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遂川中学 2020届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A 卷)1、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僻字的文化意义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 “溪刻” “唼喋”等等。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
2、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
3、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从当下应用的角度
4、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2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取材于蒋原伦僻字
5、的文化意义 ,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C.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D.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
6、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3.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 ”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 )(3 分)A.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B.“囧” (jing)字, “槑” (mi)字,还有“烎” (y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C.网友们将“喜闻乐见” “大快人心” “普天同庆” “奔走相告” ,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 ,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
7、 “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题。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
8、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3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 ,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
9、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
10、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出现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
11、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 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略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开头对林老伯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林老伯老当益壮,为下面退休仍不忘发挥余热做铺垫。
12、B.老人写新少年三字经 ,并且要出书,是因为自己一生戎马生涯,在日暮之年,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 C.林老伯很重视 200元的稿费,并且只给保姆 1000元工资,生活也很节俭,连女儿也说“老爷子非常喜欢钱” ,这都充分说明了老爷子的吝啬。 D.小说着力表现了林老伯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过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众,他既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也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45.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5 分) 6.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林老伯,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3、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题。陆孝彭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1949 年,陆孝彭得知
14、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1952 年,他曾在沈阳 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为了
15、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 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
16、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和许多事物一样, “强-5”的设计既有一般喷气式战斗机的性能,又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陆孝彭注意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又勇于大胆创新。为了提高“强-5”的飞行速度,他大胆地采用了跨音速面积律理论。51961年 8月,随着国内局势动荡、经济条件恶化,为确保“两弹一星”等重点计划顺利进行, “强-5”飞机的试制工作被责令停止。100 多人的车间,仅剩下 14人搞“强-5”机研制。可陆孝彭仍痴心不改:“强-5飞机我搞定了,14 个人也要把强-5飞机拿下来。 ”陆孝彭坚持和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边设计、边劳动,加班加点,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1962年秋,
17、陆孝彭和他的同伴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试制出第一架“强-5”样机。喜讯传到北京,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等立即发来了贺电贺信。1966年 6月 10日, “强-5”的飞行实验开始了。随着叶剑英元帅的一声令下,机场上的 “强-5”战斗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在强大气流的推动下,昂首挺胸冲向蓝天。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编写的飞机总体设计(讲义) ,为南昌洪都工学院培养总体、气动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了教材。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
18、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摘编自崔玉亭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相关链接1983 年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举行飞机表演。在与世界第一流的美国“F- 16”战斗机、法国的“幻影-5”战斗机等的比赛中,我国的“强-5”赢得了低空、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崔玉亭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百度百科)洪都航空集团公司在编印的洪都报纪念陆孝彭的专刊中,用通栏对联赞扬他:“科学报国百折不挠,无愧航空功臣巨擘;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堪为世人一代楷模。 ”(百度百科)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喷气式强击机对于提升中国空军在空战、陆战、海战中的战斗力至关紧要,中央军
19、委把研制的设计任务交给陆孝彭,体现了中央军委对他的高度信任。B.新中国诞生后,陆孝彭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加入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这反映了他热爱祖国、报效新中国建设的情怀。C.陆孝彭通过查阅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认为强击机能够在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从而确定了“强-5”的研制目标。D.陆孝彭带领他的团队克服无图纸、缺资料等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敢于创新,三四年的时间就成功试制出第一架“强-5”样机。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陆孝彭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在国外经历过相关机型的设计
20、工作,回国后曾担任“歼教-l”的主管设计师,设计经验丰富,说明他有能力担任“强-5”总设计师的工作。6B.在“强-5”飞机设计的过程中,陆孝彭对他的助手们不太放心,因而不辞辛劳,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C.从飞机设计负责人的选定到最后的飞行实验,叶剑英元帅都亲临现场,这体现了中央军委对陆孝彭的关心和对“强-5”飞机研制工作的重视。D.陆孝彭他们在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所研制的“强-5”飞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E.陆孝彭有时放下飞机设计研制工作,去专门进行理论研究,因此他编写的教材和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9.陆孝彭“科学报国百折不挠”表现在哪
21、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4 分)二.古诗文阅读(共 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19 分)郑大纯墓表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 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 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 ”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
22、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 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 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 。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
23、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 ,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惜抱轩文集卷十一)7【注释】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詈:骂。掖:扶持。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24、。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重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虽奔走营米以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惮为辞 大章为镌行之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5、 (10 分)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 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415题。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 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 之。闻君有他心,拉杂 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 知之!【注释】问遗:赠与。绍缭:缠绕,装饰。拉杂:堆集。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 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高:同“皓” ,东方发白。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开篇
26、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 “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C.“拉杂” “摧烧” “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8E.“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古诗运用这一手法的很多,比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 ) ,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15.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
27、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 (6 分)(3)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5 分)16.按要求默写句子。(1)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超的诗句是 , 。(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之感人效果的句子是 ,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时之哲理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真是好事多磨, 经历许多挫折后,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这个策略他们应用了一遍又一遍,屡试不爽。凌晨 2时,湖北省崇阳县的天空像撕开了一道口子,雨水倾盆而下,电鞭划破升空,巨雷振聋发聩,洪水咆哮着越涨越高
28、,码头村岌岌可危。编造者兼顾诗歌的影响力和读者的认知度,入选作品多以短诗为主。古往今来人们口耳相传、吟诵得最多的正是那些短小精悍的诗。他们的生活状况耸人听闻,简直如同地狱中一般。张强下到基层担任胜利村科学扶贫技术指导员。他一心为民,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在 瓜田李下指导耕作,赢得了村民一致好评。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A.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B.针对长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要求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
29、体滑坡等次生灾害。C.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D.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 分) 9A.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B.中秋节到了,李兵提了一盒月饼去拜访他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说:“师生之间本来不必这么客气,可是却之不恭,我就笑纳了。 ”C.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
30、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D.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5 分)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 ,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立意积极;语句整齐;不超过 20字;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
31、,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6 分)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四.作文(60 分)22.请以“我 故我在”为题写一记叙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 800字。102020届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A)答案1、D(“比常用字价值更大”并非原文的意思)(3 分)2、C(A 项表述缺少“在汉字听写比赛中”的限制,不合逻辑;B 项“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D 项“只要便能”(3 分)3、C (C 项不属于对旧有文化新的认识,即不符合“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3
32、分)4、D(A 项“外貌描写”体现了年事已高,身体羸弱。B 项林老伯写书是为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并不是为了求名。C 项林老伯并不是吝啬,他存钱是为了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临终捐款一百万充分说明了他的慷慨。)(3 分)5(5 分)“我”贯穿全文情节,起到线索作用。使小说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性。有利于议论和抒情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任答一点 1分,任答两点 3分,三点 5分)6、(6 分)从人物塑造上:派克钢笔是林老伯一生奉献精神的象征,他年轻时征战沙场,这是他的战利品;晚年仍用它从事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文学创作。从内容上:作者在结尾处写到老人赠我的“派克钢笔”,代表着老人对我的期望,承即担起一个作家的
33、责任,多写关注民生的作品。从情节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从主题上:文章结尾以派克钢笔突出老人的高洁情操,赋予派克钢笔深刻的寓意,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每点 2分,共 6分,任答 3点即可得满分)7、B “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中只提到他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并没有涉及他的生活状况。8、AD B项“陆孝彭对他的助手们不太放心”的分析不恰当,原文中“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 ”表现的是他高度的责任感。C 项“对陆孝彭的关心”的分析不恰当。飞机设计负责人的选定以及最后的飞行实验,叶帅亲临现场,体现的只是中央军委对“强-5”飞机研制工作的重视。况且,叶帅到
34、沈阳时,还不知道设计负责人的人选。 E项“有时放下飞机设计研制工作,去专门进行理论研究”表述有误。原文是“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 (全对得 5分,选对一项得 2分)9、历尽艰辛辗转四国,投身中国航空事业,将一腔报国热忱化作对祖国的贡献;从无到有,完成强击机的设计。陆孝彭身负重命,在一无图纸、二缺资料的条件下,带着一帮年轻人高质量地完成了“强-5”飞机的设计;克服重重困难,试制出“强-5”机样机。11在“强-5”飞机的试制工作被责令停止的情况下,陆孝彭带着仅剩下的 14人成功地完成了“强-5”样机的研制。 (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
35、成理可酌情给分)10. D 11B 12.A 13 (10 分)(5 分)你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平庸)愚昧之辈争福禄。 (“文品” “峻” “庸愚”各 1分,大意 2分。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是” “造化” “适”和判断句式各 1分,大意 1分)2、 (5 分)BE 15 (6 分) 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最后无奈。 (3 分) 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然。 (3 分)评分标准:结合诗句正确分析情感变化,意思对即可。16.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海日生残夜17C(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
36、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屡试不爽:多次试验没有差错。振聋发聩:比喻高明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望文生义。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也形容文艺作品等简短而精炼。耸人听闻:故意合人吃惊,贬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18C(A 成分残缺。在“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这些塑料垃圾” 。B 搭配不当。 “优化”与“责任”不搭配。D 语序不当。把“由于”移到句首)19A(A 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B 笑纳: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礼物。C
37、惠顾: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D 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20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晶状体密度小,弹性良好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5分)21.(6 分)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文言文参考译文:闽县郑君,名际熙,字大纯,为人节操卓异,处事厚道重友情,勤奋好学而志向远大,享年三十六岁,功名终止于举人,知道他生平的士人,没有谁不思念他。郑君刚得中秀才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就向别人借来了仅一丈大小的土地,筑成茅草房后居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妻子吃山药,郑君却觉得很满足。邻居吴生,也是耿介正直的
38、人,死后没钱入殓。郑君看重他的操守,独自前去亲手安葬他。将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吴生的母亲年老憔悴,衣服破旧,就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吴生的母亲。吴生的母亲知道郑君也没有多余的衣服,不忍心接受,郑君把衣服放在屋中,快步走出去了。郑君考中举人之后,将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过苏州。有人告诉他说:“有从闽地来的举人到此,突发疯癫之病,大骂当地官吏。官吏把他抓了起来,恐有不测之祸。 ”郑君吃12惊地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啊!”立即告别同行者,徒步来到关押那个人的地方,为他准备医药,从吃饭到便溺,都是郑君操持帮助。恰好有郑君所认识的显贵之人到苏州,郑君请求帮忙免除这位举人的刑罚,他才被释放。郑君立即护送他南下
39、,到了乍浦,遇到他的家人,郑君才与他告别离开。因为这件事,郑君往来苏州一个多月,错过了会试日期,没能参加考试。郑君的文章高蹈脱俗,他在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同考龙溪知县阳湖的吴某看到郑君的文章非常高兴,把他列为考中者的第一名。等郑君见到了吴君,吴君说:“我不必见您,看到您的文章,就知道您一定是德才出众的人。然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您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愚昧之辈争福禄。”郑君从此以后经历三次会试,一次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没来得及赴考,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郑君心中不愉快,就不再参加考试,去掌管漳州的云阳书院,回来的时候在龙溪拜谒吴君,最终在龙溪去世。郑君有个弟弟字大章,年少时与郑君共同学习,兄弟二
40、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郑君去世八年之后,大章考中进士做编修。去年,我和大章一同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大章每日见到我,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今年秋天,我因病请假,大章凄然地说:“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我的兄长看不上当代人的文章,而在追念仰慕古人文章方面,就会忘记休息和吃饭,放弃交际应酬之事,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可惜没看见您的文章,否则我的兄长一定会很喜欢的。现在我的兄长去世十四年了,您又将离开,怎能得到您的文章为他作传呢?”我为此感到悲伤。当年我的同乡方苞宗伯和他的兄长百川先生至友至爱,百川去世之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我家乡的前辈都告诉我说,方望溪宗伯同别人说话,一谈及百川,总是痛哭流涕。现在大章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大纯的学问品行都卓越,虽然生前不得志,为其墓做表应该可以勉励后人。我不畏惧写文章, (但担心不能传达郑君大纯的品格) ,大章彰显哥哥风度的想法(不能实现) ,就更可悲了。郑君无子,他的诗文集叫浩波集 ,大章为他刻版发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