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17972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上饶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实验、重点、特长班)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 “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反映了周代的

2、德治思想,故 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排除 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 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 ,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分析解答即可。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 从世

3、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实现全- 2 -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B 项正确;秦朝制度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故 A 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故 C 项错误;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故项错误。3.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小

4、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 B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 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4.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 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A.

5、 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 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 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 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 ,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排除。- 3 -5.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A. 形成了

6、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 “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 C 正确;A 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 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6.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

7、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可知,为了保护罗马市民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万民法,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A;万民法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 ,C 错误;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罗马法,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

8、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并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7.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4 -”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 ”这些主张A. 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B. 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C.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 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

9、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故 D 错误。故选 C。8.根据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法,55 个衰败选区失去选区资格,另外 30 个选区各失去一个议席。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在城镇选区的选举权方面,规定年值 10 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原有的选举权可酌情保留。其影响是A. 提升了城镇地位,促进了工业发展B. 降低了选举资格,完善了议会制度C. 扩大了选举范围,限制了国王特权D. 调整了选区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

10、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可以看出,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进行了选区结构的调整,同时扩大了拥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缓和了社会矛盾。故答案为 D 项。1832 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排除 A 项;议会改革的内容并非只是“降低了选举资格” ,B 项说法片面,排除;这一改革没有涉及国王权力的变化,排除 C 项。9.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 14 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A. 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5 -B. 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C.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 保障了美国公

11、民的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 ,体现出国家统一的观念,宪法修正案体现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故 C 正确;共和制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B 错误;材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观念,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排除 D。10.1872 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说明A.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B

12、.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主旨, 共产党宣言要随时随地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发展的特点,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11.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 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 年俄国

13、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C 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 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 B 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 项错误。12.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 , “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 使鸦片贸

14、易合法化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 B 项正确。AC 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 , “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

15、选 B。1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 7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 D 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 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 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

16、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4.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

17、治地位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 ,故 A 项正确;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 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 ,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故 C 项错误;西方外部势力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18、。15.有学者称,20 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A. 维护政局稳定B. 进行革命动员C. 建立统一战线- 8 -D. 培育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 正确;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 错误;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 和 C 错误。1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

19、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 “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 1927 年,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 1930 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

20、于 1945 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B。结合所学,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 C 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 1938 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 D。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

21、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9 -17.1938 年 2 月至 4 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 26 师团、109 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 120 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 1500 余人,缴获步机枪 200余支、汽车 14 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 7 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A.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B.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C.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D.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

22、划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材料表明八路军的游击战取得重大战果,说明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故 B 正确;1938 年 10 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不是游击战,C 错误;1938 年 10 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表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毛泽东在 1949 年新年文告中提到: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

23、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B. 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加重要C.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D. 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可知毛泽东强调敌人不会自行消灭,还会继续存在,因此还应该将革命进行到底,C 符合题意;A 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比较,因此得不出两种斗争方式的地位高低,B 不正确;D 与史实和材料不符。19.下表是 20 世纪 50

24、 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部分展览表- 10 -曼谷展览(1954 年)最新建设设备、雪弗兰汽车、空调、玩具、日常用品和医疗设备等物品法兰克福展览(1955年)演员在“五间装修完好的摩登住房中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埃塞俄比亚展览(1955 年)通用电器公司的厨房,演员制作“美国蛋糕” “美国超市”与“都市梦想家庭”相结合莫斯科展览(1959 年) 富足的美国生活、华丽的服饰和摩登洋房等,放映“美国一天的生活”据下表,美国此举意在A. 建立以美国中心的经济体系B. 推动马歇尔计划全面实施C. 推销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D.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通

25、过在世界各地的展览,宣传美国在经济建设、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意在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表现。故答案为D 项。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为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排除 A 项;马歇尔计划只是针对西欧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材料还涉及反映美国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展览,说明不是为了推销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排除 C 项。20.1982 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A. 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B. 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

26、地位- 11 -C. 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要通过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建设而非经济建设,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 年还没有提到市场经济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1.下表反映了 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27、)1991 1735 5730 1390 54601992 6430 27060 5543 298701993 10945 7020 9903 7990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 1992 年和 1993 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 B 项正确;A 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排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 1987 年,故 C 项排除;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 2008 年,故

28、D 项排除。22.1955 年 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 年 6 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 12 -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C.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1955 年 12 月” “1956 年 6 月” “1956 年 8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 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

29、,中国加强了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增多,故 B 项正确;“一边倒”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A 项排除;C 项不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的原因,排除;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故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1955 年 12 月” “1956 年 6 月” “1956 年 8 月”这几个时间点是关键。23.1972-1973 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B. 美国暂时放弃

30、了霸权主义政策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 A 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 1979 年 1 月中美建交,C 错误。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 错误。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 ,国家利益不一样,故 D 错误。 24.2018 年 4 月 13 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 ,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

31、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 月 14 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 13 -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答案】D【解析】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 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 A 没法体现,故排除 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 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 C 也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32、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明朝监察制废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除天子。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 ,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

33、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无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二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 1809 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

34、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 14 -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編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两种监察制度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监察机构;形成监察体系

35、;采用“以卑临高”和动态制约机制;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回答其中 4 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2)功能:解决行政争端;完善法治机制;保护人权。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强化;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工具,是人治的体现。西方:监察专员制度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体现,有法制保障;具有独立性。【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 “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 “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

36、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说明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说明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评析监察制度,一方面要承认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监察制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2)由材料“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 ”可以归纳出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第二小问,要从中国古代与西

37、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区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 15 -惯中寻求安慰;第二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以平等的地位对付外国社会、从而有效抵抗外国社会所必须的。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化在传统与变革中曲折发展。

38、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顽固派坚持盲目排外固守中国传统。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高举“扶清灭洋”为口号排斥一切西方文明。总结:因此,中国近代化是在传统与变革中曲折发展的。【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待外来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第二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的东西” ,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表现,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9、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这是属于对待外来事物“调整和适应”的态度;而义和团运动和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却是抵制西方文明,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这是属于“退却和逃避”的态度。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主题,然后联系所学,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对待外来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方面,用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论证。27.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侯欣一近代中

40、国法治变革回顾(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16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 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

41、要成就。(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答案】 (1)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2)1949 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

42、“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可以看出,是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如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均是向西方学习, “借鉴和移植”的结果。(2)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共同纲领和 54 年宪法的颁布、以及新时期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来回答。(3)对“法治”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法治的重要性和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如“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以及第三小题。此类试题材料信息往往只是一个引线,需要- 17 -回答的内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或不能完整回答问题,必须根据材料信息指向的教材内容,用教材相关内容来回答,如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教材中的这一知识点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