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18844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11议论文阅读精练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一)读书与人生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如果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当有人在悲叹人生苦短时,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你可以得到一条人生的格言,懂得有的人之所以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攀援,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

2、;而有的人一直在谷底徘徊,那是因为他们跌倒就躺下不愿意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呻吟连连,怨天尤人。如果寂寞,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书会让你明白,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

3、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总之,读书能医愚,能治穷,能励志,能致远;读书能让人聪慧,让人学会怎样交友,怎样为人,怎样谈吐,怎样巧干,怎样活着才有味,怎样才能彰显人生光辉的价值(文章有删改)1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_议论性散文(议论文)。_2下面链接的材料中,与上文的主要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B )A他(孙中山)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闲读几页书。(朱光潜谈读书)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C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

4、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佚名理性的阅读)D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马南邨不求甚解)3第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从第段中抄写一个同类写法的句子。_正反对比;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_4请按照下面这个句式另外写一段话。(内容自选,不得照抄上文,50字左右)“如果,请读书。书会告诉你:”_略(“如果”后面所写内容,可以和文段相同;“书会告诉你”后面所写内容,必须是自己真切的阅读感悟,不能照抄文段)_(二)凡事皆有度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

5、”。“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

6、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例如对善的

7、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

8、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原文有删改)1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 B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解析】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理解各选项词语的意思。把主旨和选项对应、比照,就能得出答案。全文主旨:强调要有“度”,但不能过度。

9、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2第段的画浪波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_承上启下。_【解析】画波浪线句是一个过渡句,它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第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_道理论证。_【解析】道理论证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选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10、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仿句:有人认为_交流_生智慧。不错,_人的智慧在交流中会得到升华_,_经常交流会使人更聪明_,这是不争的事实。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_示例:范进中举后因喜极而生悲。_(三)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2017邵阳中考)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

11、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

12、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以阅读的名

13、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选自人民日报)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_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_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_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_3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_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14、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_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_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相近即可)_(四)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2017江西中考)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

15、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

16、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

17、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

18、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_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

19、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_2简要分析文章第4段的论证过程。_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_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_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_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_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_(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16北京中考)“己所不欲,勿施于

20、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

21、,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会和谐。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

22、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_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_2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_首先提出分论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_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音打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