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 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C. 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D. 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 “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说明了当时国家并非是中央集权制度,而是分封制的国家,故本题选 B。AD 属于雅典民主国家特
2、点。C 出现于秦朝之后。2.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 ,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 ,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 ,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 ,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A.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B.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C.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D.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周王室分封先代圣人的后人为王,有利于树立民众的威信,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 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 错误;B 中特权不符合题意;D中改变面貌不是材料主旨。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
3、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B.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2 -C.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秦朝统一了全国后,结束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故选 B。A 是春秋战国后期;C 是商鞅变法时期;D 不符合材料地方制度特点。4.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 行
4、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幅图片“齐” “鲁” “宋”等名称,可知这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第二幅图片中“辽东郡” “琅琊郡” “渔阳郡”等名称,可知这属于秦朝时期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体现的正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的繁简问题,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 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
5、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 3 -A. 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B. 国家大事丞相都要参与决策C. 丞相位高权重D. “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 ”“亚夫曰:高皇帝约: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制度。6. 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
6、,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 10 万(文帝时减为 4 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 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B. 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C. 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D. 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答案】B【解析】汉代选官制度找不到不同的群体,主要目的是加强统治的需要,B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秦朝时期已经打破世卿世禄体制,C 错误;D 不符合主旨,排除。7. 两汉时期,在“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观念的影响下,当时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之说。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据此可知A. 两汉时期社会风气淳朴B.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达C.
7、 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D. 儒家思想关注身后世界【答案】C.8.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 4 -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
8、地方之间的矛盾,故 B 项正确,A 项反复无常说法错误,C 项不断提高错误,D 项唐末中央集权受到削弱。9. 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 B. - 5 -C. D. 【答案】A【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是决策机构、审议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分别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故排除 BCD,选 A。点睛:将复杂的知识用示意图的形式反映出来是对教材知识的抽象概括,除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还有宋代的府三司制等。突破的办法是多读教材,体会教材中涉及到各要素的关系,这
9、样,由具体为抽象,知识点清晰而一目了然。10. 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 “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 明确官员的职责B. 减少吏治腐败发生C.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D.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贿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 C 正确。明确官员的职责,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之间没有因
10、果关系,故 D 错误。吏治腐败的原因众多,材料只能反映官员权力的制约,故 B 错误。- 6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集权的相关知识。宋代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11.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趋势是A. 重视后者轻视前者B. 重视前者轻视后者C. 后者主导前者D. 前者主导后者【答案】C1
11、2. 在古代儒生的笔下,夏商周三代是值得顶礼膜拜的黄金时代,但程颐却说:“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 ”其中与“本朝百年无内乱”有关的是A.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B. 开创科举,选拔人才C. 授田于民,安顿流民D. 分化事权,收权中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根据“程颐”确定“本朝”为北宋,进而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定选项。汉代设置刺史,故排除 A 项;开科举是隋朝时期,排除 B 项;授田于民是北魏的均田制,排除 C 项。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12、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分割宰相权力;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内乱的基础。故 D 项符合题意。13.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 7 -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
13、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B 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所拥有一定的大权,而不是强调行省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和制衡的关系,排除 C;中书省才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D。14. 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A. 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B. 科举制程序日益规范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 用人标
14、准侧重道德品行【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科举制考试程序的严格化,体现出科举制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科举考试的严格性,故 A 错误;材料中论述是科举考试,与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 C 错误;科举考试仍然注重考试成绩,故 D 错误。15. 明朝地方设“三司” ,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 。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C.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D.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8 -【答案】C【解析】明朝地方设“三司” ,互不统属,清代设置固定督抚制度
15、,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C 正确;B 错误;这一措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A 错误;D 中根本说法错误。16. 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这反映了A. 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B.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C. 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D.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答案】D【解析】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说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不单纯是八股文和经义等,还设置了具体水利等使用知识,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的内
16、涵,D 正确;A、B 和 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 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损害国家主权之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这一现象说明A. 利益均沾符合中国利益B. 协定关税有利外贸稳定C. 中国官员贪污腐败无能D. 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说明晚清政府官员对于西方外交知识的不熟悉,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D 正确;A 中符合中国利益错误;B 中协定关税是破坏外贸;C 中贪污腐败无能无从体现。18.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17、庚申之变 。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为道光洋艘征抚记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士人开始睁眼看世界B. 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C. 英法联军未能被安抚- 9 -D. 鸦片战争传播进化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后 20 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说明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B 正确;A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C 不符合材料主旨;D 是戊戌变法时期。19. 19 世纪 60 年代,李鸿章曾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 列强入侵与农民运动的冲击
18、C.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D. 儒学受外来思想的冲击【答案】B【解析】 “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说明孔子的思想没有和西方科技的结合,显然李鸿章是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主要是列强入侵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B 正确;A 中丧失说法绝对;C 是 19 世纪末期;D 是魏晋时期。20.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 ,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不敢自承,何则?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这表明A. 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B. 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C. 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D. 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答案】B【解析】 “感情所用所支配
19、,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说明梁启超认为戊戌政变记含有个人的情感成分,不能作为信史使用,B 正确;A 中夸大其词不符合材料主旨;C 中看重不符合题干意思;D 中必备品质不是谦虚谨慎。21. 下图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国别 铁路 建筑年代 里程(公里) 投资估计(百万美元)俄 中东铁路 1898-1903 1721 1893- 10 -德 胶济铁路 1899-1904 446 15法 滇越铁路 1903-1909 464 32日 南满铁路 1899-1903 1105 49英 广九铁路(英段) 1907 36 67合计 3772 292A. 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B. 甲午战后
20、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巩固在华势力范围C. 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D. 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铁路体现了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排除 A 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属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的侵略要求,排除 C 项;甲午战后外国侵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但是资本输出的方式还包括设厂、开矿、贷款等,政治上则瓜分中国,抢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因此“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表述不妥,排除 D 项;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有利于巩固并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
21、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2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B.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希望他们能制衡日本,体现了“以夷制- 11 -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
22、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故本题应选 B 项。23. 1937 年 10 月,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西方记者时发表声明:“今天的事业,与其说是在教训中国人,更应该说是在提醒他们,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全力去拯救四亿人民。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中国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这不仅是为了中国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 ”这一声明反映日本A. 重视与英美国家友好关系B. 认可西方媒体客观公正C. 假借反共掩饰战争意图D. 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中日本的声明不是针对英美国家的,故 A 项排除;材料中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媒体,并是不是为了
23、认可西方媒体的客观公正,旨在说明齐侵略中国的意图,故 B 项排除;依据材料中时间信息,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而不是为了和平与稳定,故 D 项排除;据材料中“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这不仅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说明了日本借助反共来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故 C 项正确。24. “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摘自某年 9 月 6 日重庆大公报 )据此推断该战事是A. 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B. 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C. 抗战
24、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D. 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答案】D【解析】如果能知道“某年”为哪一年, “我军”是哪一军可能解题就方便很多。但仅依据材料是难以判断的,因此要从地点入手。以“冀晋豫三省”可排除 AB 和 C;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1937 年 9 月-11 月)都是发生在山西一省,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战役。故 D 项正确。点睛:台儿庄战役(1938 年 5 月)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仅在江苏一省。而且百团- 12 -大战发生在华北,也和“我军在北方”相吻合。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军事战争史这块的学习和复习中,要熟悉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差别。如什么是战争、战役、会战、大捷?什么是战略
25、、战术、战绩等等。我们要知道各自的涵义及关系25.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C. 专制梦醒-天朝惊梦-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D. 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天朝惊梦-建国梦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天朝惊梦应该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但最终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
26、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选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26. 2017 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0 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欧洲战场 1939 年 9 月 1 日 德国闪击波兰1945 年 5 月 8日苏德战场1941 年 6 月 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 年 5 月 8日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日珍珠港事件1945 年 9 月 2日中国战场1931 年 9 月 18日九一八事变1945 年 9 月 2日- 13 -苏联
27、对日作战1945 年 8 月 8 日 苏联出兵东北1945 年 9 月 2日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 2010 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 40 年的“世界第二”的地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答案】 (1)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意
28、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任答两点即可)(2)第一次“换位”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 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 WTO 等。【解析】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从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世界反法
29、西斯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回答。(2)第一次从 1894 年时期国际和国内背景回答;第二小问从 2010 年当今世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角度回答。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 14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一项有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中都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都推进了社会发展(或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 )说明:唐朝三省
30、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们之间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全面发展,达到封建社会顶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遏制专制,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美国迅速崛起,最终发展成为超级大国【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图片信息提取观点,从“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中都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都推进了社会发展”归纳观点,第二小问论证从唐朝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们之间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全面发展,达到封建社会顶峰。以及美
31、国三权分立制度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角度思考回答。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赢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5 -材料二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易法的主要
32、目的。(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易法实施产生的问题并简析其根源。【答案】 (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抑制豪商大贾;节约财政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商品流通;减轻百姓负担。 (答对四点即可)问题:造成政府垄断,私营经济受压制;扰乱正常经济秩序,不利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增加财政负担;影响市民生活。 (答对三点即可)根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 (1)依据材料一“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的信息结合所学从稳定市场物价;抑制豪商大贾;节约财政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商品流通;减轻百姓负担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
33、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回答即可。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即位后, “惩元季吏治纵弛” ,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 。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
34、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 1938 年到 1943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王华亭等 6 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据建党 85 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廉政建设的特点和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16 -【答案】 (1)特点:严格官吏考核要求;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反腐极端化、非理性。原因:吸取元亡教训;维护明朝统治;强化君主专制。(2)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 (任答一点)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任答三点)【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信息从严格官吏考核要求;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反腐极端化、非理性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吸取元亡教训;维护明朝统治;强化君主专制回答。(2)依据材料信息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思考回答。历史从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回答,现实从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