” ,同时又不
8、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3. 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 “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 ,由此
9、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 3. 观点一:好,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树林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林子象征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林子有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美,文章更有诗意。观点二:不好。小说的线索和重点描绘的是林子深处的声音,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几次呼喊和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完成的。声音是人物与林子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象征着青春激情和自由,声音使林子有了活力,更彰显林子的神秘
10、美和自然美。【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能力的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4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根据对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的理解,此处属于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直接作用。【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通过对文本中主人公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分析能力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中特殊的情节,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例如本文中二蓝子前两次呼喊 “大刀唻,小刀唻” ,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
11、,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 。所以这是一种安然惬意的心理。第三次呼喊是二蓝子等待河对岸的声音,因此可以看出其对爱情羞涩的追求的心态和心理。【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是否改动的探究能力的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赏析,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的要求: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考生要先明确观点,例如:不可改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标题, “林子深处的声音”与“林子深处”相差的是“声音” ,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是小说主人公对“声音”的期待,
12、同时也是对爱情和自己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是不能题目的。总之,这类试题要先明确观点,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实用类文本
13、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5方言来表达情感。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
14、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 ,2017 年 5 月 19 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 4 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
15、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 1300 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2017 年第 8 期决策探索 )材料三:“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 ”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
16、正。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 1.1万条词目、共计 66 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 。 “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 ”陶国良说。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对于这些努力,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深感认同:“保存一种语言,让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思想、知识,代表的风物人情系统得到呈现、保留和张扬,让这种多样性得到保护,这是艰难的工作,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6(摘编自沈峥嵘 顾星欣 付奇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 ,2017 年 5 月 20 日新华日报)材料四:受到国家大力推广普通
17、话以及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用方言的人在数量上长期有减无增,方言危机已经开始显现。怎么办?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入专项的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着传统文化,只不过非遗是以技能、物品等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而方言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已。(摘编自苑广阔方言保护可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 ,2017 年 5 月 12 日长沙晚报)4. 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
18、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各尽其用。B. 虽然“保卫方言”已经成为公共舆论话题,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C. 重庆 4 名中学生写下呼吁关注重庆方言传承的万字论文并获得大奖,说明关注方言保护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D.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所以保护方言体现了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方言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虽然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却是特定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当地人寄托乡愁的载
19、体。B.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危机,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C. 当前方言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直至彻底消亡的趋势已不可改变。D.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前者以技能、物品等具体形式为载体,后者以语言为载体。76. 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B 6. 正确认识、处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使双语双言乃至多语多言成为社会常态;利用公共舆论,引导人们包括学生关注、了解、熟悉方言;保护传统地方文艺,编著方言字典,使方言在固
20、化和传承中得到保护;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由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和资源,将方言保护上升为国家行动。【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 项,对周有光的话理解有误,原文内容是: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 1300 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他的话是针对大都会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且“取代”说法绝对。故选 B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
21、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的是“正确的” “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 项, “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与材料一“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内容矛盾;C 项, “彻底消亡的趋势已不可改变”的分析过于绝对;D 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表达错误,原文是说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 。故选 B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22、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然后分析四则材料,明确设题的区域,从中分析、概括、筛选答案要点。材料一中分析, “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由此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第一要点:正确认识、处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使双语双言乃至多语多言成为社会常态。材料二说“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 4 名高8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 “
23、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由此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第二要点:利用公共舆论,引导人们包括学生关注、了解、熟悉方言。材料三说“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 1.1 万条词目、共计 66 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 ”“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 “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由此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第三要点:保护传统地方文艺,编著方言字典,使方言在固化和传承中得到保护。材料四中说“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
24、入专项的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 ,由此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第四要点: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由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和资源,将方言保护上升为国家行动。【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
25、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瑾闻。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 。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
26、,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9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报可。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 ”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
27、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B.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C.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D.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
28、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B. 擢,提拔官职。本文中“授” “出” “举”等,也都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C. 日晡,即晡时。晡时是十二个时辰之一,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D. 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称“朔” ,十五称“望” ,十六称“既望” ,月末称“晦”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B.
29、 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 ,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C. 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D. 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10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报可。【答案】7. A 8. B 9. D 10. (1)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2)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
30、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批复同意。【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尝召对”,事件发生开始,应该断开,排除 BD 两项,从“遇知曰” “岳贡曰”两人对话标志,可知“臣正纠驳”后应该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注意: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31、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B项, “本文中“授” “出” “举”等,也都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表述不当, “举”在本文中是“推举” “举荐”的意思,属于政绩考核。故选 B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解答此类题应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D 项中, “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
32、物”分析不当, “被赏赐食物”是第一次应对时皇帝的赏赐,而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是“越六日”的事情。故选 D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注意: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11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他:其他,荒:灾民,修学:修治学堂,课:考核,咸:都。 (2)句中:谳:审问的结果,上:上报,实迹:确凿的证据,宜:应该,报:批复,可:同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33、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考中天启二年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晋升郎中。历任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都以廉洁谨慎闻名于世。崇祯元年,出任松江知府。海滨多盗贼,抓捕到就用木棍打死。郡东南面临大海,飓风大浪冲击,时常成为人民的祸患。方岳贡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于是成为永久的福利。郡漕运粮食到京城数十
34、万石,而众仓库相距五里,为此建城墙保护,称为“仓城” 。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薛国观事败露,他的同党上海王陛彦被交付司法官审讯,和方岳贡向来有仇,就诬陷方岳贡曾经贿赂薛国观三千金,于是岳贡被逮捕。士民到京城直接向皇上申诉冤情,巡抚黄希也为他的被诬陷辩白,被送交司法官审讯上报。一天,皇帝晚上召见辅臣,问:“有一个知府官任十几年,屡有卓著政绩的是谁?”蒋德璟用方岳贡来回答。皇帝说:“如今在哪儿?”德璟又以王陛彦一事而被株连来回答,皇帝点头。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不久,
35、给事中方士亮荐举方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于是被提升为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管江南粮仓。督率的漕船,如期抵达通州。皇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推举天下廉洁有才能的监司五人,方岳贡名列其中。皇帝立即派人召他来应对,在平台召见,问治理朝政以什么为先,方岳贡回答说:“想让天下大治定安,在于选择守令。察看守令是不是贤良,在于监司。察看监司是不是贤良,在于巡方。察看巡方是不是贤良,在于总宪。总宪人选适当,御史怎敢以身试法?”皇帝认为好,赐给他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过了六天就破格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曾被召应对,皇帝恰好因事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说:“臣正在纠弹批驳他。 ”方岳贡说:“何不立即上本参奏?”深合皇帝
36、心意。第二天被任命以本12官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是十六年十一月。先例,阁臣没有带都御史官衔的,从方岳贡开始才有。李自成攻陷京城,方岳贡及丘瑜被抓获,幽禁在刘宗敏家。贼寇索要银两,方岳贡向来廉洁,贫穷没有钱财进献,备受拷打折磨。搜查他的家,没有钱财,松江商人代他交纳千金。四月初一,与丘瑜一并获释。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 他年。紫云 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 近御筵。【注】省:记,忆。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霜栽:指野菊。11. 下列
3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 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 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 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12. 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答案】11. B 12. 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 “涓涓” ,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 “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
38、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 “忍” “不取”等情感作铺垫。【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13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
39、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 ,本句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 “涓涓” ,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
40、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此句紧承上句的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裹着菊花。托根在这样的辛苦之地。它的处境多么艰辛啊。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同时,野菊的辛苦遭逢还不仅仅是境遇不好。它又生不逢时:它生于萧飒衰败的寒秋,蓓蕾一开,便受风刀霜剑的摧残,实在太不幸了。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
41、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 “忍” “不取”等情感作铺垫。【点睛】赏析诗句题答题步骤: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 该手法的;点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归去来兮辞中,体现诗人向行人问路、急于归家的细节的句子是:_,_。14滕王阁序一文中,被评价为“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 ”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看淡荣辱的原因是:“
42、_ , _ ” 。【答案】 (1). 问征夫以前路 (2). 恨晨光之熹微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定乎内外之分 (6). 辩乎荣辱之境【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征、熹微、潦、凝、乎、辩。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
43、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 、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 )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 ,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
44、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层出不穷 数不胜数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遍地开花 数不胜数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层出不穷 美不胜收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遍地开花 美不胜收15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B.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
45、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C.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答案】14. C 15. D 16. B【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所给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
46、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 ,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別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强调接连不断。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强调范围广。第三空强调有特色的作品接连不断出现,故应选“层出不穷”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四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
47、亩美感受,故用“美不胜收” 。故选 C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应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 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 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 ;C 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 ,介词使用不当, “给”改为“让”或“使” 。故选 D 项。【16 题详解】1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此类题答题时应注意: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
48、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 “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故选 B 项。【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表数量的
49、表“多少”)有 20 多年教学经验的(c 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 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 名词)女(f 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 “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语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 “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把”和“被”的前面。此题 AC 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四、写作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一个资深美剧迷,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 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