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180370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新余四中 2019 届高考年级 9 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3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51 分。在每小题给出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

2、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 D 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 AC 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 项排除。【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

3、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 宣扬民本思想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D. 肯定汤武革命【答案】B- 2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 B正确;A、C、D 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土地兼并

4、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4.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B. 延续汉

5、初地方行政制度C.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把郡县制的设置分封制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没有体现出延续汉初地方制度的特征,排除 B;汉朝设置的州到汉朝末期形成了地方军阀,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排除A; 州的设置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威胁中央集权,排除 D。在地方设州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地区相同,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认同,排除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行政区划的划分,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制,- 3 -和分封制的基础知识分析材料。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

6、“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 ,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项正确。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 A。 “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排除 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 D。6.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

7、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观念B. 君主制度C. 内忧外患D. 优柔寡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光绪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因此没有“清算”慈禧太后,这是由君主制度- 4 -的内涵决定的,B 项正确。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而是强调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君主制度,排除 A。内忧外患是客观原因,它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 C。优柔寡断是光绪帝的性格特点,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 D。7.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

8、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冶铁业是否以生产农具为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冶铁业是否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铁制农具的问题而未反映出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农业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耕作

9、方式。8.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朝代 西汉 东汉 唐 元 明 清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5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从西汉到清朝官员和民众比例是逐渐减小,说明官员的机构逐渐增大,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A 正确;表格体现不出阶级矛盾信息,B 错误;行政效率和官民比例信息不符合,C 错误;冗官问题是北宋时期比较明显,不是由来已久,D 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

10、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9.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 发挥

11、重要的决策作用D.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 6 -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

12、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项是 B 项,A 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1.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A. 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C. 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C【解析】“遏制了”说法太绝对,排除 A;

13、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府部门职责的变化,不是关系的调整,排除 B; 根据材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 “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得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历代中央官制的比较;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12.两宋时,风翔府(今属陕西) 、洪州府(今属江西) 、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货币税取代实物

14、税C. 抑商政策略有松弛- 7 -D.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 “用纸代役”的现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D 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仍然是实物代替赋税,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 C 项错误。13.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A. 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B. 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C. 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D.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图书的

15、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给人们以精神享受,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艺图书的发展,排除 A。文艺图书在明清以前已经存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排除 C。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故 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4.有研究表明,在 l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

16、质问题是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 ,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材料“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局面”可以知道变化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 8 -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B 正确; 城市化水平高是当时的经济现象,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 A;农村经济的凋敝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城市经济引领和超越农村经济,排除 C;城乡差距的扩大只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

17、排除 D。15.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 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 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 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 专制制度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故 B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 A 错误;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成,故 C 错

18、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故 D 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发送了中央集权,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6.1878 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 。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 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 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 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 是近代洋

19、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 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A 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并不能通过孤例揭示出近代民族- 9 -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 选项错误,织布局由官办到被私人占有的变化无法体现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目标;C 选项正确,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织布局坎坷的命运,它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织布局的命运变化体现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逐渐加深。17.1933 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 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 80%,实行 5%到 80%共 14 级的累进

20、税率。这次税制改革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答案】A【解析】关税的提高将会遏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A 正确;B 中独立自主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涉及的是关税降低,并不是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C 错误;D中扭转说法绝对,排除。18.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 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 290 元,酌定为 150 元。据此可推断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C. 发

21、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答案】B【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政府任意干涉商人的利润,体现出新政时期的电报局产权意识不明确,打击了商人投资的积极性,B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比洋务运动有巨大的改进,A 错误;材料主要是讲民营企业的发展,后来受到政府的制约,不是侧重发展官营企业,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后期已经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 错误。- 10 -19.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A.

22、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答案】D【解析】武汉会战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坚守歼敌为上、守土在次的作战原则,虽然失去了武汉,但却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达到了消耗敌军、掩护战略撤退、粉碎日军攻势能力的目标。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强大攻势,中日双方力量平衡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 故 D 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

23、决计划,A 错;B 不符合材料;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广泛支持,排除 D。20.1956 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 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 要借鉴苏联的经验C.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D. 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答案】D【解析】“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 “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些信息是主要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以便与“合作工厂”

24、形成一种竞争和制约关系,促使“合作工厂”提高质量,故选 D。A 项与材料“ 最好开私营工厂”不一致,排除 A 借鉴苏联的经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 项排除。题干中毛泽东的主张是为了让国营经济更好的发展,C 错在了“限制国营- 11 -经济发展” ,故排除 C。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A 项。要抓住材料的主旨句“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 。21.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 1952-1970 年间,新中国A. 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B.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总量的比例C. 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D. 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一

25、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直到 70 年代,我国都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例应呈下降趋势,故 C正确;结合所学,1953 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1956 年完成,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占主体,60 年代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不会超过 20,A 错误;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作用,B 错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对苏贸易比例高,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贸易比例不会超过 30,排除 D。22.新中国 60 年代外交部副部长

26、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B.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 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D. 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答案】D- 12 -【解析】据材料中“三和一少”政策可体现中国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故 A 项排除;材料中王稼祥是根据国情做出的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而毛泽东对此批判则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故 B 项排除;材料仅是反映了分歧,但无法说

27、明是“开始” ,故C 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王稼祥针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应采取缓和的而非紧张的稳妥务实的外交政策,他的是主张有利于过敏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工作,争取时间度过困难,但受当时的极左思想影响,遭到毛泽东的评判,故 D 项正确。23.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答案】C【解析】新中

28、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 “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 错误;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 “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 C 正确,D 错误。24.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

29、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答案】D- 13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即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故 D 项正确;A 项错在“投机性” ;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 B 项错误;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 C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时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 ,由此结合

30、所学知识判断。25.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刑事诉讼中法庭已发展成为受法律保障的上诉法院,犯罪嫌疑人有多达四次的上诉机会;住宅是市民的保障,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在侦查期间须避免置人于狱。这说明了古罗马法A. 重视保护个人权利 B.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C. 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D. 重在保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中“有多达四次的上诉机会”避免置人于狱体现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尊重,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反映对市民权利的维护。说明了罗马法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与保护,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不能完全体现。故选 A。26.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

31、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A.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 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C. 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D. 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 “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等信息可知,雅典的不同政治派别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B 项正确。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经济基础,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不符,排除 A。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 ,没有涉及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排除 C。D 项是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强调

32、平民贵- 14 -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的信息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 “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等,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7.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 (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1550 3 3 231600 1114 10 441650 1013 89 61700 12 1012 851750 1820 1825 1221800 30 2325 18A. 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

33、银生产地B. 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C. 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 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通过白银的流动考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中数据反映了最终流向东方的白银占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总数是在不断的增加,在当时东方主要的贸易对象便是中国,所以 D 项正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8.1791 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 15 -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 ”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A. 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B.

34、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C. 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D. 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91 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美国民众持枪权不可侵犯,这是基于 1791 年前的美国现状做出的决策,是因为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故 A 项正确。该修正案的背景是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故B 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修改是基于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故 C 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修改是基于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而不是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故 D 项错

35、误。29.1883 年 4 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 50 个减少到 4 个。11 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 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C. 科学技术的进步D. 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大约有 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说明铁路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故 D 项正确;美国的联邦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材料没

36、有体现出是政府的意愿,故 A 项错误;垄断属于企业兼并和联合,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科技进步对生活观念的影响,故 C 项错误。30.1895 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恩格斯这一观点A. 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16 -B. 体现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反思C. 认清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D.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开放扩张性【答案】B【解析】法国巴黎公社成立不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属于偶然事件,材料说明的是巴黎公社失败根本原因的分析,故 B 正确;其他分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1.前工业化时代,英国

37、儿童常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工业革命早期, “工厂儿童”俨然成为儿童的代名词;19 世纪 80 年代,学校被认为是儿童“恰当的去处” ,学校儿童亦被视作“在未来诸多方面具有投资价值” 。这一变化A. 源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B. 催生了英国近代教育事业C. 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诞生D. 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答案】A【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大量使用童工,导致学校被认为是儿童“恰当的去处” ,学校儿童亦被视作“在未来诸多方面具有投资价值” ,A 正确;B 中催生不符合材料主旨;福利国家是二战后普遍实施,C 错误;D 中缓解劳动力不符合事实。32.某学者指出,

38、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A. 催生了启蒙运动B. 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C. 普及了无神论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使得“上帝”在自然世界遭到怀疑,人们无- 17 -法依靠上帝获得真理,转而寻求新的能够获得真理的东西,即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 A 项正确。牛顿三大定律的出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此时的欧

39、洲仍旧信仰基督教,无神论并没有得到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是在讨论牛顿三大定论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D 项错误。33.1923 年 5 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 ,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A. 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B. 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 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D. 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 ,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 项正确

40、。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农业税制度的影响,而是强调该规定有利于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排除 B。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被取消了,排除 C。该政策出台时,工农联盟已经联合,苏联已经成立,排除D。【点睛】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 ,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即可知道答案。34.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材料的主旨是A. 全

41、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解析】- 18 -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 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

42、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49 分。35、36 题为必考题,3738 为选做题,任选一题作答)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 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 16000 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

43、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它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 1592 年到 17 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 1:55 到 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 1:125 到 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 ,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 “计亩征银” 。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

44、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 19 -景及影响。【答案】 (1)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传统封建地主收入减少,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对英、法等国来说工商业经济迅速增长,加速了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出超;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政府税收征银;白银自身的优越性;纸币易伪造、易贬值。影响: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

45、发展;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解析】(1)由材料“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展,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导致地主阶级实力下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据材料“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 1:5.5 到 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 到 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 “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 计亩征银 ”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相关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6、同时还应该从新旧货币自身的特性上加以考虑。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年代 主要热词1949 年 10 月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期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 “五讲” “四美” 、高考、银河- 20 -至

47、80 年代末期 号、喇叭裤20 世纪 90 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21 世纪初期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 “八荣八耻” 、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新时代、 “四个全面” 、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

48、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 21 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

49、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 、 “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 “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 、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解析】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装” “票证” “绿军装” “喇叭裤” “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1 -选做题(15 分)请考生在第 37、38 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3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时至(明)嘉、隆之际,当时用人“不论其才,只取无过” , “不论其大,每以一眚(过失)弃之” 。 “考察之时,不肖者造作言语,鼓弄风波,倾陷善人” 。 “今人做官奔趋巧媚,以为善官” ,致使“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禁之不止,令之不从” ,使明王朝陷入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乱的窘境。隆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