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煤建司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 神权色彩B. 血缘色彩C. 平等色彩D. 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最大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确定等级关系,故B 项正确。神权色彩是商朝政治制度特点,故 A 项错误。宗法制具有等级关系,故 C 项错误。宗法制不具有民主色彩,故 D 项错误。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封建政治”是A. 封邦建国B. 宗法世袭制C. 礼乐制度D.
2、 封建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实行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故 A 项正确。宗法世袭制不属于地方制度,故 B 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 D 项错误。【点睛】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2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
3、,因此 D 符合题意。B、C 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A 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结果,是诸侯国的义务,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具体表现而已,并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A.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C. “国”与“家”的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4、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由“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3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得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 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 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从中可以看出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A. B. C. D. 【答案】C
5、【解析】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正确。故选 C。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的表述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 封号和耕牛B. 土地和耕牛C. 土地和人口D. 人口和铁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
6、地和平4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桐叶封唐就来自于此。故选 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7.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 中央设三公九卿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其基本的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故选 A。B 项是中枢权力机构;C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D 项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巩固的重要的措施。BCD 三项都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考点:专制主义中央
7、集权制度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自秦朝建立后,一致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中间历朝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政治的稳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所起的作用都需要掌握。8.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B.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C. 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D. 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中央官制有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8、 。地方实行郡县乡三级行政制。综上所述 ABC 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所以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 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5A. 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 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C.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 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B 正确;A 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目的;C 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D 表述有错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
9、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的内容10.秦朝郡县制度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这样中央就牢牢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郡县制度有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1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
10、的需要A. B. C. D. 6【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这一制度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基础,这一套制度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正确,选择 D 项正确。【点睛】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2.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爵位世袭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爵位世袭制是分封制下的特点,不符合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排除,秦
11、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构,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是郡县制,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故均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13.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 三省六部制7B. 科举制C. 察举制D. 均田制【答案】B【解析】【详解】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容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B 项正确。A 是中央政治制度。C 是汉
12、代选官制度。D 是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古代选官制度是高考的常考点。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主要指的是世官制,察举制注重道德评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而科举制通过考试使贫寒子弟也能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参与到官僚集团,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定流动性。因此,在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何种制度时,需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予以判断。14. 中国古代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 隋唐时期B. 北宋时期C. 元朝时期D. 清朝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从经济上政治上
13、军事上军队地方的权力加以制约,北宋时期很好的解决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北宋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地方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出现,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隋唐,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元朝,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清朝,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问题815.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A. 地主阶级的权欲B.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
14、. 地主阶级的要求D. 法家思想的启示【答案】B【解析】【详解】封建社会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的表现形势就是分散性,只有中央集权才能把这种封建经济统一,国家力量才能强盛,统治才有保证,故 B 项正确。地主阶级的权力欲望不是决定因素,故 A 项和 C 项错误。法家思想属于这一套制度指导思想,不是决定因素,故 D 项错误。16.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A. 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 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 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 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
15、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 C 项正确。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 A 项错误。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 B 项错误。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C.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与结论的准确理解与记忆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9知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夏商周时期,A 表述不合史实;B“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表述不合史实;分封制与宗法制实施
16、的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巩固统治,C 符合题意;D 的理解有误,分封制不仅天子对诸侯可以分封,而且诸侯还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所以 ABD 的表述君有误,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18.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A. 确立分封制的推行B. 更好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C. 加强统治者内部的团结D. 维护周王室王权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实际性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分封制确立下的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故 D 项正确。确定分封制的目的、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以及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 A、B 和 C
17、 项错误。【点睛】西周的分封制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王族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为_周天子_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内容 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_建立武装_、征派赋役等独立性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影响 消极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19.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10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
18、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成为大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故错误;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故正确;诸侯嫡长子、嫡长孙也是分封的诸侯国内部的大宗,故正确;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在卿大夫封地内一定是大宗,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内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统辖关系
19、B. 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 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D.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它不仅是周王分封大诸侯国,大诸侯也有权力再向下分封小诸侯国,因而它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关系。ABC 说法不正确,故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内容【名师点睛】分封制的影响:(积极与消极)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西周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的11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20、等级序列。 (注:不是社会结构)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分裂局面。 (弊端)21.西周与商朝相比,在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A. 实行王位世袭制B. 实行宗法制C. 实行分封制D. 压迫奴隶和平民【答案】C【解析】【详解】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始,一直影响到清朝的制度,商朝和西周共有,故 A 项错误。宗法制度商朝已经开始,故 B 项错误。西周建立后,为巩固东方地区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政治制度,是西周与商朝在政治上的最大不同,故 C 项正确。压迫奴隶和平民是商朝和西周都有的措施,故 D 项错误。22.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
21、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诸侯争权夺利D. 井田制的破坏【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被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取代,故 A 正确;BCD 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名师点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制度的演变、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根源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12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在郡县
22、制之下,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此题应选 D 项考点:郡县制点评:郡县制的内容:a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b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24.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略25.按秦朝制度,主管军事的是:A. 典客B. 太尉C. 御史大夫D. 丞相【答案】B【
23、解析】【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故 B 项正确。典客属于九卿官职,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故 A 项错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 C 项错误。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 D 项错误。1326.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A. 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 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故 C 项正确;AB 项符合西汉;D 项符合西周。27.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A. 地方监察制度B. 地方行政
24、制度C. 选官制度D. 户籍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继承秦朝地方制度,故 B 项正确。西汉时期设立刺史负责监察,不是继承秦朝地方监察制度,故 A 项错误。西汉时期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属于首创,故 C 项错误。西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户籍制度属于首创,故 D 项错误。28.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秦朝的御史大夫两汉的刺史北宋的通判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三公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西汉时期刺史负责监察地方王侯和高官,北宋的14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正确,军机处是清朝中枢机构,辅佐皇帝处理政事,错误,
25、选择 D 项正确。2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题目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语“本质” ,明清时期内阁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原有制度不能正常稳固统治秩序而采取的这些措施,正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的表现,所以正确的是 B 项,CDA 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的要求。30.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丞相民众诸侯王地方高官A. B. C. D. 【答案】
26、B【解析】【详解】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时期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正确,丞相和民众不在刺史监察范围,错误,故 B 项正确。【点睛】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15重要的因素。31.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其中受到前朝影响的是: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A. B. C. D. 【答案】C【解析】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
27、一个封建王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废分封行郡县,排除;皇位仍是世袭,用血缘的嫡庶来区分,解决权力和利益纷争来稳定集团的稳定,受宗法制的影响,仍是“嫡长子继承制” ,故正确。答案选 C。32.汉初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甚至尖锐对抗的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 分封同姓子弟为王D. 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西汉初期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想借此巩固统治,后来随着诸侯势力膨胀开始对抗中央,出现了“七国之乱”局面,显然这一措施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故 C 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促进西汉
28、经济恢复和阶级矛盾缓和,故 A 项错误。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不是郡县制,故 B 项错误。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有利于西汉政权稳固,故 D 项错误。3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16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其中,只有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B、C 观点均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草拟和审批是决策机关。因此,正确答案为 D。3
29、4.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 D. 中朝外朝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符合材料中“委员制” ,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35.北宋设立分割宰相财权的是A. 参知政事B. 三司使C. 转运使D. 枢密使【答案】D【解析】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
30、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故选 B。【名师点睛】17根据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即可。36.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A. 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B. 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C. 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D. 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明袭元制,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由于丞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的高度集中,为此,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
31、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37.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A. 皇权日益强化B. 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C. 皇帝宰相分权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丞相制度废除说明皇权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设置说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到达顶峰,二者都是强化皇权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丞相制度废除说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尖锐,故 B 项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皇帝和宰相并不是分权,故 C 项错误。皇权和相权属于中央权力矛盾变化,中央集权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38.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它标志着中央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
32、影响深远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该制度开始于隋朝,削弱相权的意义是两汉以来的发展,对后世影18响深远,这是中央集权完善的表现,而不是衰落,所以排除。39.元朝行省制度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打破原先依靠自然屏障设置划分地方行政制度,显然不是对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继承和发展,错误,行省制实行不仅加强中央对于边境地区管理,还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33、。40.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 与皇帝“共治国事”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 “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答案】B【解析】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因此 B 选项符合题意,回顾已学史实可知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 A、D 选项不合题意,C 选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故本题选择 B 选项。二、非选择题(
34、共 1 道大题,共 20 分)41.阅读下列材料:19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
35、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答案】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6、,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20控制。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3)唐朝的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三省六部制中相权被分散从而加强君权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负责国家政令的审批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信息并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财政和军事方面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信息从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以及王朝灭亡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可知元朝中书省负责全国行政,结合所学唐朝中书省可知是负责国家政令的草拟。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信息从“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角度回答。(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并结合所学从“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政治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