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19005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0 小题,共 60 分,将答案填在题后的方框中)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2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

2、殍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一半流人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 2 -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

4、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7近现代历史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没有成功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8.有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

5、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91937 年 12 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 ,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它反映了(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10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张謇倡导“ 实业救国” ,创

6、办了大生纱厂C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11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 3 -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12.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3.据白银

7、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分别生产了 42000 吨和 74000 吨白银,各有 27000 吨和 54000 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 81000 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 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1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15. 右边是中国1957

8、1960 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4 -A.八大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C.“大跃进”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D.“大跃进”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16.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

9、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1949 年以后的历史) ,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有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权性质的变化 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 D国际形势的变化17 “此后 20 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18同 1949 年相比,1952 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7.5,全国职工平均工

10、资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 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 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20.“两个世纪前,1 000 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 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 1 000 个人当

11、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引自 1831 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姓名: 班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6 分,第 22 题 24 分,共 40 分。 )21 (16 分)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材料一 “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

12、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6 -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简述 1819 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6

13、分)(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4 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6 分)22(24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

14、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 “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 7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

15、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 1958 年,二是“文化大革命” ,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四 19531956 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 38%,汞中毒者达 283 人,其中 60 余人死亡。19551972 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 年患病者达 258 人,死亡128 人。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请回答:(1) 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6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6 分)- 8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6 分)(4)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