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十周半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分)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 社会流动更趋频繁B. 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 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 货币经济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所谓“现代性”在政治上应该是指越来越进步,古代则指皇权专制的趋势逐渐减轻或者是出现类似于民主色彩的东西或者现象。B 项皇室权威更趋强化是逆历史潮流的,所以说是“逆现代性” ,故选 B项。其它三项都是宋代“现代化”的表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2、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皇室权威更趋强化【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 ;三司(掌管财政)(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A. 属于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2 -B. 它是内阁的上一级机构C. 其长官需定期觐见皇帝D. 造成了皇权的过度
3、膨胀【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明发上谕” “廷寄上谕”等信息可知空白处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产物,D 项正确。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 A。军机处和内阁是互不统属的机构,排除 B。军机处官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3.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材料所评述的制度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答案】A【解析】谏议制度是秦汉时期开始确立,基本贯穿古代封建社会,它的目
4、的是对皇帝决策中存在过失提出批评,能不能接受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因此它最多不过是减少皇帝决断时出现的失误,而不是限制皇帝权力,所以,它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故 A项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它也不可能改变君臣等级关系,材料也与官员升迁无关,故排除B、C、D 项。4.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 ;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 。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 秦汉“以吏治天下” ,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
5、 魏晋官僚“士族化” ,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3 -D. 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吏治天下” ,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所以答案选 C。A 错在等级;B 错字啊新高度;D 不符合事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
6、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名师点睛】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 20世纪清末初废除。5.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 “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
7、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 B正确。D错误,礼乐制度并不是用于丰富周人的生活。综上,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6.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
8、、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 ,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A. 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4 -B. 中国封建社会矛盾是可以在内部解决C.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D.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社会流动调节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等剥削集团内部的矛盾,使得统治阶层内部可以稳定地维护封建制度;由材料“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 ,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可知重在强调四大阶层在维护封建制度中的作用;故可知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D 项正确。允许社会流动具有
9、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的主旨是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排除 A。中国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社会流动调节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等剥削集团内部的矛盾,但不代表封建社会矛盾可以在“内部解决” ,排除 B。材料主旨强调统治阶层化解矛盾,即他们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是维护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统治阶层的共同利益,而非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排除 C。7.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
10、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司马迁的观点分析了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B.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C.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D. 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西周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因为所站立场、思考角度、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或结论,所以司马迁和李峰的观点均为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D 项正确。 “烽火戏诸侯”体现了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实质上反映了周天子号召诸侯能力的下降,即王室逐渐衰微,不能作为西周灭亡的原因,排除 A。李峰尽管用了
11、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等史料方式,但只是从他的角度并由自己选择史料考证的结果,至多是一家之言,不能说真实可靠,排除 B。C 项与材料不- 5 -符,至少李峰不能说是主观臆断,他“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 ,排除。8.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答案】D【
1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宋代集权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的材料阅读归纳能力。学生容易错选 AC,关键在于材料信息的提取。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
13、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9. 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 )A. 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 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 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答案】C- 6 -【解析】试题分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材料所说条件“有螃蟹”“无通判”是对这种加强中央
14、集权措施的讽刺,表达了对这种措施的不满,故答案为 B。设立通判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此项措施与重文轻武和程朱理学无关,排除A、C、D 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旧唐书记载:长庆元年(821 年) ,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扑卿,给事中(门下省属官)韦弘最、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行。这段材料说明唐代门下省具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对皇帝诏书具有否决权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5、可知,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扑卿,其诏书遭到门下省官员的驳回,唐穆宗只好再向门下省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明门下省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正确。门下省对皇帝诏书没有否决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上,错误。唐代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但它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ACD,所以选 B。11.有一古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建筑残埃而金大理石雕塑,伦敦现任市长对其颂扬道:“上面没有国王,没有法老,没有巴塞勒斯让阿谀奉承的侍臣跪添自己的靴子。只有一种绝对明确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对人民力量的颂扬。 ”这段话
16、表明A. 古代雅典不存在国王和宗教B. 古代雅典民主体现人民愿望- 7 -C. 古代雅典人都享有民主权利D. 英国要再现古雅典直接民主【答案】B【解析】“只有一种绝对明确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对人民力量的颂扬” ,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的是人民的愿望,故 B项正确;A 不符合史实;古代雅典享有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和妇女不享有民主权利,C 错误;伦敦现任市长对雕塑作品的颂扬是着眼于英国当代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基于“人民主权”的共同理念,不是要再现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形式,D 项错误。12.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
17、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是不同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从中可以发现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民众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民主活动,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十分深厚,所以 A选项正确。B 选项错在“各种”二字;C 选项说法错误,贵族与奴隶的矛盾才是最主要的矛盾;D 选项错误,民主
18、的表现在于公众的民主意识。13. 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B. 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C. 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D. 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A 与民法大全相关;C 错误,因为万民法体现了帝国集权;D 错误,罗马法只是为近现代法制奠定了基础。而 B项与题中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相符,故本题选 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
19、、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4. 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为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A. 更崇尚权威和秩序B. 仍然处于奴隶社会C. 大肆对外侵略扩张D. 受希腊文化影响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文明,所以排除 D;希腊式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则是地大物博,维持统治秩序更崇尚权威和秩序,故选 A;C 是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原因,排除;古希腊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但不是古罗马的不重视古希腊民主的原因,排除 B。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15. 沃勒斯坦说:“西欧封建
20、制度是从一个帝国的解体中产生出来的, 而这个帝国的解体事实上或甚至在法律上都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 ”“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的含义是A. 西欧封建制度源于罗马帝国B. 罗马法使西欧在政治上凝为一体C. 强调罗马法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D. 罗马法影响了西欧的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西欧封建制度是从一个帝国的解体中产生出来的”可知,这个帝国是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的解体事实上或甚至在法律上都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 ,是指罗马法的影响依然存在,D 项正确。- 9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16.伯里克利在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提到:
21、“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以下表述与伯里克利的话语不相符合的是A. “我们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 (雅典演说家语)B. 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公民开放C. 所有雅典公民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D. 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选择公职人员时,不是以他的出身,而是以才能为最先考虑的条件,其目的是更好的发挥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结合选项可知,制定法律为民主政治服务,故 A项符合材料,但与设问不符,
22、排除。十将军作为城邦的主要领导行政机构,是以选举而不是轮流坐庄的形式,体现出为雅典民主政治服务,B 项符合材料,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 项中所有的人都能同等享有国家管理权,与材料中以才能为优先不符合,C 项错误,所以选 C。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符合材料意思,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D。17.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其主旨是A. 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 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C. 雅
23、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 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答案】A【解析】材料中指出享有参加公民大会权利的前置条件,因此具有不同条件的人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故 A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雅典民主,故 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排斥奴隶与外邦人的信息点,故 C错误;材料的重心不在叙述是否有保卫城邦的义务,故 D排除。- 10 -18.1871年帝国议会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议员作为整个帝国人民的代表并不服从某一特定团体的特殊指示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议会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帝国议会。下列说法符合这些规定的是A. 帝国议会的行政权力非常广泛B. 帝国议会具有专
24、制主义的典型特征C. 联邦议会对帝国议会拥有支配权D.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但皇帝有否决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准确识记与理解。德国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所以答案选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9.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共和制民主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经过班内同学小组讨论,形成了不同观点,你认为哪组观点最为科学?A. 甲组:美洲孤立于欧亚大陆先进文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B. 乙组:欧洲先进的工业文明与疆土辽阔的现实需
25、要结合,造就了联邦共和制C. 丙组:与欧洲隔离,免于欧洲干涉,有助于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D. 丁组:美国独立后的国内政治斗争使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没有孤立于欧亚文明之外,美洲曾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排除 A。欧洲先进的工业文明对美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试图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故要与疆土辽阔的现实需要结合,从而造就了联邦共和制,B 项正确。美洲文明并未与欧洲隔离,反而是借鉴欧洲文明的先进成果,排除 C。美国独立后,邦联制的弊端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结合美国的国情和发展机遇探索出一条符合美国的民主政治
26、道路,排除 D。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 11 -B. 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C. 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D. 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总统受到参议员组成的最高法院制约,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A 项正确。材料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没有涉及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而是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排除 C。D 项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
27、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 1875年宪法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1.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D.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平等的舞台”可知法国大革命改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
28、位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权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政治上的障碍,故 D项正确;据材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可知材料充分肯定该制度积极的一面未有继续推进下层民众革命的意愿,故 A项错误;材料意在肯定“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未体现促成国家权力转移,故 B项错误;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 C项错误。22.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A. 在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 12 -B. “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C. 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D.
29、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政治危机发生时,英国国王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故 D选项正确;政治斗争不仅仅限于议会与首相之间,故 A选项错误;英国国王仍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英国国王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故 C选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 ,这说明英国国王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并不意味着国王完全没有权力和政治作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30、3.学者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即各种社会集团施加压力,要求参加政治体系的政策制定问题。 ”为此,近代英国A. 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B. 逐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C. 开启 1832年议会改革进程D. 进一步扩大内阁行政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政治参与” ,1832 年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给予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议会席位,体现政治参与的扩大,C 项正确。 A项属于限制国王权力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削弱国王行政权,与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政治参与”不符,排除 B。D 项强调内阁权力的增大,与材料强调
31、的主题是“政治参与”不符,排除。24.为美国 1787年宪法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是( )A. 人权宣言 B. 法国民法典C. 权利法案 D. 论法的精神【答案】D【解析】- 13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制度, 论法的精神论述了三权分立,这为 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故 D正确;人权宣言产生于 1789年,不符合题意,故 A错误;法国民法典产生于 1804年,故 B错误;1689 年权利法案规定了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故 C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1787 年宪法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时间与内容入手,即可排除不
32、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5.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 ,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 。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A. 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B.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D. 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德意志帝国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重点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故 A项错误。由“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
33、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可知普鲁士的地位应该高于其他各邦,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并非处于完全平等地位。故 B项错误。从普鲁士国王希望称“德国皇帝”遭到各邦反对和“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这种政治架构实际上考虑到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用各邦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 C项错误,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26.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
34、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14 -【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 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 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 D错误。【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
35、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 ,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2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 , “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
36、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 ,故 A、B 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 ,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 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 ,故 D项排除。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 ,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28.郑超麟回忆录中说:“今人不满意于辛亥革命,认为革得不彻底。事后,帝国主义- 1
37、5 -和封建主义还不是照样统治着中国?可是现在,七十多年以后,回顾看看,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形式上、称谓上的改变,孕育着后来实质上的改变” 。作者强调的是A.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B.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C. 辛亥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D.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反映了辛亥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C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38、命的开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排除 A。B 项表述不准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排除。由材料“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可知作者也认为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排除 D。【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切入,结合辛亥革命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29.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 ,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
39、在A. 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B. 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C. 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D. 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的背景是抗日,且主要阐释了国民政府的陪都设定,而防范西北反蒋运动、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和“攘外必先安内”等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 A、B、C 项排除;材料中国民政府把洛阳定为西京举措,说明国民政府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抵抗日本的后方,故- 16 -D项正确。30.1913年,康有为等在山东曲阜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尊孔组织,如“孔社” 、 “宗圣社” 、孔道会”等。时人张尔田在为定孔教
40、为国教事敬告两院议员中主张:“欲谋长治久安,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 ”这从侧面反映了A. 民从参政意识普通提高B. 民国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C. 启发民众觉悟的迫切性D. “尊孔复古”逆流终究不得人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民主建立后,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袁世凯欲复辟帝制,导致尊孔复古逆流思想泛滥,这种思想潮流显然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未体现民国宗教政策,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选 C。31.陈独秀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笫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
41、义开发实业。 ”材料反映出陈独秀主张A. 中国共产党放弃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B. 国共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C. 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D. 共产国际掌握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组织国民军” “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 ,说明陈独秀认为通过国共合作领导国民运动,掌握全国政权后才能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 B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结论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排除。3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溯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
42、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种状况表明- 17 -A. 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 B. 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C. 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 D. 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当时中国的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社会基础,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中国必须革命,革命符合当时国情而非脱离中国社会实际,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半数”不赞成革命说明并不是普遍排斥革命,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而非改良,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33.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 、 社会裁制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
43、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与学生、民族精神、民意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 B。1923 年中共三大确立国共合作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年,国民党“一大”着手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重新解析三民主义,确定三大政策,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4、排除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 、 社会裁制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 ,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4.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政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军权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这主要说明当时A. 思想分裂严重B. 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C. 民众思想落后- 18 -D. 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民众只知忠
45、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 “民众只知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 “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有着很深的烙印” “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讲的是民国初年,军界、民众、工商界、传统知识分子等的状况,这些状况说明当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条件不成熟,故 D项正确;AC 项包含在 D项之中;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 B项错误。35.“其合众国人泊船寄居处所,商民、水手人等止准在近地行走,不准远赴内地乡村,任意闲游,尤不得赴市镇私行贸易;应由五港口地方官,各就民情地势,与领事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该条文A. 促进中美友好交往B.
46、抵制西方经济侵略C. 维护中国主权完整D. 埋下中外纠纷隐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文指的是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列强获得的侵华特权,破坏了司法主权,埋下了中外纠纷隐患,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条文是不平等的条款,不会促进中美友好交往,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条文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无关,也起不到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条文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而非维护中国主权完整,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出考查的是领事裁判权,然后结合领事裁判权是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会埋下中外纠纷
47、隐患的。36.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 ”这一转型指的是A.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答案】C【解析】- 19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没有关于外交机构的内容,故 A、B、D 项错误;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事务,故 C项正确。37.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干军队编制的
48、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 ”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A. 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B. 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C. 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D. 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答案】B【解析】武昌起义后,各国驻华使节建议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自然不敢违抗外国人,推翻满清政权,故 A错误;根据“开国会” “责任内阁” “解除党禁” ,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要求,表明袁世凯顺应革命大趋势,并通过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故 B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革命形势高涨,袁世凯自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排除 C;从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看,袁
49、世凯在谋求更大的权力,D 不符合材料。38.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 ,“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 ,所以, “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 。这体现了蒋介石A. 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 B. 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C. 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D. 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答案】B【解析】由“1929 年”国民政府已经形式上统一全国,故排除 A。近代中国的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要乘机打击地方军阀,巩固统治,故排除 D,选 B。1929 年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 C。点睛:此题题眼“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即阶级利益要统一于民族利益之下,言下之意南京国民政府才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其他地方势力应该服从中央政府的核- 20 -心、正统地位,由此判断选 D。39.“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