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9044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陕煤建司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考查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A. 汜(fn)南 飨(xing) 倍德(忘恩)B. 淬(cu) 不知(知道) 共(gng,供给)其乏困C. 刀俎(z) 何厌(满足)之有 非常(意外的变故)D. 阙(qu,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八创(chung)【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B 项, “不知”:“知”同“智” ,明智。所以选 B 项。【点睛】高考

2、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 (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 “ 气氛”中的“氛” 。 (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

3、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 ,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

4、,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2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 距关,毋内诸侯。C. 图穷而匕首见。D. 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

5、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B 项, “距”通“拒” ,把守。 “内”通“纳” ,接纳。C 项, “见”通“现” ,显露。D 项, “知”通“智” ,明智。所以选 A 项。【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军

6、霸上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 军队 对对方的敬称 替代 替B. 驻扎 执掌事务 交换 被C. 驻扎 对对方的敬称 替代 给予D. 军队 管理事务 交换 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3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执事” ,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易”动词,替代。“为” ,给予。故选 C 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

7、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 “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

8、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樊於期乃前曰 邻之厚,君之薄也B.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比诸侯之列C.

9、 函封之 皆白衣冠以送之D. 越国以鄙远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 项, “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厚” , “薄” ,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变雄厚;变薄弱。C 项, “函” ,名词作状语,用盒子;“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D 项, “鄙” ,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夜”,名词作状语,连夜。所以选 B 项。【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后面带宾4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

10、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踢” 。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 ,带补语“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 ,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 ,用作动词“游水” 。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方位名词

11、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 ,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

12、,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 ,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 。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活之”即“使之活”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晋侯饮赵盾酒” 。 “饮” ,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 , “死”是为动用法, “死国”即“为国而死” 。5

13、.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A.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秦王购之金千斤C. 见燕使者咸阳宫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答案】A5【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故本题选 A 项。例句是被动句。A 项,被动句。 “见”表被动。B 选,定语后置句。 “金千斤”正常语序“千斤今” 。C 选,介宾短语后置句。D 选,介宾短语后置句。所以选 A 项。【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

14、下几种:1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 “者”的句式中,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5、。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 ”“受(于) ”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 “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

16、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 (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是”或“专” “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6不译。如成语“

17、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6.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财B. 荆轲

18、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进兵北略地 略:夺取C. 今闻购将军之首 购:购买今行而无信 信:信用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厚遗秦王宠臣 遗:赠送【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 项, “购”:重金收买,悬赏捉拿;“信”:信物。A 项, “币”:礼品。B 项, “谢”:道歉 AB 两项错一个。D 项,全对。所以选 C 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

19、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 “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7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

20、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7.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 夫晋,何厌之有?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C. 欲与俱

21、D.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例句与 B 项,定语后置句。 “知其事”作定语修饰“太子及宾客” 。A 项,宾语前置句。应是“有何厌” 。C 项,省略句。补上省略成分是“欲与(之)俱” 。D项,固定句式。 “所字结构” 。故本题选 B 项。【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 “者”的句式中, “者”不译,只

2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 ”“受(于) ”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8以见放。3

2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

24、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 (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是”或“专” “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25、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其人居远未来 行李之往来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愿大王少假借之C. 诸郎中执兵 北蛮夷之鄙人D. 请辞决矣 以其无礼于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

26、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9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 “未来”:古义:没有来到;今义: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未来的一年。 “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B 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C 项, “郎中”:古义:古代一种官职;今义:对医生的称呼。“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故选 D 项。【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

27、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 “河”与“淮” “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

28、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为贬义。9.下列句子中加

29、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迟之A. 群臣怪之B. 使使以闻大王C. 既东封郑D. 若不阙秦【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10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例句中“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A 项, “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B 项,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C 项, “封” ,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邑。D 项, “阙” ,使动用法,使减少。所以选 A 项。【点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

30、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为春秋作注

31、解的,其它两部为公羊传 、谷梁传 ,所以又称为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C.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它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 ,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A 项错在“编年体”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 项错在“纪传体” , 左传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C 项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所以 D 项正确。二、文言文阅

32、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同“征” )关中兵以自益,距之”11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33、。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史记高祖本纪 )(二)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34、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沛公然其计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B. 会项伯欲活张良 动词使动用法,救活C.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D.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 刑罚1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以文谕项羽 副词,趁机B. 驱之鸿门 代词,他C. 立而饮之 连词,表修饰;着D. 臣死且不避 副词,尚且

35、13.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12A. 沛公从百馀骑 樊哙从良坐B. 沛公欲王关中 窃为大王不取也C. 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D. 无内诸侯军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4.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A. 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 沛公然其计 樊哙侧其盾以撞C. 令子婴为相 窃为大王不取也D.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 以待大王来15. 下列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B.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C

36、.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D.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6. 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1)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答案】11. D 12. B 13. D 14. B 15. D 16. (1)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2)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劳的人。【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37、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 D 项, “刑” ,名词作动词,施刑。所以选 D 项。13【12 题详解】试卷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义的方法。B 项, “之” ,动词,到。所以选 B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题干是“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

38、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 “从”:使跟从/挨着。B 项,“王”:动词,称王/名词,大王。C 项, “西”:动词,向西进军/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 “内”通“纳” ,接纳。故选 D 项。【14 题详解】试卷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本题考查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义的方法。A 项, “之”:代词,他/助词,的。C 项, “为”:动词,做/动词,认为。D 项,“以”:连词,因/连词。B 项,两个“其”:代词,他的。故选 B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为

39、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依照句意停顿:“项羽乃号为雍王”主语是“项羽” ,谓语是“号为” ,宾语是“雍王” ,句意是于是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句意流畅,语法正确,故应在词句的前后停顿。这样

40、就排除了 B C 项。 “秦富十倍天下”的意思是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这样就排除 A 项。整个句意: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所以选 D 项。【1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14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击”:“攻打

41、” ;“飨”:“犒劳” ;“旦日”:“次日,第二天” 。第二句关键点:补出主语“沛公” ;“细说”:“小人的谗言” ;“诛”:“杀害”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

42、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参考译文:(一)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十倍,地理形势又

43、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珍宝都据为己有。 “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

44、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15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二)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

45、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

46、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三、诗歌鉴赏1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片云” “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

47、“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16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题目有三个小问:一是要准确判定意象;二是要分析意境的特点;三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注意在分析情感时,不能只孤立地看意象,还要结合整个句子。四个意象,实际上是两组,答题时分两点。首先要读懂全诗: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

48、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 “思归客”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颔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片云、孤月,实际上是暗喻诗人自己。 “片云” “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颈联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落日”与“秋风”相对,意境雄壮、开阔。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 ,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 ,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答题时,中间两联主要用了“片云” “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要分两组来分析所饱含的诗人的情感。【点睛】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组合而成“意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