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119227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国家 美国 苏联2领域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2、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主要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

3、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对峙影响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3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遗产 (1)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 (2)为了避免竞争性贬值,就应开展多边合作,这种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 (3)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

4、约束力的规则,而不是基于某些国家的自愿。 1.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 ”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答案 A解析 材料中“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 “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 “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说明美苏势力的不均衡,故 A 项正确;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主义阵营,故 C 项错误;苏联

5、政治上有社会主义阵营,不是孤立无援,故 D 项错误。2.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 “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 D 项正确。3.1944

6、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这样英联邦的比例高达 35%。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4B.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C.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D.保持英国战后金融霸主地位答案 C解析 题干问的是凯恩斯计划的目的,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是原因而不是目的,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凯恩斯提出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这一计划的目的之一,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二战后由于英国

7、的实力大大削弱,英国不再是金融霸主,故 D 项错误。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

8、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

9、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5(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 A解析 A 对:题干反映了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国将要成立的新

10、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可以积极争取又不急于争取承认;也可以等一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错:“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C 错: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D 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 年 10 月,与题干时间不符。5.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

11、案 C解析 法制建设迈向制度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事情,A 错误。新政权在 1949 年建立,B 错。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D 错。6.1955 年亚非会议上,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拉开了南南合作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当时万隆会议( )A.推动了亚非各国在实现政治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持B.实现了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C.建立起亚非国家联合反殖反帝反霸区域政治集团D.形成为亚非国家开放的多边贸易区域性官方论坛答案 A解析 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被与会各国广泛接受、认可,增进了各国的政治互信,6故 A 项正确;万隆会议的成果重在政治层面的相互信任、

12、支持而非经济领域的合作,故 B 项错误;万隆会议践行了反殖反帝反霸的国际政治斗争准则,并未建立区域性的政治集团实体,故 C 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未建立区域性的官方论坛,故 D 项错误。考点三 多极化趋势与 20 世纪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政治外交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表现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2

1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时间1993 年 1994 年 1989 年性质经济、政治联盟区域性经济组织区域性经济合作论坛主要合作领域经济、政治 经济 经济特点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合作程度较高是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属于论坛性质的经济组织,合作程度较低3.“文化大革命”民主政治遭到践踏破坏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4.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1)扬眉吐气: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

14、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2)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7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特点(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2)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3)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4)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5

15、)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7.(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 A解析 A 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B 错: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C 错: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是经济组织。D 错:图片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情况。8.(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

16、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 B8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故 B 项正确。9.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

17、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可知,美国不再因中美意识形态不同而否定中国合法地位,故 A 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的标志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故 B 项错误;从“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可知美国意图改变中美关系紧张的局面,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遏制中国的内容,故 D 项错误。考点四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与新时期的中国政治外交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至今)(1)原

18、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2.经济全球化(1)原因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资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在绝大多数国家建立。(2)影响利弊共存: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

19、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9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应该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

20、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2)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4)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992 年底,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

21、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5)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由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得到的认识(1)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10(2)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3)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10.1990 年 11 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

22、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 ,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 。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答案 D解析 依据所学,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是在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由对立到发表联合声明,主要是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东欧局势出现动荡,开始剧变,使华约的力量大大削弱,故 D 项正确。11.如图是 19801989 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A.两极格局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C.全球信息网推动国际贸易发展D.发展中国

23、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答案 B解析 图示反映了 19801989 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呈上升态势,与两极格局阻碍无关,故 A 项错误;19801989 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上升,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故 B 项正确;材料与全球信息网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故 D 项错误。12.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 230 多部。其中主要包括 1982 年宪法 、 刑法 、 民法通则 、 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

24、律基础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11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吸取历史教训,大力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材料“1978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 230 多部”就是很好的体现,故 B 项正确。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19491955 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

25、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20 世纪70 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 世纪80 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91 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3.(2019 届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与以苏联为首的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获得苏联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顶住了扑面而来的惊涛骇浪。50 年代末 60 年

26、代初,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1969 年甚至挑起了珍宝岛事件,对中国直接施加军事威胁。毛泽东及时调整外交战略,1972 年 2 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实现中美建交铺平了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得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的科学论断,从而形成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崭新的时代观。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冷战格局一夜之间宣告结束。全世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美国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并没有认真对待新的世界。而是以胜利者自居,在全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摘编自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简溯12从材料中提

27、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试答:_答案 示例:论题:从“一边倒”走向全面外交。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而苏联承认并支持新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制约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5 年更进一步提出了“求同存异”

28、的方针,特别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与更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新中国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走向全面外交。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主题,材料涉及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和取得的成就,可以以此立论,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命题点 1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上述材料意在

29、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答案 A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说明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故 A 项正确;多极未取代两极,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缓慢” ,故 D 项错误。命题点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1969 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

30、争夺的中心13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 C解析 1969 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 A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60、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看出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 C 项正确;60、70 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 D 项错误。考向二 历史价值观引领命题点 3 两极格局下美国的霸权地位“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

31、造者” ,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 年任总统)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答案 D解析 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处于战略收缩期,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故 B 项错误;尼克松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国家实力相对下降的考虑,淡化矛盾只是表面现象,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出现“滞胀” ,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

32、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故 D 项正确。命题点 4 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 2927。这说明(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 A14解析 毛泽东在 1945 年发表论联合政府 ,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9 年 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表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广泛

33、容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民主政权,据材料“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 “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 2927”说明中共践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故 A 项正确。考向三 隐性社会热点命题点 5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影响1980 年代后期,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997 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它们的财富顷刻遭到洗劫,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迅速衰退。这股风暴先后波及港、台和韩、日。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这表明( )A.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B.东南亚各国缺失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C.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D.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答案 C解析 材料材料中利用东南亚经济漏洞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反映出当时全世界金融体系缺乏良好机制的问题,故 C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