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浏阳三中 2018 年下期段考试卷高二历史时量: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 I 卷 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2、而民自朴”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3.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 。下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 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 B. 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C. 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D. 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4.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名论,均反映出理学家A.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以
3、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C. 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 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有感于此,顾炎武A. 发奋研读孔孟之书 B. 号召人们多学程朱理学C. 抨击封建专制种种弊端 D. 深入实践求真知6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7.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 、 山海经
4、开始,到汉书地理志 ,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2 -A. 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 古代科技的实用性C. 史地不分的综合性 D. 小农社会的狭隘性8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 ,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9.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
5、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10. 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意大利馆内展出了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两幅杰作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 ,这位画家曾宣称“画一个苹果和画一位圣母具有同等的价值” 。这些画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A. 不再以宗教人物为题材 B. 体现了生命的真实C. 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D. 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批判11有学者认为:中国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历史上那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习俗改革运动,因此直至今日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投机心理仍严重存在,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材料中所说的“习俗改
6、革运动”是指A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12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13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事件 意义地理大发现 视野开阔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思想复苏宗教改革 否定教会权威启蒙运动 理性精神,质疑宗教 达尔文
7、进化论 神学受到严厉考验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 教会影响力减低社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宗教信仰日益遭到否定 由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A B C D1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 ,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 ,六朝的“清瘦”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 ,清的“纤巧” 。这里战国的“清新”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3 -B “百家争鸣” 、 “罢黜百家” 、理学盛行C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8、思想D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15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16、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 雕版印刷事业兴盛 城市经济的繁荣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理学思想影响大A B C D17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9、词 程朱理学 元曲 小说 风俗画A. B. C. D.18 “盖 胸 中 所 得 , 固 已 吞 云 梦 之 八 九 。 而 文 章 翰 墨 , 形 容 所 不 逮 , 故 一 寄 于 毫 楮 至 于布 景致思,不盈尺而万里可论,则又岂俗夫所能到哉。 ”下列符合材料中艺术作品特色的是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C 墨兰图 D 清明上河图19.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 4 -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
10、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20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抑商思想淡化21.为了纪念伽利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发起了2009 年“国际天文年”活动。伽利略的主要贡献有 发现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发明天文望远镜并发现许多星体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
11、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其显著特征是数学A. B. C. D. 222009 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 150 周年也是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和“粉碎达尔文” ,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里的牛顿” 。这说明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创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 ,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A B C D23.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
12、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C.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24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 世纪 90 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 ,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5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25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
13、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26. “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政治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A. “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B.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27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
14、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民主学说 B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C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D积极倡导文学革命28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将每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29. 有科学家说“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 ”材料观点A. 对力学现象
15、做出了系统说明 B. 提出了绝对的时空观C.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使人们的认知深入到微观世界3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 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第卷 综合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
16、4 分,32 题 16 分,33 题 10 分,共 40 分)31. (14 分)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时代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时,德国学者鲍尔生写道:“首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 6 -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 ” 贺国庆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材料二 1933 年 7 月,胡适在芝加哥大学作中国的文艺
17、复兴系列演讲时,解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论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所以,陈独秀倡导民主和科学不仅作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而且作为现代价值重建的目标。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 分)(2)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有何“惊人的相似之处” ,并分析其兴起原因。 (4 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现代价值重建”的表
18、现。 (4 分)(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思想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分 )32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从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的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
19、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 李约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 材料三 人类已经或将经历狩猎、农业、工业、智能、生命和宇宙等六次科技革命。六次科技革命演绎人类发展的历史,六次社会革命决定了大国的兴衰存亡。每次科技革命的爆发都会造就新兴经济强国、新兴科技强国、新兴军事强国、新兴政治强国,从而,造就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农业科技革命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强盛中国如果抓住科技革命的有利机遇,则有可能因此成为未来千年的强国。 李中强未来中国 101001000 年材料四 科学不仅
20、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7 -请回答:(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2 分)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4 分)(2)根据材料二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趋势?(2 分)李约瑟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欧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4 分)(3)怎样理解材料四中的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你认为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
21、险”?(4 分)33、 (10 分)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期以来, “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 14 至 16 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 18 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所学说明 18 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6 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近代中国的启蒙有何特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