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7872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苏省盐城市 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终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 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 正确。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胸腺中成熟以后,来到外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脏等) ,而淋巴液起源于组织液,通过淋巴管的收集到达淋巴结过滤,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循环,因此在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具有淋巴细胞,B、C 正确。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

2、含量相对于血浆都比较低,D 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2.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并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B. 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C. 肌糖原和葡萄糖之间可相互转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D.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范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要求考生理解人体血糖的平衡调节,知道下丘脑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明确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并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A正确;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激素的

3、合成与分泌,B 正确;血糖含量过高时,血糖可以转化为肌糖原,但血糖含量较低时,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血糖,C 错误;短时间饥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范围,D 正确。3. 在如图所示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一般不会发生的是- 2 -A. ab B. bd C. cd D. ac【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明确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并能结合图中的影响因素判断图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分析图形可知,胚芽鞘的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射,故生长素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即 ab运输,A 正确;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具

4、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而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故存在 bd、ac 的运输,B、D 正确;图中琼脂片的上方是已经分化出输导组织的部位,在该部位生长素由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不再进行横向运输,故不存在 cd 的运输,C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应注意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非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输导组织进行的运输,而横向运输则是指在重力、单侧光等影响下生长素的运输,这些不同方向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2.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都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极性运输发生在幼嫩部

5、位(即没有分化出输导组织的部位,如茎尖和根尖等) ,非极性运输发生在已经分化出输导组织的部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也发生在幼嫩部位,其运输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重力、单侧光等,盖玻片、云母片等会阻止生长素的运输,但琼脂片、明胶片等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4. 下列有关 HIV(艾滋病病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的遗传物质是 DNAB. HIV主要通过空气传播C. HIV主要侵染的是人体的 B细胞- 3 -D. HIV侵入人体细胞时,逆转录酶会进入细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HIV及艾滋病的知识,要求考生明确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侵染的是人体的 T细胞,侵染时进入寄主细胞的

6、成分是其 RNA和逆转录酶,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是 RNA,A 错误;HIV 主要通过血液、精液等途径传播,不会随空气传播,B 错误;HIV 主要侵染的是人体的 T细胞,C 错误; HIV 侵入人体细胞时,逆转录酶会进入细胞,D 正确。5.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呆小症患儿注射生长激素使其正常发育 B. 使用促性腺激素可提高鱼的受精率C. 使用昆虫性外激素可控制害虫数量 D. 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可治疗糖尿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呆小症是缺乏甲状腺激素,A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

7、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6. 如图表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在 T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B. 受抗原刺激后,T 细胞和 B细胞发生分化,但不发生增殖C.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 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要求考生明确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知道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抗体在效应 B细胞(浆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A 错误; 受抗原刺激后,T 细胞和 B细胞- 4 -都能发生增殖分化,B 错误

8、;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C 正确;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 细胞即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D 错误。7.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 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 c、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A 正确

9、;上图反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 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 错误;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D 正确。考点:体温调节8. 在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考虑A. 选择的小鼠必须是纯种 B. 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C. 细胞融合时加入促融剂 D. 需经筛选后,再进行大规模培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要求考生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的相关操作要点。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以刺激产

10、生能产生经特定抗原刺激的 B淋巴细胞,B 不符合题意;还需要在细胞融合时加入促融剂,B 不符合题意;细胞融合后需经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D 不符合题意;选择的实验动物小鼠不一定是纯种,A 符合题意。9. 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 5 -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A. 正常情况下,玉米叶片中不产生脱落酸B.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C.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越来越低D.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实验和曲线考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双折射脱落酸含量

11、的影响,要求考生能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判断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时间,因变量是叶片中生长素或脱落酸含量;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分析曲线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值变化规律,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常情况下,玉米叶片中可产生脱落酸,幼嫩组织也能产生生长素,A 错误;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干旱时间延长)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脱落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生长素含量略低于对照组,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B 正确;曲线表明,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先降低而后升高最后再降低,C 错误;曲线表明,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

12、低,D 错误。10.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怔概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b- 6 -D. 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c 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 项错误;J 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B 项错误;分析图示可知:b 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趋势,C项正确;c 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

13、。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11.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地和乙地龙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至森林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 错误;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发生次生演替,最终会发展成森林,B 正确;地衣会比苔藓

14、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其分泌的地衣酸可以腐化岩石,C 正确;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 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 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7 -C. 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

15、明确群落水平结构的含义,能结合图形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 正确;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 错误;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正确;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物质参与该系统的物质循环,D 正确。13. 科研人员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目前在 P1的基础上,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A. 合成编码目的肽的 DNA

16、片段 B. 构建含目的肽 DNA片段的表达载体C. 依据 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 D. 筛选出具有优良活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 P1是自然界已有的多肽,现要研发自然界没有的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应根据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先依据 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然后筛选出具有优良活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再合成编码目的肽的 DNA片段,构建含目的肽 DNA片段的表达载体,最后通过基因工程生产自然界没有的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所以选 C。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17、在联系的能力。14. 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时,应分别选用的材料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是外植体,是愈伤组织,是胚状体,是试管苗;制作人工种子时常选用胚状体,在其外包上人造种皮形成人工种子;生产紫草素时常将外植体培养到- 8 -愈伤组织阶段,然后从培养基中分离提纯紫草素,所以选 B。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 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果酒发酵后期拉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B.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

18、中的糖分解成醋酸C.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 pH会有所下降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理解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原理,掌握制作过程的正确操作,明确发酵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在果酒发酵后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产物酒精的积累,微生物代谢逐渐减弱,产生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拉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A 正确;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 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使发酵液的 pH会有所下降,C 正确;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用盐量应较少,随着层数的增加,用盐量也增加,近瓶口处

19、需加大用盐量,以减少杂菌污染,D 错误。16. 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 表示染色体组)。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B. 细胞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C. 细胞和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D. 培育转基因动物常选择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激素调节,知道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过- 9 -程,明确动物基因过程中的

20、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需要性激素参与调节,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A 正确;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B 正确;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其细胞内染色体数为 2N,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其染色体数目也为 2N,C 正确;细胞为卵原细胞,培育转基因动物常选择细胞(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D 错误。17. 如图为克隆牛(名为如意)的培育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意的表现型和 B牛相同B. 如意的产生过程为有性生殖C. 试管婴儿的操作过程和克隆牛的不完全相同D. 可用 A牛的精子代替 B牛的卵细胞【答案

21、】C【解析】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克隆牛的诞生,要求考生理解克隆牛诞生应用的技术种类,理解所用相关技术的原理,明确试管婴儿和克隆牛的异同。分析过程图可知,如意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于 A牛,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来自于 B牛,生物的表现型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和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共同控制,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如意的表现型和 A牛、B 牛都不完全相同,A 错误;图中显示,如意的产生是动物体细胞移植的结果,其过程应为无性生殖,B 错误;试管婴儿的诞生应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等技术,其操作过程和克隆牛的不完全相同,C 正确;与 A牛的精子相比,B 牛的卵细胞中含有细胞核遗传物质表达所需的成分,同时

22、卵细胞体积大,所含的营养物质(卵黄)多,因此不能用 A牛的精子代替 B牛的卵细胞,D 错误。【点睛】易混淆知识点拨:试管婴儿与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以试管婴儿与克隆人的培育过程为例,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应注意区分:.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 10 -.克隆人的培育过程:通过比较两过程图,可见:(1)试管婴儿技术与克隆技术在技术环节上的主要差异是前者需经过体外受精,后者用到细胞核移植技术。(2)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生殖,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也可总结为下表,进行识记:项目 克隆动物 试管动物概念 用核移植的方法获得的动物 用体外受精的方法获得的动物技术 核移植 体外受精生殖方式

23、 无性繁殖 有性生殖遗传特性 主要与供核个体相同 具备双亲的遗传性状相同点二者均涉及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且移植所选胚胎一般是桑椹胚或囊胚期的胚胎18. 下列有关酶制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纤维素酶可用于处理棉、麻制品使其柔软B. 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总比普通洗衣粉好C.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可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D. 腐乳前期发酵主要依赖毛霉产生的淀粉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纤维素酶可催化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因此可用于处理棉、麻制品,- 11 -使其柔软,A 项正确;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若洗涤条件不适宜,其洗涤效果不一定比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好,B 项错误;固定化葡

24、萄糖异构酶只能催化葡萄糖转化为果糖,不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C 项错误;腐乳前期发酵主要是依赖毛霉分泌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酶制剂应用、腐乳的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9. 在恒温箱培养微生物时,平板要倒罝的主要原因是A. 利于通气 B. 利用微生物的快速繁殖C. 防止菌落粘连影响观察 D. 防止皿盖内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要求考生掌握倒平板的操作技巧,明确倒平板时要防止杂菌污染。20. 图 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 2是利用固定化酵

25、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 1中注射器内是刚溶化的海藻酸钠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的混合液B. 图 1中 X溶液为 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聚沉形成凝胶珠C. 图 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D. 图 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 2装置中- 12 -【答案】A【解析】刚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备混合液,以免高温使酵母细胞失活,A 错误;混合液加入 CaCl2溶液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CaCl 2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 正确;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以利于发

26、酵过程的顺利进行,C 正确;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残留的 CaCl2)后再转移到图 2装置中进行发酵,D 正确【考点定位】 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综合解答问题:(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二、选择题21.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 针刺指

27、尖引起缩手反射B. 观看高超的杂技表演时,观众会屏住呼吸C. 大脑皮层语言 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要求考生明确人体各级神经中枢的分布,知道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最高级中枢,明确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能调节低级中枢的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各种实例。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仅涉及低级中枢脊髓,A 错误;人的呼吸运动中枢位于脑干,观看高超的杂技表演时,观众会屏住呼吸,说明高级中枢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的活动,B 正确;大脑皮层语言 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体现高级

28、中枢大脑的活动,没有体现大脑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C 错误;人的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意识在大脑皮层形成,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脊髓的活动,D 正确。22. 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的影响,得到下- 13 -图所示结果。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A. 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50molL 1 左右B. 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 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未表现出两重性D.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答案】ABC【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要求考生知道生

29、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并明确其含义,能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图中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50molL 1 时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最多,因此可推测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50molL 1 左右,A 正确;图中数据表明,在为 50molL 1 左右两侧存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B 正确;图中 0浓度处理的组别为对照组,其它浓度处理的组别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处理相比,其它个浓度处理都能使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增多,故各实验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均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故未表现出两重性,C

30、正确;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生长而不是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生根,D 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过高浓度生长素具有抑制作用;结合本题的实验来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生长素处理可促进插条生根(插条生根数量增多) ,高浓度生长素处理可抑制插条生根(插条生根数量减少) ,这里的“增多”或“减少”都是以对照组(0 浓度处理的组别)插条生根数量作为比较对象的;由于图中数据表明各实验组生长素处理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都比对照组多,故只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出生长素具有抑制作用。23.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

31、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14 -B. 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胃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C. 正常体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和贴壁生长现象D. 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至 50代左右,所培养的细胞全部会衰老死亡【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要求考生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和方法,知道动物细胞培养的操作要点,理解传代培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核型改变。动物细胞培养时,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是因为这部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细胞分裂能力较强,A 正确;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B 错误;正常体细胞

32、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和贴壁生长现象,C 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至 50代左右,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会发生改变,少数细胞会突破细胞寿命的自然极限,获得不死性,D 错误。24. 下列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B. 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C. 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D. 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基因能否成功表达上【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要考生明确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能

33、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了可能的危害,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并没有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A 错误;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B 正确;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C 正确;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D 错误。25. 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所选择的实验材料与实验目的配置正确的是组别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材料特点- 15 -1 动物细胞核移植 卵(母)细胞细胞大,细胞质能有效调控核

34、发育2 体细胞诱变育种 愈伤组织细胞 分裂能力强。易诱发突变3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种花粉粒 易于获取,易于培养4 烧伤患者皮肤细胞移植自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A. 1 B. 2 C. 3 D. 4【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诱变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这些技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动物细胞核移植时,一般选择去核的卵(母)细胞,是因为其细胞大,细胞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A 正确;体细胞诱变育种时,选择愈伤组织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分裂能力强,易诱发突变,B 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

35、培育新品种时,常选择植物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花粉粒) ,C 错误;烧伤患者皮肤细胞移植时,常选择自体皮肤生发层细胞进行培养以提供移植的皮肤,是因为生发层细胞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D 正确。三、非选择题26. 下图为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6 -(1)图中神经元 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的形式进行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_,该物质与神经元 b细胞膜上_结合,使神经元 b兴奋,进而引起神经元 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2)图中 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若 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

36、 b上_(填“有”或“无” )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_渗出,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免疫。【答案】 (1).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 (2). 神经递质 (3). (特异性)受体 (4). 内正外负 (5). 无 (6).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7). 蛋白质 (8). 非特异性【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突触的传递、组织水肿及非特异性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突触的

37、传递的特点,理解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明确人体免疫的三道屏障,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 M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N 位于传出神经纤维上,神经元 a是位于脊神经节中的传入神经元,神经元 b是位于脊髓灰质后角的中间神经元,神经元 c是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与中间神经元 b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 b兴奋,进而引起神经元 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2)图中传入神经纤维上 M点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若传出神经纤维

38、上 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中间 b上无膜电位的变化,其- 17 -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是在人体的第二道屏障中发挥作用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点睛】解题方法点拨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脊髓灰质的前后角判断:兴奋只能由脊髓灰质后角的中间神经元传向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故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 bc。2)

39、根据脊神经节判断:脊神经节中含有的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故兴奋只能由脊神经节传向脊髓灰质,故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ab。3)根据感受器和效应器判断: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纤维相连,效应器与传出神经纤维相连,故图中反射弧的兴奋传导方向是由感受器效应器。4)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故图中兴奋只能由 ab、bc。27.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1)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_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

40、正常的生活状态。(2)接种量为 1.5mL、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 6h后数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接种量 1.0 mL、转速230 rmin-1和_。- 18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图 1是一块规格为 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 2所示观察到的图像。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_,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 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_个计数室。图 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_个中方格,其容积是_。若计数得图 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

41、母菌平均数为 10个,则该 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个。【答案】 (1). 蒸馏水 (2). 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 不适 (3). 接种量 1.5mL、转速 230rrmin-1 (4). 振荡(摇匀) (5). 2 (6). 25 (7). 0.1mm3 (8). 2.5106【解析】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熟练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观察计数,并能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1)根据题意,要想让酵母菌尽快适应新环境条件,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42、2)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接种量为 1.5mL、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 6h后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 不适,导致种群数量下降。(3)根据实验结果曲线可知,在接种量 1.0 mL、转速 230 rmin-1和接种量 1.5mL、转速230rrmin-1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呈“S”型,因此这两种变量组合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4)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为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以减少实验误差。观察图 1这块血球计数板,会发现在图中圆

43、形虚线内有 2个计数室。图 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25个中方格,由于使用的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9 -1mm1mm0.1mm,故图 2大方格(一个计数室)的容积是 0.1mm3。若计数得图 2(一个计数室)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 10个,则该 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10x25/0.1)x10 3=2.5106个。【点睛】解题思路点拨:关于血球计数板的认识和使用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甚至于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实际接触过血球计数板,考生回答这类试题时经常出错,结合本题第(4)小题的图 1,考生应提高以下的认识:1.认识血球计数板及其计数方法:2.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1)显微镜计数时,

4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5)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6)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0 -(7)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上述各点都是学生易错的知识,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28. 图 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

45、的组成成分,2 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 。据图分析回答:(1)图 1中,表示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是_(填序号) ,乙丁过程碳的传递形式是_。 (2)图 2中,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填字母) 。若鼠摄入能量为 2.2l09kJ,粪便中能量为 1.0l09kJ,B 中能量为 0.8l09kJ,狼同化能量为2.4l09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3)调査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措捕。此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_,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

46、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 CO2量_(填“大于” 、 “等于” 、 “小于” )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逐渐增强。【答案】 (1). (2). (含碳)有机物 (3). B (4). 20% (5). 标志重捕 (6). 种间关系 (7). 大于 (8). 抵抗力【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 1中甲是无机环境中的 CO2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能理解图 2中能量流动过程,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呼吸量、同化量、用于自身

47、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等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相关数据计算能量传递效率;能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判断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及营养关系的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 21 -系。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1)分析图 1可知,图中甲、乙之间存在双向箭头,乙、丙、丁均有箭头指向甲,且乙、丙均有箭头指向丁,说明甲是无机环境中的 CO2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因此表示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是,乙(生产者)丁(分解者)过程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图 2中,鼠的摄入量-鼠的粪便量=鼠的同化量(A), 鼠的同化量(A)-鼠的呼吸量(图中 A向上

48、的散失)=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图中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B。若鼠摄入能量为 2.2l09kJ,粪便中能量为 1.0l09kJ,B 中能量为0.8l09kJ,狼同化能量为 2.4l09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l0 9kJ)/(2.2l0 9kJ-1.0l09kJ)x100%=20%。(3)鼠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因此调査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措捕。此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生产者固定的 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点睛】解题思路点拨碳循环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判断: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在试题中经常出现,这种试题先根据双向箭头 AD 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A 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和 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 B均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