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九周半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周初分封都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领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 ,国以外的土地叫“野” , “国”中之居民叫“国人” , “野”中之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正确的是A “国”在西周发展为封建城市B “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C “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D “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2行省制是 13 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徐元瑞吏学指南
2、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 ”元史 、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 ,充“方面之寄” ,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体现行省制的特点是A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行省是中央派驻机构C行省与腹里互为表里D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派驻机构3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经济
3、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4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5作为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都长安的贵族子弟,你可能- 2 -A与少数民族王公子弟、东亚一些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在学习儒学为科举做准备B喜欢吟诵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偶尔使用火枪到郊外狩猎D热衷于阅读古典长篇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6在古代罗马, “罗马人根据罗马法而生活,异邦人则根据自己的城邦法而生活” 。材料说明当时罗马A公民存在着严重不平等 B国家尚未实现行政统一C以法治国原则得到贯彻 D
4、法律具有明显的排他性7公元前 427 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8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 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
5、完善9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A保护公民权益 B体现权力制衡C主张法律至上 D追求司法公正10公元前 150 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上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C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法律条文不够严谨11美国 1787 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各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
6、分配,5 个黑人折合 3 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3 -A权益平衡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C民族平等思想 D主权在民思想12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1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 “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
7、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14在 1787 年制宪会议上,杰斐逊代表的共和党主张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行平民政治;汉密尔顿代表的联邦党支持建立强力政府和精英政治。最终国会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组成。国会建设方案体现了A联邦制共和政体尚未完善 B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妥协理念C美国制度设计的集权原则 D政治精英掌控了权力的中枢15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8、 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16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1712 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181865 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
9、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 4 -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 ”恩格斯的这一分析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19美国首都华盛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至上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州权平等观念 D政府中心与
10、邦联意识20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 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 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以下解释中,合乎美国历史的有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21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下列材料能够为之佐证的是A “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B “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
11、慧日出”C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 “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 付之 公论”22中英南京条约第 10 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23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 5 -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 19 世纪后 60
12、年A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B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C民族抵抗意识的丧失 D传统意识支撑下的排外思想241853 年 5 月 21 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 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25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
13、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26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C中
14、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27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281921 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
15、,机会凑- 6 -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29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3
16、020 世纪初,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的斗争要点归纳如下民报 新民丛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同时主张政治革命和种族革命;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望政府以开明专制;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相容;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政治革命只需要求;以上史料说明双方编创者A都主张种族革命 B都主张救亡图存C都主张政治革命 D斗争焦点是政体问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7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希特勒德国的失败
17、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 (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15 分)32 ( 25 分)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 “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
18、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 ,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 8 -条约口岸。第二类, “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 ”第三类, “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 年上海共有工厂 48 家,占全国工厂总数 28.1%;1930 年上海共有工厂
19、 837 家,占全国工厂总数 42.4%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 “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问答:(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9 -(3)材
20、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10 -2019 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十九周半月考历史试卷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B A D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C B C A A B C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C B C D A C C D D31示例 1: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
21、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灾难、痛苦等牺牲者的立场上,还要认识到外来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 (以具体的某一场战争为例加以论证也可)示例 2:“文化大革命”给党、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混乱,经济滑坡,文化破坏,道德沦丧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还应看到“文革”时期我国取得的一些成绩,如卫星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健全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2 (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2)第一类有领事馆、租界等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