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8932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辽宁省鞍山一中 2017 届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注意: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本次考试没有选做题,均为必答题。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

2、德”,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 “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 “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 “比德”观在元、 明、 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 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

3、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 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 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 ,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 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

4、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 靠思维,情感因- 2 -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 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 ”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

5、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徳” ,审美主体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B.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承载某些道德伦理品格。C.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与自然属性无关,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是人的道德品格客观化。D. 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屈原的作品中“

6、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都体现出“比徳”的自然审美观。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畅神”的审美观,更具有美学色彩,它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于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 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 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较之西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D. 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 他也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

7、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属于理智型、思维型,较多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偏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3 -B. “比徳”说和“畅神”说体现了人们对于徜徉在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感欲求,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C.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地位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自然美认识的差异,这种认识的差异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D. 托马斯的美学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答案】1. C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

8、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与自然属性无关”错误,比德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离不开自然属性。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都强调了“错误,是“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而且,东西方侧重点不同;C 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错误,这是西方美学观;D 项片面理解文意,根据第三段末三行处。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

9、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比德”说体现情感欲求错,是“大部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双长丝袜凯特肖邦 (美)(1)一天,年轻的索莫斯太太意外拥有了十五美元,这对她来说是一大笔钱,让她觉得无比珍贵,也想起自己好几年没有享受过了。 (2) 如何利用这笔钱成了萦绕在她脑海中的问题。有那么一两天她看起来像梦游一般,反复斟酌后,一个合适而明智的用钱计划愈见清晰。 (3)一两美元应该加到珍妮的买鞋费用当中,以确保鞋子比以往更耐穿,再买几匹细棉布给男孩子们做衬衫,剩下的钱足够用来买新长袜,每人两双。这样的话有一

10、阵子就可以省去许多织补的麻烦啦!她还会给孩子们买帽子。她的孩子们在人生中可以有一次看起来生气勃勃、漂漂亮亮,这个图景令她激动不已,满怀期待地整宿未睡。 - 4 -(4)邻居们有时会谈起“美好的往昔” ,年轻的索莫斯太太在还没嫁人之前也曾有过。她自己却不会沉浸在这种病态的回想中。她没有一丁点儿时间去怀念过去。(5)她坐在较为清静的柜台前的一把椅子上,想要集中一点力量和勇气来挤进围堵在衬衫衣料和花纹细布柜台边的人群,她漫无目的地把手摊在柜台上。她没戴手套。慢慢地她感到自己的手碰到了什么光滑的东西。她朝下看,看到了手下面的一堆长丝袜。布告显示这些长丝袜从两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一个年轻

11、的小姐问她想不想看看这些丝袜。索莫斯太太笑了,仿佛售货小姐在问她想不想看看钻石王冠。但是她继续触摸这些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现在用两只手,把长丝袜拿起来,瞧着它们闪闪发光的样子,感觉它们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 (6)两朵兴奋的红晕突然出现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她抬头看售货小姐。 (7) “请问这有八码半的丝袜吗?” (8)事实上,这是最普遍的码数,而且样色齐全。索莫斯太太挑中了一双黑色丝袜,长时间地端详它们,她假装在检查丝袜的质地,售货小姐向她保证质量绝对可靠。(9) “一美元九十八美分, ”索莫斯太太若有所思地说。 “好吧,我要这双。 ”她递给售货小姐一张五美元钞票,然后等着找钱还有打包好的丝袜

12、。多么小的一包丝袜!它一下子就淹没在她破旧的购物袋深处。 (10)索莫斯太太之后并没有朝特价商品柜台走去,而是到了女士等候室。在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她把穿着的长棉袜脱去,换上了刚买的长丝袜。她现在仿佛根本没有在思考,只任机械的冲动指引自己的行为,卸下责任,得到暂时的释放。 (11)丝袜的触感是多么好啊!她靠在椅子上,好好享受了一下奢侈的触感。接着她穿上鞋子,将长棉袜卷好,塞到包里。之后她径直走到卖鞋的区域,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12)索莫斯太太要求苛刻。她想要一种绝妙的时髦的搭配,于是她告诉那个服务她的年轻小伙,只要她能得到想要的鞋,她不在乎多花一两美元。 (13)索莫斯太太很久没有买到合适的

13、手套了。(14)现在她的胳膊肘靠在手套柜台上的垫子上,年轻售货员动作灵巧、熟练地给索莫斯太太戴上羊皮长手套。她自上而下理顺了手套,然后干净利落地扣上扣子。两个人都用了一两秒的时间欣赏着这双匀称的戴着手套的小手。(15)在几步开外的报刊亭,索莫斯太太又买了两本高价杂志,仿佛她已经习惯阅读杂志,就像习惯了其他令人愉悦的事情一样。在十字路口,她尽可能地提起她的裙子。她的袜子、靴子还有合适的手套使她的仪态奇迹般地大为改观。- 5 -(16)她已饥肠辘辘了。若是以前,她会抑制住对食物的渴望直到回家,随便吃点。但是现在指引她的冲动不允许她拥有这样的想法。 (17)街角有一家餐馆。她以前从未进去过。从外面看

14、,她有时候会瞥到干净无瑕的织花台布,闪光耀眼的玻璃杯。而现在她选择在一张小桌边坐下。一个殷勤周到的服务员立即走过去等着她点单。她不想过于奢侈;她只想优雅、细致的品尝六只小牡蛎,一份水芹猪排,一份甜品,一杯白葡萄酒,最后再来一小杯黑咖啡。 (18)等菜上桌时,她从容地取下手套,把它们放在一旁。然后拿起一本杂志,一切都十分令人惬意。台布甚至比从窗外看更加干净,而玻璃杯更加闪耀。一段动听的音乐旋律在耳边低诉,一阵柔和的微风从窗外吹进来。索莫斯太太尝一口食物,读一两个字。她抿一小口琥珀色的葡萄酒,在长丝袜里扭动她的脚趾头。酒的价格对她没有影响。结账时,她数够钱交给服务员,并在他的托盘上留下一枚硬币。(

15、19)索莫斯太太的钱包里还有钱,她下一个抵制不住的诱惑是去看一出日场戏。 (20)她进入剧场的时间稍晚了一些,戏已经开演了。可以说现场观众中没有人持着和索莫斯太太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整个舞台,全部演员以及所有观众在她脑中聚拢成一个大印象,她沉浸其中,自得其乐。(21)戏演完了,人们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大家朝各个方向散去,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 .(22)一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似乎很喜欢研究她苍白的小脸。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所看到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够察觉到索莫斯太太内心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

16、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美好的往昔”意味着索莫斯太太少女时代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只是为人妻后,生活的拮据和家庭的责任迫使她放弃了这些,成为一个大家期盼的贤妻良母。B. 索莫斯太太感觉丝袜“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丝袜犹如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蛇一样,引发了索莫斯太太强烈的物质欲望,让她无法抗拒。C. 从索莫斯太太最初计划用十五美元给孩子们买长袜和帽子到最后种种享乐行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索莫斯太太是一个逃避家庭责任,贪图享受的人。D. 文章开头“有那么一两天她看起来像梦游一般”和结尾“戏演完了,人们鱼贯而出,仿

17、佛梦醒一般”相照应,说明索莫斯太太已经完全觉醒,明确了内心真正的需要。- 6 -E. 文章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从一个全能的角度窥视索莫斯太太的思想和行动,对其挣扎的心理寄予了深切的同情。5. 简要分析索莫斯太太形象特点。6. 小说结尾索莫斯太太为什么“希望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D 5. 1.关爱孩子,对家庭无私奉献:想象给孩子们买衣帽;不沉浸于病态的回想中。2.勤劳节俭:平时会有很多织补的活计;买东西到低价区。3.追求自由,寻求解放:一系列反常行为。 6. 从人物形象看:索莫斯太太是一个现实的人,面对家庭,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又想追

18、求自我解放,所以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从情节安排看:坐在电车上,暗示索莫斯太太将回到她的家庭角色中,她还会尽心尽责;但一切似乎又再回不到从前的状态,不由让人设想她以后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结尾,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从主题看:结尾看似平淡却深刻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家庭角色发生冲突时的两难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如索莫斯太太一样的人们的勇气,值得尊敬。【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 项对家庭有责任感,并非贪图享受,只是一时放纵。D 项只是一定程度觉醒却无法摆脱束缚。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

19、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关爱孩子,对家庭无私奉献;勤劳节俭;追求自由,寻求解放。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6.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要拓展延伸。 “希望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

20、一直走下去”的原因,需要结合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 7 -面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谷立立1960 年,年仅 47 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纵观加缪一生, “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 , “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 。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

21、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 ,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 、 “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 ,但仍有“热情” 。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

22、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 “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 ,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

23、“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 ,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 8 -这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 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

24、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常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 鼠疫 卡利古拉 ,再到遗作第一个人 ,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 (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 “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 (帕慕克语) 。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

25、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 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 。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注】阿尔贝加缪:1913 生于阿尔及利亚,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荒诞哲

26、学”的代表人物。他对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质疑,历史证明了加缪是正确的。阿尔及利亚战争:50 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昔日的战友:指萨特。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加缪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因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B. 加缪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满含着热情介入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和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 9 -C. 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作为书写的原乡,阿

27、尔及利亚是他文学创作的永恒的文化背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D. 加缪与萨特政府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一为对待斯大林的态度意见相左,二为对待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的态度不同。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 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使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1960 年年仅 47 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B. 局外人叙写了主人公默尔索永远推着石头上山,对待世事无动于衷。这篇小说叙述冷静克制,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 “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C. 鼠疫是加

28、缪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生活不是无望的,荒诞虽始终多于幸福,但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D. 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身份极为尴尬,最终被认为是阻挠和平的帮凶。E. 加缪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思想,那时双方均无法认同。后来加缪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 ,表现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9.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加缪是被“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答案】7. B 8. DE 9. 示

29、例:称他“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高度概括了他短暂一生的艰难处境:1.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肺结核几乎失学2.由于政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被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3.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但他又是白人移民, “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 。4.法国殖民者和阿民族独立方均对加缪的和平主张无法认同,加缪腹背受敌。加缪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沉默无为。【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A 项因果不成立;C 项“阿尔及利亚是他文学创作的永恒的文化背景”错误;D 项表述不准确,应该“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意见相左, 对待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采取

30、手段的态度不同。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让他“感到生命的短促易逝,- 10 -更时时陷入孤独”的还应该有他对困境的挑战的主观因素;B 项“永远推着石头上山”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不是局外人的默尔索;C 项文意理解有误,原文是“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加缪是被“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的原因,结合“放逐于世界”理解,其实就是人生处境困难。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生处境困难的内容,如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被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加缪“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 ;法国殖民者和阿民族独立方均对加缪

31、的和平主张无法认同,加缪腹背受敌。点睛: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古代诗文阅读(35 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瓛字子珪,沛国相人。瓛初州辟祭酒主簿。宋大明四年,举秀才。除奉朝请,不就。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丹阳尹袁粲荐为秘书郎,不见用。除邵陵王郡主簿,安陆王国常侍,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公事免。瓛素无宦情,自此不复仕。除车骑行参军,南彭城郡丞,尚书祠部郎,并不拜。袁粲诛,瓛微服往哭,并致赙助。.太祖践阼,

32、召瓛入华林园谈语,谓瓛曰:“吾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对曰:“陛下诫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既出,帝顾谓司徒褚渊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人。 ”敕瓛使数入,而瓛自非诏见,未尝到宫门。上欲用瓛为中书郎,使吏部尚书何戢喻旨。戢谓瓛曰:“上意欲以凤池相处,恨君资轻,可且就前除,少日当转国子博士,便即后授。 ”瓛曰:“平生无荣进意,今闻得中书郎而拜,岂本心哉!”后以母老阙养,重拜彭城郡丞。谓司徒褚渊曰:“自省无廊庙之才,所愿唯保彭城丞耳。”上又以瓛兼总明观祭酒,除豫章王骠骑记室参军,丞如故, 瓛终不就。武陵王晔为会稽太守,上欲令瓛为晔讲,除会稽郡丞,学徒从之者转众。瓛姿状

33、纤小,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性谦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世祖为瓛立馆,以扬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瓛曰:“室美为人灾,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 ”未- 11 -及徙居,遇病,子良遣从瓛学者刘绘、范缜将厨于瓛宅营斋。及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时年五十六。(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二十,有删改)【注】凤池:指中书省。营斋:设斋食以供僧道,请僧道诵经祈祷。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诫前轨之

34、/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B. 陛下诫/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C. 陛下诫/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D. 陛下诫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在南北朝时期指选拔官吏的科目,虽出自荐举,但也有策问。B. 微服:古代专指帝王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本文指穿着寒酸的衣服。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践阼、践极、践统等。D. 吏部:“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12. 下

35、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瓛不慕名利,不想做官。仅在刘宋王朝时,他就拒绝了出任奉朝请、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南彭城郡丞、尚书祠部郎等多个职务。B. 刘瓛很孝顺,甘于牺牲。为了奉养老母亲,他竟然违背了自己不愿因荣利出仕的初衷,担任彭城郡丞这个职务。C. 刘瓛学识渊博,博通五经。他聚集生徒传授学业时,常有几十人;出任会稽郡丞给晔讲解经书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更多了。D. 刘瓛识见过人,方正耿直。齐太祖当上皇帝后,召他到华林园谈话,向他问政,他直言进谏,深得齐太祖肯定和赞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意欲以凤池相处,恨君资轻,可且就前除,少日当转国子

36、博士,便即后授。(2)性谦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 皇上想让你到中书省任职,但遗憾的是你资历太浅,你可以暂且接受前面的任命,不久当转为国子博士,以便衔接以后的任命。(“恨” ”资轻” ”就前除”“便即后授”各 1 分,大意 1 分)- 12 -(2)他性格谦和率直豁达友善,不因名气高而自傲。拜访朋友时,只有一个学生拿着小凳子跟随在后,主人还未到时,便坐下来与学生问答。( “自居” “唯” “胡床” “未通” 大意 1 分)【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虽” ,句式的

37、对仗,结合句意断句。句意:陛下如果以前车之失为戒,实行宽厚仁爱的政治,即使处于危难之中也能转危为安;如果重蹈覆辙,即使现在安定也会变得危险。.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本文就是指高官 改穿平民便服。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 项“安成王抚军行参军”,是因“公事免”,不是他不想做。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

38、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 “恨”译为遗憾, “资轻”译为资历太浅,“就前除”译为接受前面的任命, “便即后授”译为以便衔接以后的任命。 (2) “自居”译为自傲 , “唯”译为只有, “胡床”译为小凳子, “未通”译为未到。参考译文:刘瓛,字子珪,沛国相人。刘瓛起初被州里任命为祭酒主簿。宋大明四年被推荐为秀才。 (后来)刘瓛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没有赴任。刘瓛年轻时专心好学,广泛地通晓“五经” 。他聚集生徒传授

39、学业,经常有几十人。丹阳尹袁粲推荐刘瓛任秘书郎,但他未被录用。后来被任命为邵陵王郡主簿、安陆王国常侍、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因公事被免职。刘瓛平素并无做官的志向,从此便不再做官。后来被任命为车骑行参军、南彭城郡丞、尚书祠部郎,都没有上任。袁粲被杀后,刘瓛穿上便服去哭吊,并出资帮助安葬。齐太祖登上帝位后,召刘瓛到华林园谈话,问刘说:“我顺应天意改朝换代,你认为要怎样解决人们的议论?”刘瓛回答说:“陛下如果以前车之失为戒,实行宽厚仁爱的政治,即使处于危难之中也能转危为安;如果重蹈覆辙,即使现在安定也会变得危险。 ”他出去后,皇帝回头对司徒褚渊说:“他如此方正耿直!饱学之士就是比平常人强。 ”下诏令刘瓛

40、可以经- 13 -常来进见皇帝,而刘瓛若非被召见,从未主动到宫门。皇上想任命刘瓛为中书郎,派吏部尚书何戢去喻示旨意。何戢对刘瓛说:“皇上想让你到中书省任职,但遗憾的是你资历太浅,你可以暂且接受前面的任命,不久当转为国子博士,以便衔接以后的任命。 ”刘瓛说:“我平生没有荣利进取之意,如今若是听说要做中书郎就接受任命,这难道是我的本心吗?”后来因为母亲年老缺少供养,才重新任彭城郡丞。他对司徒褚渊说:“我觉得自己并非国家栋梁之材,所希望的只是保住彭城丞之职罢了。 ”皇上又让刘瓛兼任总明观祭酒,授予他豫章王骠骑记室参军一职,而彭城丞之职依旧保留,刘瓛也始终不肯就职。武陵王萧晔任会稽太守,皇上想叫刘瓛为

41、萧晔讲解经书,就任命他为会稽郡丞,跟随他的学生变得更多。刘瓛身材瘦小,他研究儒学在当时数第一,京城里的士人和贵族子弟无不拜见他向他求学。他性格谦和率直豁达友善,不因名气高而自傲。拜访朋友时,只有一个学生拿着小凳子跟随在后,主人还未到时,便坐下来与学生问答。居住在檀桥,有几间瓦屋,屋顶都已穿漏。学生们敬慕他,不敢直呼其名,就称他为“青溪” 。竟陵王萧子良亲自前往拜见他。七年,上表请求世祖为刘瓛立学馆,把扬烈桥故主的房宅给他,学生们都来庆贺。刘瓛说:“居室太美就是人的灾祸,这样华美的屋子哪里是我住的?幸好皇上下诏是把它作为讲堂,但我还是担心会遭到祸患啊。 ”没等到迁居,他就生了重病,萧子良派跟随刘

42、瓛学习的刘绘、范缜带着厨子到刘瓛的住处设斋食来供僧道,请僧道来诵经祈祷。去世后,跟他学习的学生都穿了丧服去给他送葬。刘终年五十六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 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释】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亚:接近。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14

43、 -B. “画船愁过石塘西” ,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C. “打头风浪恶禁持” ,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D. 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E.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作者借南飞大雁等惨淡景象,抒发愁情,语淡而情浓。15. 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 ) 。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答案】

44、14. DE 15. 虚实结合。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内容的赏析。D 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

45、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 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可知,是考查抒情手法。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如本题虚实结合。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

46、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前三种可以笼统地说成借景抒情,若细分小类,区别是: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15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名句名篇默写(5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_ ,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 ,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 _,_ ” 。(3)在逍遥游中,庄子

47、引“汤之问棘” ,说鹏背翼巨大, “_”,穿越云气,背负青天到南海。【答案】 (1). 醉里挑灯看剑, 。 (2). 梦回吹角连营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第卷 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 )惩戒失信不应各行其是,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上进行约束。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几年前,这

48、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 16 -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各行其是: 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不足为训:意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以上皆符合语境。芝兰玉树:本比喻高尚人子弟,

49、后亦用作对优秀子弟的美称。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此处语境不合。积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此处应用“积羽沉舟”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美国军方发布了战地摄影师希尔达克莱顿生前拍摄的最后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迫击炮炮管爆炸后的场景。事发时,克莱顿正在培训一名阿富汗战地摄影师。B. 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 ,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C. 在巴西奥运会女排冠亚军争夺战中,中国女排全力奋战,最后以总比分 31 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 12 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D. 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务要实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