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南省新乡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4 分,共 86 分)1、王国维先生认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 ,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这表明当时A.宗法制未完全确立 B.统治秩序混乱C.王位世袭制激化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2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到了晚年,曾感叹:“吾不复梦见周公!”下列对周公的叙述,正确的是 是天下唯一的大宗 受封于鲁国 属于姬姓贵族 完善了官僚政治A B C D3.西周有“同姓不婚”的传统。周王室常与异姓贵族联姻,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周王室此举在于A.加强对
2、诸侯国控制 B.保证周王室血统纯正性C.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D.确立长幼有序等级观念4.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5.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 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
3、为B. 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C.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D. 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6.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A.存在濫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 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7.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
4、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 15 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8.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 “由是鲜有败事” 。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A 减少了决策失误 B.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9唐太宗说, “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
5、构的典范 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 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2 -10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身份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得到完善11.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C. 国家制度对皇
6、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12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13.宋代限制父子、兄弟及亲近在中央和地方同一重要部门任职,官员任职必须避开原籍,同时还要回避祖产和妻家田产的所在地。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健全各级行政机构 B抑制土地兼并C防止官员营私舞弊 D打击权贵势力14.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殿试进士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 ”“条制”说明
7、宋代科举考试A. 首创殿试制度 B. 规定答题方式C. 力求公平公正 D. 盛行徇私舞弊15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 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 )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 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 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6、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
8、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17.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18.朱元璋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这主
9、要说明朱元璋A.强化专制皇权 B.实行轻罪重刑 C.注重整顿吏治 D.强调以法治国1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阔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3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20.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土,将以觇(chan,看)士子学力之浅深,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A.应试文章普遍浮华 B.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C.参试土子无所适从 D.选拔人才的标准需
10、要统一2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御史大夫 刺史 通判 军机处A B C D22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 ”这项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 B.征辟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23.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
11、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二、材料解析题:24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代以上出于亲。战国至秦出于众。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 ,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
12、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1896 年出版)(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读材料一中所言选官三代以上出于亲的意思,并分析战国至秦选官出于众的原因。 (6 分)(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相对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
13、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6 分)(3)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会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2 分)24- 4 -(1)意思: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是世官制,官职原则上代代相袭。 (2 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4 分)(2)变化:方法由乡举里选到以考试选官;标准由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为主到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 (2 分) 意义: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不仅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官方式上的客观、公正、公平。 (4 分)(3)经验: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