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19034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长: 90 分钟 满分:100 分)(卷 客观题 满分:60 分 )选择题(每题 2 分,30 道题,共计 60 分)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当时( )A手工业者富有自由思想 B君主暴政王室走向衰微C统治者恢复了礼乐制度 D社会生活中士逐渐活跃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 ,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 “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2、( )A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 B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C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3、 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 年) , “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4、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 “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

3、子之从师也” 。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C科举考试促使重学风气形成 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5、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2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6、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的“损耗” (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 ,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

4、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7、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8、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

5、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 、 、 、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9、煤油,在 19 世纪 60 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 年的输入量是 1570 万公升,18911893 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 1 亿 7 千 6 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10、下表为晚清时

6、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汉人(%) 旗人(%)18601900 年 79.1 20.9武昌起义时 70.8 29.2武昌起义后 89.5 10.5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3 -11、1927 年 8 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该思想( )A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改交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C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D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12、1933 年,南京国民政府决

7、定实施“废两改元” ,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宣布进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这次币制改革( ) A结束了白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历史 B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推动官僚资本形成 C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D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13、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战斗,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儿女踊跃支援

8、。这表明淞沪会战( ) A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空前提高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彻底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14、1958 年 2 月,为“加强田间管理” 、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 。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灭四害”运动中被确定为“四害”之一并加以捕杀。当这一举措( ) A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丰产 B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 C改善了人民公社生活环境 D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15、1982 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从 100 个减为 61 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 5.1 万人减为 3 万人。而

9、在 198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由此可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C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D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答案16、 人民日报 (海外版)报道:2016 年 9 月 18 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 8 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 ,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 “九二共识” ,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4 -C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D推动两岸交流符

10、合两岸人民的利益17、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枚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C直接民主保障参政机会 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限制答案18、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 ”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19、在新

11、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20、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 )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

12、代议制确立和完善21 美国 1787 年宪法第 4 条第 1 款规定:“各州对其他州的公共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 ”第 2 款规定:“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 ”这些规定( )A.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保障了地方各州的权力C.有利于美国人口的流动 D.有利于黑人奴隶的解放22、 1861 年,伦敦有家报纸注意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 9/10 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 ”这反映出( )A下院的职责是通过政府议案 B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C内阁权势的扩张 D议会对政府具有行政监督权- 5 -23、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

13、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B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C缺乏斗争的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 D缺乏爆发的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24、 “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 ”这里的“差异” ( )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C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D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25、上映于 1939 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 1918中有一句经典

14、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26、丘吉尔在二战后初期提出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 ,即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国于 1973 年如愿加人欧共体,后又公投脱欧。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揭示了( )A多极化趋势在加强 B美国霸权主义影响C英国恪守孤立主义 D英国奉行大国思维27、1973 年 10 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 4 美元上涨至 12 美元。这一状况( )A是国家干

15、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C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28、下图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形成图中抛物线的主要原因是( )- 6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 B发达国家转嫁落后产业的结果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带来的影响 D世界多极化使国际竞争更激烈29、20 世纪 90 年代,剧变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A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B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

16、经济发展程度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30、著名历史学家列奥波德冯兰克在某书的前言中称:“历史学向来被认为有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将来的职能。对于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是想说明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已。 ”据此可知,列奥波德冯兰克认为历史( )A应客观反映事件的面貌 B不应具备社会教化功能 C须摆脱先人为主的观念 D应重视原始史料的价值(卷 主观题题 满分:40 分 )非选择题(31 小题 18 分,32 小题 12 分,33 小题 10 分,共计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

17、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

18、史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 7 -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见耕地之法似欠讲究,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

19、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 年,存在 25 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 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10 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

20、内全面推行。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 (11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7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材料一 1930 年 5 月,美国约有 75 种农产品和 925 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 60%。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 50%的重税。1932 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 100%的关税。1931 年 9 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 年,美国也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

21、美元贬值 50%。 日本在货币战的世界竞争中,实力远不及英美,除采用日元贬值等手段外,还通过剥削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得多的国内劳动力,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为此, 英国提出废弃英日通商条约和在全世界范围内抵制日货的动议。日本在倾销政策遭到抵制的情况下,国内法西斯势力疯狂叫嚣:“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 ”摘编自方连庆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材料二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必须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形成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保证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战后,尽管不同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

22、不一,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摘编自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并简 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6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 U 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

23、两个过程存在- 9 -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0 -渭南中学第 5 次月考历史检测答案一、选择题1、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2、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3、A 本题考查儒学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4、A 本题考查宋朝的城市发展。5、D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和重农抑商政策6、D 本题考查理解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7、D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8、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9、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

24、、B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11、A 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2、B 本题考查 1933 年币制改革13、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4、B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影响。15、C 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6、D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17、C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18、A 本题考查罗马法。19、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20、C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21、C 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相关内容。22、C 本题考查英国议院制度。23、D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革命。24、B 本题考查俄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比较25、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26、D 本题考查欧共体与

25、欧盟的相关知识。27、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1 -28、C 本题考查国际经济旧秩序。29、A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对经济体制的影响。30、A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二、非选择题31、 (18 分)(1)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与近代农业。差异:明朝: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近代: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 (5 分)影响:明朝: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近代:导致农业发展迟

26、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 (6 分)(2)本题考查建国后的农村经济制度。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造福于人民。 (7 分)32、 (12 分)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发展,涉及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1)措施: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倾销商品。

27、(3 分)影响:经济危机进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3分)(2)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3 分)作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3 分)33、 (10 分)【答案】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示例】观点:近代中国发展的过程既有“沉沦” ,也有“上升” 。论证:沉沦: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不断向下“沉沦”,半殖民地化进程不断加深,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12 -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上升: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并逐渐寻求经济政治作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了广泛基础,中国人民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