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118113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省安平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1-16 每题 1.5 分,17-40 每题 1 分,共 48 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 , “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表明

2、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 C 项错误。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 D 项正确。2.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3、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2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故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4、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及到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故选 A。【名师点睛】分封制(“封邦建国” )(1)概念: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3)原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巩固政权。(4)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

5、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其中,周王是天下共主,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5)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6)消极影响: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3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

6、,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分析得出皇权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中未涉及秦始皇的功绩、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相矛盾等史实,故排除 ACD 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的特点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7、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 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 B 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

8、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4A. 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 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 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由于科举制以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相对公平,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民间精英进入体制打开通道,克服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阻塞,故 C 项正确。 “布衣将相”的出现是个案,是“布衣”凭借个人能力和历史时机而实现的,并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机制,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察举征召是汉朝的选官制度,选官以

9、地方推荐为主,以考试为辅,由于地方推荐容易出现弊端,并不能带来很良性的社会管理,故 B 项错误。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并不能体现让民间精英向体制流动,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7.宋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

10、从材料中的“官员不入酒肆”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来看,政府作此规定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其积极作用是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中的“遏止”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措施只是反腐机制的组成部分,不能因此得出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实施这一措施的效果,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8.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行省制的推行5B. 丞相制度的废除C. 内阁地位的上升D. 军机处的设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的强

11、化,导致了君主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制的推行和君主权力的加强无直接的关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制度的废除是明太祖而非材料中的嘉庆帝,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内阁,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来

12、看,诗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无法体现,D 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均排除。10.周礼中记载,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楚辞中也提到“五谷六仞” 。后世经学家将文中的“五谷”分别注释为“麻、黍、稷、麦、豆”和“稻、稷、麦、豆、麻”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6B. 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D. 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答案】D【解析】从对“五谷”的注释来看,前者有黍无稻,后者有稻无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这体现出古代

13、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故 D 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排除;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故 B 项排除;“五谷”泛指粮食类作物,说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故 C 项排除。11.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据材料“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14、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 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的取消,故 A 项错误;当时农业与工商业不可能处于平等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业的衰败,故 D 项错误。故选 C。1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7根据材料 “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

15、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C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遭到各诸侯国的冲击,排除 A。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 ,排除 B。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排除 D。点睛: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13.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 “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这表明盐铁官营A. 遭到知识阶层强烈反B. 与重农抑

16、商政策相背离C. 强化了封建大一统政权D. 败坏了汉代的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根据“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 “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表明知识阶层强烈反对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故 A 正确;盐铁官营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B 错误;C 与材料无关;文学贤良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治乱兴国,与社会风气无关,D 错误。14.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 “越名教而任自然”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答案】C【解析

17、】从材料“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可以看出庄周奉行的是庄子的道家逍遥的思想,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是儒家的思想。点睛:首先要明确“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所反映的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得出答案。815.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 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 B 项正确。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

18、会基层扩展,故 A 项错误。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 D 项错误。16.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A. 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 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信息“日夜商贩而南” 、 “日夜商贩而北” ,指的是当时发达的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促进了南方和北方之间商品流通的活跃,所以应选 D。材料中并未提及南北方贸易的活跃是由

19、某地区的商人群体促成的,A 错误。材料中仅提及了南北方的贸易,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从战国以后就出现了,C 项错误。B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的发展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 55%、35%、10%。这反映出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

20、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故选 C。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排除 A;科举考试有统一的标准,南北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无关,排除 B;如果单就按考试成绩录取来看,材料的做法显然不够公平,排除 D。点睛:科举考试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定于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这样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这为发展教育事业奠定物质基础。但政治重心并没有同步南移。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是必要的。18.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

21、,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A.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辨证思想B. 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C. 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D. 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答案】B【解析】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 ,对外国技能也只能是“国朝节取” ,反映了他们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9.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 ,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 ,石介积极“预政事” 。这说明“宋学”A.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

22、B. 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C. 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D. 世俗化的发展倾向【答案】C【解析】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 ,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 ,石介10积极“预政事”中的人物均受到传统理学思想影响,都具有匡时救世的责任,C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封建统治的工具,A 错误;B 是理学思想体系特点;D 属于文学世俗化。20.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A. “四书”指的是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它最早得名于宋朝的朱熹。B. 西汉汉武帝正式规定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为“五经” 。C.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23、讲究借物抒情和追求神韵意趣。D. 清朝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佳作。【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宋朝的朱熹命名了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四书,故 A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规定五经为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和追求神韵意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儒林外史是长篇小说的佳作,故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21.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

24、有性命之虞。这表明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 ,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答案为 A 项。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排除 B 项;CD 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排除。2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

25、法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11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可见,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选 B。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 A 项错误;C、D 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23.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 ,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两者都A. 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B. 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

26、中的关键性C. 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D. 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 、“王阳明,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 ”可知,二人均主张“德性的重要性” ,D 项符合题意。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 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B 项“政治生活” ,材料内容无从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王阳明“致良知”24.如图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示意图

2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2A. 三次英荷战争的影响B. 圈地运动的开展C. 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D. 世界市场的拓展【答案】D【解析】图片数据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 1500 年到 1700 年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大量增加,当时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故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大量增加,故 D正确;三次英荷战争是英荷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英国获得胜利,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这与材料数据无关,故 A 错误;圈地运动在英国开展,与“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无关,故 B 错误;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在 18 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错误。故选 D。25.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

28、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 捍卫人道精神B. 倡导人性解放C. 批判专制统治D. 追求民主法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主张,孟德斯鸠强调被告者的权利,卢梭强调儿童的权利,伏尔泰强调受害者的权利,康德强调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的共性是人道精神,A 项正确。伏尔泰和康德的言论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B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方面,C 项排除;材料言论没有涉及迫求民主法治,D 项排除;综上所述,13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6.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

29、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 ”这一规定旨在A. 保证国会绝对权威B.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C. 防止封建君主专制D. 保障民主共和政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 1787 年宪法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这说明 1787 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出的是共和主义原则,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D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 项说法本身错误,美国联邦中央实行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

30、权“三权分立” ,排除;B 项提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故选 D。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27.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 1917 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

31、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可知,材料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列宁革命策略比较灵活;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一战的作用,故 D 项排除。14点睛: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28.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 ,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A. 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 1787 年宪法得到修正C. 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 权力模式出现新

32、变化【答案】D【解析】美国 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并未改变,故 A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 1787 年宪法得到修正,而是说明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国会赋予总统广泛权力,故 B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美国政局是否稳定,故 C 错误;材料“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说明当时美国权力模式有了新变化,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5 年,美国国会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出发,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9.有海外媒体提出, “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

33、国版马歇尔计划。 ”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造成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 A 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 错;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表述错误,排除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指北大15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故 D 与材料无关,

34、排除。【名师点睛】解题关键知道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结果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30.1701 年,英同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A. 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 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英国议会通

35、过王位继承法 ,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是为了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C 项不完全;D 项 1689 年权利法案 。所以答案选 B。31.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麦迪逊说:“美国若是联合起来,只要少数军队,甚至不要一兵一卒,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而拥有十几万准备作战的精兵更能显示出一种令人生畏的姿态。 ”这里麦迪逊的主张是( )A. 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 废除落后的君主立宪制 D. 维护松散的邦联民主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麦迪逊强调美国的“联合”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 世纪80 年代”

36、来看,麦迪逊事实上强调的就是国家应该统一发号施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即由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制,过渡到强有力的“联邦”制。故答案为 A 项,排除 D 项。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麦迪逊主张的是美国的“联合” ,排除;美国历史上没有君主立宪制,排除 C 项。【点睛】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只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国家权力太16小,各州权力太大,导致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方面面临困境,阻碍了美国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即在国家结构形式上来说,必须用联邦制来取代邦联制。32.“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

37、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 ”(全球通史 )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B. 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C.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 “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体现了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C 符合题意。A 项中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不符合材料主旨;亚太地区必将

38、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不符合史实,B 不选;D 项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形成。33.、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A. AB. BC. CD. D17【答案】C【解析】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实现权力转移,而拥戴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这种权力转移就成为符合英国君主世袭制的合法改变。C 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故答案为 C 项。梭伦改革时期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但并不表明他们之间的政治权力就是平等的,排除 A 项;B 项中没有涉及高利贷者的政治地位,排除;D 项中的“共和制”与史实不符,排除。34.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2000 年,美国总统大

39、选难产,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 候选人戈尔的政治前途竟然系于佛罗里达州的区区几百张选票!为此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以 5 比 4 一票之差做出了不利于戈尔的判决后,戈尔优雅地承认失败。对此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 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诉诸武力进行解决C. 最高法院法官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D. 最高法院对宪法负责,拥有最高的司法解释权【答案】D【解析】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A 项表述错误,排除 A;B 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故 C 项叙述错误。35.1871

40、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 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71 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故选 A项。B 项帝国议会是由各邦选举的议员组成。C 项帝国政府对帝国皇帝而非帝国议会负责。D 项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而非由各邦共同推举。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36.83 岁

41、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谷歌英国总部,谷歌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特意在其英国首页为女王设计了一个特别的“Google”涂鸦:字母“g”变成了女王的头像侧面,而且字母“e”的顶部还有女王的皇冠。以上材料信息说明了英国女王( )A. 由议会选举产生B. 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临朝理政”C. 在礼仪上、形式上至高无上,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D. 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是世袭的,没有实权,不理政,排除 A、B,国王不掌握行政权力,所以不对议会负责,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 D。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在

42、国事中享有荣誉和尊严,选 C。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7.1937 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 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说明( )A. 经济危机迟迟未能解决 B. 国家干预经济不得人心C. 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D. 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大多数美国民众反对美国总统单方面“改组法院,增加自己同盟军”的做法。据此

43、,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而 ABD 三项,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政体的确立“分权与制衡”宪法理念对美国民众的影响38.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1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

44、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 项表述不全面;B 项材料并未体现;C 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 D。39.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欧洲共同体成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来看,能够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45、。欧共体的成立是成员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各自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历史问题,是“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 ,故答案为 D 项。凡尔赛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惩处的基础上,排除 A 项;两极格局是美苏对抗的格局,排除 B 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为了联合起来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排除 C 项。40.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

46、的根源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C.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D. 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的差异带来他们的政治行为的不同,故 C 项正确;纳粹德国的诉求不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A 项排除;纳粹德国为了实理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20是不合理的,B 项排除;纳粹德国的政治理想是反人类的,不能体现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D 项排除。二、非选择题(41 题 25 分,42 题 12 分,选做题 15 分,共 52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

47、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 , “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 ,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

48、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 ,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

49、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答案】 (1)同:商业发达;都具有自治功能;慈善事业发展。不同:双林镇: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国内市场大;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社会阶层变化大;士绅占据主导地位。威尼斯:社会阶层固定单一;国外市场大;金融业发达;独立自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21国功能完善。(2)中国: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士绅化的商人成为封建王朝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维护了封建统治,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文艺复兴兴起和扩展,形成了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的异同点,以及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的相同点,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