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技法提分点 23 立足内容,由言及意,赏析艺术特色三步骤鉴赏表达技巧读文支招一、整体阅读快速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才能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结构和语言妙处。二、梳理层次段引出写作对象梨花,奠定了全文欣喜而又忧伤的情感基调。全文以“梨花最美”为感情基调来组织材料,线索十分清晰。段赞颂梨花洁白如云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及赞美、艳羡等感情色彩极强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梨花强烈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尊重。段赞颂梨树的累累果实。段表达对国内城市缺少摇着满枝果实的树的遗憾之情。段赞颂梨树的成熟美和沧桑感。段深化主旨,升华感情。三、圈画重点词句。典题文本(201
2、8江苏启东中学期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梨 花阿来“雨打梨花深闭门”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引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 。梨 花 最 美 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梨 花 的 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2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
3、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 【拟人】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比喻】 ,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衬托】 。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 【视觉嗅觉】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 【引用】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
4、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但还 。开 放 洁 白 如 云 的 花 朵 会 结 下 累 累 的 香 甜 果 实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
5、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 ,遗 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他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的这种感慨,梨树也为自己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
6、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 。让 人 的 情 感 在 欣 喜 的 同 时 又 感 到 悲 伤(选自草木的理想国 ,有删改)对点解题1.第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 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第一步是点明手法。 “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 ,使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同时也使用衬托手法;“还3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 ,按照花期的时间顺序来写;同时从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来写,借助这
7、些方式来突出梨花的“洁白”这一特征。第二步是分析内容,第三步是概括效果。答案 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梨花的特点;运用衬托的手法,用一线浅浅的红衬托出梨花的纯白;按照花期的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从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梨花的情态、颜色和味道;突出了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的特征。2.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答: 解析 考查引用的作用,同时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都是写梨花的诗歌,故开头引出了本文的对象“梨花” ;且所引诗句都属于写景,从景象之中也传达出无限的愁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构上与后文相呼应。答案 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梨花;都借梨花传达出无限的愁
8、思,奠定了全文欣喜而又忧伤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与下文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油然而生的惆怅相呼应;与结尾让人的情感在欣喜地同时又感到悲伤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点题;点出了梨花的文化内涵,增添文章的文学意蕴。3.第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答: 解析 从内容上看,所写内容是说在罗马街边栽种的果树的果香有特殊的美感;从结构上看,与上文所写国内城市的情况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和担忧之意。答案 写出了在罗马街边栽种的果树散布的果香有特殊的美感。与上文国内城市中没有挂果的树形成鲜明对比;借以流露对国内城市缺少摇着满枝果实的树的遗憾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对国人道德水准危机和人性脆
9、弱的担忧之情。4.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答: 解析 应是从句子本身的含意到文章的主旨,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层分析。答案 苍老的树干能绽放娇美的梨花,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枝干的苍老衬托出梨花的娇美,令人愉悦;娇美的梨花美得脆弱,令人感伤;由花及人,使人联想到生命4历经沧桑与艰辛,依然可以绽放出美丽;美好的一切可能脆弱易逝,必须懂得深深地珍惜。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时 光周家兵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吃着奶奶亲手炒制
10、的蚕豆, “咯嘣” “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奶奶起身去厨房,
11、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 ”说着这话的时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奶奶手里轻柔
12、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花狗陪伴,我就不怕。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5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
13、亲手缝制的棉制品。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选自散文百家2014 年 10 期,有删改)1.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 解析 可从作者对奶奶的描写和评价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答案 热爱乡土(故土);
14、勤劳朴实;充满爱心;坦然面对生活;洞悉人生要义,深知人要养身还要养心。2.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答: 解析 这些内容主要展示这段生活的风貌、奶奶的生活态度以及“我”对生活态度的改变。答案 表现奶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态;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纯朴;表现亲人共处的温暖纯情;表现物欲之外的恬淡纯净;表现心物一体的超脱纯真。3.文章第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解析 “夜色像柔软的绸缎”运用了比喻修辞, “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运用了拟人修辞, “我”与“奶奶”对大花狗的态度是对比,凸显了奶奶的淳朴、自然的形象。另外细节和场景
15、描写,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文章主旨,都很重要。答案 比喻,将夜色比作柔软的绸缎,表现“我”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温馨。拟人,写出了大花狗的威风。对比,刻画出狗对“奶奶”与“我”的亲疏不同态度。细节和场景描写,表现了作者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渗透着与亲人共处的温暖纯真之情。6(意思对即可)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答: 解析 先从结构上来看,标题常常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标题是“时光” ,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时光方面的内容。答案 以时光为序来结构文章(从“傍晚时分”写到“外面慢慢暗下来” ,再到“终于黑透”直至入夜);寓示“我”回家养病和“奶奶”相处的时光;暗示“奶奶”经历的时光给
16、予“我”灵魂的滋养;启示人们要懂得放下,珍惜和善待美好的时光。一、(2018江苏盐城、南京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 AK 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历史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那些狭窄的栈道在一些地方仅可供一个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
17、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情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 ,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六尺长的“扯扯儿”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地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
18、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另一端别到纤缆上。只要扯扯儿别到纤缆上,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作为生命的抓手,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7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 。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
19、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 ,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三尺白布四两麻,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大坪大蹚各顾各,石旮浪里脚蹬脚啊!手抠岩缝脸贴地,幺二连三都使力啊!一声号子一声汗啊,一颗汗珠碎八瓣啊!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
20、头把家还AK 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 ,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吊脚楼、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
21、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作为一个曾经不合格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她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峡纤夫的形象特点。答: 答案 勇敢无畏;乐观坚韧;团结协作;生活艰辛;思亲顾家。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答: 解析 主要描写纤夫们拉船走山崖的艰难过程,通过夸张比喻手法、细节描写和视觉听觉的巧妙运用来全方位表现。8答案 运用夸张、比喻,视听结合,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苦难命运的同情。3.文中引用“拉纤小调”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 再现了拉纤的场景,使纤夫们
22、的形象更丰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感染力。4.文章标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答: 解析 “作别”既有表面上的“告别”之义,又有纤夫悲剧“谢幕” ,子孙“幸福而甜蜜”的美好祝愿。答案 对今日难见三峡纤夫的惋惜,对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历史的感喟,对三峡巨变、时代进步的欣慰,对创造生命奇迹的三峡纤夫的敬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留在窑洞安 宁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
23、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啷啷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
24、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9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 ,就不再多言。
25、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看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
26、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棵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
27、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选自散文2017 年第 2 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 ,有改动)5.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答: 答案 杏林掩映,破旧但干净,庭院开阔平坦。安静,遗世独立,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生机。与自然融为一体。6.第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 ,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的相
28、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10解析 文章主要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处用“我”保持叙述角度一致;“我猜想”宕开一笔,增加容量,且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结合下文中“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及作者最后的感慨可见,此处也暗示城市乡村两种生活有隔膜。答案 用“我”的视角,使全文叙述角度保持一致,行文显得更为自然、流畅;“猜想”的视角比“自述”更为自由、宽广,可涉及更多内容,增加文章容量;“我猜想”便于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态度;用“我猜想”而不用少年“自述” ,传递出“过路人”与“留守者”两类人之间、 “城市”与“山村”两种生活之间的天然“隔膜” ,暗示文章主题。7.简析
29、“杏”在文中的作用。答: 解析 “杏”展示出的是乡野气息;再指深层内涵,具有象征意义,依次概括杏的特点,据此对应分析人的特点,点明象征意义。答案 抓住山村典型事物,突出乡野气息,为文章增添一份田园趣味。文章先后用“杏林” “黄杏果” “腐烂的杏果” “美味极了的杏果” “杏树”等隐隐串起全文内容,起到结构文章的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味(或暗示文章主旨),说明留守村庄中的人们,与大地的关系亲密,默默无声地生活,就像山杏一样,即使腐烂、坠落, “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 。8.赏析最后一段。答: 解析 与上文窑洞中的宁静、安详形成鲜明的对比;由现在想到将来,运用联想的手法,让文章的内容有了纵向的延展;两个疑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与上文形成呼应。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用入城路上的疲惫烦躁的感受,突出窑洞生活的宁静、安详,展现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间的“割裂感” 。运用联想,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未来,使文章内容更有纵深感,内涵更为丰富。用老人、少年、杏果等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致,浑然一体。运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对山村未来走向的思考,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可能衰微、消逝的不舍、怅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