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118659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张掖二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9 月)高三历史考试时间:10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计 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 48 分)1春秋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春秋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实行 B 社会结构的变动 C 宗法制的发展 D 井田制的发展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 B 维护尊卑关系C 凸显宗教信仰 D 加强文化认同3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与“封建”时说:“集权与分

2、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 ”材料表明作者主张A “郡县”优于“封建” B “郡县”与“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 “封建”优于“郡县” D “郡县”与“封建”矛盾无法调和4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 ”该学者重在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 科举制不利

3、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不相容5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

4、不能长久6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7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 ”这表明当时雅典2A 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 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C 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 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8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罗马法实行监护人

5、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这体现了罗马法A 重视公民的道德素养 B 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C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D 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9威廉三世时期(1689-1702 年) ,内阁成员遴选权属于国王,也只需对国王负责。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 年) ,议会出台一项规定,规定只有两种身份的才能出任内阁大臣:其一是拥有贵族头衔并且是上院议员,其二是下院议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英国A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 B 国王已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 完善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机制 D 建立了议会与政府

6、间的有机联系101972 年的总统大选中,共和党为了谋求连续执政,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受到国会的弹劾,于 1974 年 8 月 8 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国会是美国国家的权力核心 B 尼克松谋求连任符合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规定C 该事件是美国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的体现D 尼克松也可以解散国会,由新的国会决定其去留11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曾明确指出,要避

7、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一种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做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下列哪种政体较好的避免了托克维尔的担忧: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俄国的沙皇专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 D日本的立宪君主制12下列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A B C D 131871 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

8、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A B C D 14 天朝田亩制度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因为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农民阶级的本性决定的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A B C D15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

9、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6上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A 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C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 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71907 年 8 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 ,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A 科学的革命纲领 B 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C 鲜明的反清立场 D 对革命

10、道路的理性探索181926 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 ,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 ,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A 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 B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 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 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19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 1934 年 7 月7 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 4 个月,行程 3200 余里。11 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 威胁日军占

11、领的南方中心城市C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D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202015 年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图显示了八路军将领左权被列入“国军”抗战殉国将领名单。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编制反映了4A 民族危难关头国共团结御侮 B 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合法地位C 国民党乘机取消共产党部队番号 D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11932 年,国民政府决定将上海、华阴、开封、德州、大沽等兵工厂停办,机器分运巩县、济南和汉阳兵工厂。1935 年 6 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

12、改运于川黔两地,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做法A 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 B 意在全力“围剿”红军C 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D 旨在为持久抗战做准备221945 年 10 月 19 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A 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C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 共产党也不具备和谈诚意23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13、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24公社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在致国民自卫军的通告中指出:“不要忘本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然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我们正是因为代表道德反对邪恶,代表克己奉公反对滥用职权,代表廉洁清正反对腐化堕落,所以才获得胜利的这点千万不可忘记。 ”这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的A团结联合的精神 B普遍的民主精神C关注民生的精

14、神 D甘为公仆的精神25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 ”这表明列宁认为A 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 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C 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261948 年 5 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5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

15、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 ,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 。这说明A 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 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27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此揭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血战台儿庄可以作为徐州会战的一手史料B 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C 是否认同国民党抗战是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D 优秀文化作品决定历史走向28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

16、,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以下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49 年新政协共同纲领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91970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 ”毛泽东此举意在A 顺应和平与发

17、展的时代潮流 B 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C 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D 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30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 ,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A 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 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C 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 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311992 年 6 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决定向海外派兵的 PKO 决议。此后,日本先后派遣自卫队参加了在柬埔寨、卢旺达和莫桑比克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这说明日本A 极

18、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 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C 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创造条件 D 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大32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70 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余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6A 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 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C 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 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计 37 分)33阅读材料,

19、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 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 ,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 、 “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 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

20、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 1300 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 ,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 18 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

21、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 (13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计 12 分)材料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公元前 5 世纪 希腊史学家 希罗多德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7公元 4 世纪 希腊史学家 马尔塞林“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公元 1304 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公元 1739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

22、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公元 1793 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公元 1895 年 德皇威廉 二世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 7 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公元 1993 年 美国学者 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公元 1997 年 日本学者观堂义宪

23、“面向 21 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 2500 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上表为公元前 5 世纪公元 20 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三、选做题(共两题,选做其中一个,共计 15 分)3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以土官治土民” 。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 ,即所谓的“改土归流” 。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

24、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8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 、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

25、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7 分)36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杨度( 18741931 年) ,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 (辅佐“非常之人” ,成“帝”成“王” ,建非常之功勋) 。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 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 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 ,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 ,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

26、916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 1929 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7 分)9张掖二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9 月)高三历史答案1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是社

27、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的变化,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于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战国以后分封制已经瓦解,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在春秋战国以后不是发展而是瓦解,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以后井田制也已经瓦解,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D【解析】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B 项。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的,故排除 C 项。3B【解析】材料作者认为郡县制能实现中

28、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能适当给与地方一定的权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种张力,能更有效地维系统治,故排除 D,选 B;材料并非认为“郡县” “封建”孰优孰劣,排除 AC。4D【解析】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日本缺乏科举制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故 B 错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C 错误;“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体现了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故 D 正确。故选 D。5D【解析】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隋

29、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 A 项错误。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 B 项错误。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故 D 项正确。6A 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故 C 项错误;

30、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故 D 项错误。7A 根据材料“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 “ 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 ”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容易受到政治演说的影响,因此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英政治问题,故 B 项错误;全体居民表述有误,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参与城邦政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分工的问题,故 D 项错误。8C 根据材料“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 “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等信息

31、可知,古罗马实行监护人和亲权人分离,就是为了防止某一方一家独大而侵害到未成年子女的权益,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道德素养,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 B。材料主旨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 D。9D 从国王可自主选择内阁成员,到议会出台规定只有上、下议院的成员才能成为内阁成员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被削弱。同时议会与政府间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与共识,建立了联系机制,故 D 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是 1832

32、 年议会改革,故排除 A 项;国王统而不治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而这一时期国王仍有一定的遴选内阁成员的权力,只是受到议会的限制,故 B 项错误;英国不实行三权分立,故 C 项错误;10C【解析】材料说明美国宪法是妥协的政治,故 C 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特点,故 A 错误;尼克松不符合宪法规定,故 B 错误;总统无权解散国会,故 D 错误。1011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按照托克维尔德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分散,而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国12A【解析】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 18 世纪后半期,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于 1875 年,即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前而法

33、国共和政体确立却在后,从图就可以看出法国的确呈现出了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其焦点也的确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但最终还是确立了共和政体,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A【解析】从材料中的“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来看,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巩固德国的统一,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材料信息与“军国主义”无关;德国是联邦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B、C、D 项。14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天朝田亩制度关于绝对平均

34、主义的理想社会为什么是一种空想?因为中国近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本性决定了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而且绝对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违背社会发民兵规律;同时,当时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绝对平均分配的要求。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故选 B。15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在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故意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显然这种现象是非理性的,它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进步,D 项正确。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抵抗外来侵略,开始被动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不符,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而不是与西方

35、物质文化背道而驰,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而不是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排除 C。16C 材料表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进程中,以及在推行各省独立方面都有相关的活动,支持革命派的革命进程,因此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C 项正确;立宪派这些活动并不是投机,而是对革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 A 项错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袁世凯不是立宪派,故 B 项错误;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立宪派,排除 D 项。17C 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

36、 C 项正确;材料中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 A 项和 D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不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 B项错误。18C 材料表明陈独秀要求共产党做在野党,而不是执政党。要求共产党员不能做官,不能掌握领导权,这是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忽视了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争取,故 C 项正确;陈独秀主张放弃领导权,而不是独立领导工人运动。主张共产党要依附于国民党,而丧失了独立性,故 AD 项错误;材料表明陈独秀没有认清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主要矛盾,故 C 项错误;19D 红七军团高举北上

37、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政府对中央红军转移方向的判断造成错误和混乱,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故答案为 D 项。这一举措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需要,排除 A、B 项;此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排除 C 项。20A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加紧谈判进行合作,中共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并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 A项符合;红军改编以国民政府军队的名义“国民革命军” ,不是以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名义,故 B 排除;C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是 1937 年 8

38、月至9 月,而相持阶段是 1938 年 10 月开始,故 D 排除。21D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把兵工企业秘密转移到西南地区,主要是为之后的持久抗战做好准备,故 D 项正确;日本侵华的步伐是按其既定的计划推进,与国民政府的行为无关,排除 A 项;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主11要是为了抗战才转移企业。中共的根据地并不在西南,1935 年,中共已经开始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故 B 项错误;国民政府只是更换兵工厂的地址,而没有改变其生产模式及内容,因此与经济比例失调无关,排除 C 项。22A【解析】1945 年 10 月,抗日战争刚结束,共产党提倡爱国民主统一战

39、线,团结各方力量,主张和平民主建国。民盟与中共交换情报的合作,是统一战线的表现,这是增强民主阵营力量的重要的斗争策略,故 A 项正确;1946 年内战爆发,B 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共产党领导地位得到认可的内容,C 项错误;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3D 解析】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 D 项正确;A、B 和 C 顺序不符合。24、D 试题分析:从材料“今天仍然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强调的公仆的本色,始终把自己成为劳动者的一员。故选 D。A 项中的团结合作的问题、BC项的民主

40、与民生的问题材料均未体现。25B【解析】由材料“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可以得出列宁强调应该根据场合和时间的需要对革命进行调整,B 符合题意;AC 说法本身不正确;农业集体化是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产生的,是符合苏联经济发展形式的,D 不正确。26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B 项正确。民盟是民主党派,在 1948 年不是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参政党,不是执政党,A 项错误。1954 年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1、,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故 D 项错误。27B【解析】影片血战台儿庄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活动,对蒋经国有所触动,改变了对大陆的态度和政策,说明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错误,只能是二手史料,排除;C、D 项说法绝对,排除。28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将要建立的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可知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A 的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 是临时宪法,C 是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

42、性质的宪法,D 是新时期的宪法。因此选择 B.29B 材料“1970 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反映了当时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当时处于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通过与美国 缓 和 关 系 来 寻 求 新 的 外 交 战 略 平 衡 点 , 故 B 正 确 ; 两 极 格 局 结 束 后 , 和 平 与 发展 成 为 时 代 潮 流 , 这 不 符 合 题 干 时 间 , 故 A 错 误 ; 美 国 不 是 中 国 的 周 边 邻 国 , 材 料 未 涉 及 新中 国 周 边 的 紧 张 局 势 , 故 C 错 误 ; 1970 年 中 国 力

43、图 与 美 国 缓 和 关 系 的 主 要 目 的 与 解 放 台 湾 无关 , 故 D 错 误 。 故 选 B。30D 材料这对于马歇尔计划美苏国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显然说明历史解释与解释者立场和时代环境有关,故 D 正确;历史解释有一定的客观性,故 A 错误;历史解释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故 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历史解释与时代变化关系,故 D 错误。31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根据题干“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 ,说明不是联合国派出去的维和部队,A 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美国,排除B

44、;D 项结论仅从题干信息无从得出,排除;C 项表述准确,符合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史实,正确。故选 C。32A【解析】材料“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排除 B;目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 C;33 (1)特点:中国: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封建礼教色彩浓厚) ;惩罚措施严厉。 (6 分)西方:与军事斗争有关;以习惯为主;等级差别明显。 (6 分)12(2)原因:中国: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分)

45、西方: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战争频繁;宗教盛行,教会地位高;受传统习惯影响。(3 分)影 响 : 中 : 教 化 了 百 姓 , 净 化 了 社 会 风 俗 ; 对 后 世 道 路 交 通 规 则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4 分 )西: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2 分)34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2 分)阐述:地理交通自然因素。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 (2 分)中国的国家实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

46、和美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4 分)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美国学者芒罗宜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 ( 3 分 ) 总 之 , 我 们 应 坚 持 中 国 道 路 ,维 护 中 国 国 际 形 象 , 辩 证 看 待 外 国 人 对 我 国 的 评 价 。( 1 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公元前 5 世纪公元 20 世

47、纪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从材料中的“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等信息可以看出,对古代中国,外国人大多充满好感和羡慕;从材料中的“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 7 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可以看出,近代时期外国人大多轻蔑诽谤中国;从材料中的“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面向 21 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来看,

48、在当代,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比较复杂。据此首先确定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或“外国人对中国形象认知和评价的变化” ,选定一个论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证。论题要明确,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35 (1)原因:土司统治腐朽落后;清政府国家统一,国力增强,出现盛世局面;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正确的改流策略与方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