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9581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 题 2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家 秦始 皇 、 唐 太 宗 、 康 熙 帝 (加 试 )考点一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六国【加试】(b)(1)条件:客观上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主观上秦国国力强盛,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和“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2)统一过程: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3)意义: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2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版图初步奠定。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巩固统一【加试】(b)(1)政治:中央建立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制度。(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促进经济发展。(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发展。(4)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3秦始皇的功过【加试】(c)(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3)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短暂而亡。1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秦始皇有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1)功绩统一全国: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

3、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2)过失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2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五大视角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3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

4、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加试题)(20184 月浙江选考,33,节选)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

5、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 分)参考答案 (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评分细则(1)其他参考答案:特点: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按才按功用人,体现公平公正,厉行法治,赏罚严明等。观点:肯定或赞赏等。(2)失分析因4不会概括史料信息,仅照抄史料原文,少概括升华。脱离史料信息,仅以所学知识为依据,使答案文字缺少针对性、有效性。卷面呈现不规范,无关键提示

6、语,非要点化呈现,书写不认真等。(3)高分模板特点本质、实质新发展变化时间目的程度(彻底或局限)地位(早、首创、领先)影响。答案首先概括体现史料信息,其次再补充所学知识。文字叙述要点化、提示化、段落化,字迹清晰。审题点拨(1)明确设问考什么:秦始皇政治特点;作者观点。(2)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信息所学知识素养。(3)思考侧重方向:特点不同于表面知识要点罗列,需有一定概括高度及理性评判总结。1(加试题)(2018义乌选考仿真评估)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

7、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C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 C解析 材料“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体现的是秦设郡县避免了分封的后患,秦通过皇帝对郡县地方长官的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所以材料的本质含义是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故选 C。2(加试题)(2018宁波选考检测)2 000 万人口的秦朝,秦始皇可以调动 40 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 万人去修阿房宫,50 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

8、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5答案 B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周天子不能拥有对大量人口的广泛支配权。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君主拥有对全国臣民的支配权力。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3(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 “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

9、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答案 (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举措: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解析 (1)据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可知在中央设置“典客” ;据材料一“有蛮夷曰道” ,秦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百越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第

10、一小问举措,据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设置羁縻都督府、州,据材料二“朝廷所授予的都督 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可知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考点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加试】(c)6(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2)客观上:唐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 “贞观之治”的五大体现【加试】(b)(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颁行唐律 ,肃清吏治。(2)经济:沿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

11、,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册封、羁縻府州、和亲、设置都护府等。(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友好政策,设立鸿胪寺处理对外事务;对外来文化实行宽容吸收政策。3 “贞观之治”的评价【加试】(c)(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

12、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1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

13、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2历史人物评价应处理好几个关系7(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 ,不是“英雄造时势” ;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

14、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 “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其动机和后果就背道而驰了。(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 ,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

15、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1(加试题)(2018丽水选考评估)“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 “示存异方之教”答案 B解析 材料没有谈到选官制度,故 A 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各民族都一视同仁,故B 正确;C、D 均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故排除。82(加试题)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

16、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这反映出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 )A羁縻府州 B行中书省C理藩院 D宣政院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等信息可知设置羁縻府州,故选 A 项。B、C、D 三项从时间上不符合题干要求。3(加试题)(2018义乌选考评估)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 )是唐政府对民族地方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 B C D答案 B

17、解析 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说法错误,符合史实,故选 B。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削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b)(2)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后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b)(3)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b)(4)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b)(5)尊重中国

18、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9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b)3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加试】(c)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1古代中国政治家的共性与区别(1)共性归纳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上: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关系上: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文

19、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2)分析区别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2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观点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生,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其在

20、当时所起的作用。(2)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3)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101(加试题)(2018宁波选考检测)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有( )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东北边界 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A B

21、C D答案 C解析 尊孔开科,延揽汉人体现了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尊重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故正确;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错误;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体现的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交流,使布达拉宫呈现汉藏合璧的特点,故正确;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2(加试题)(2018绍兴选考检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A秦王嬴政顺

22、应潮流实现统一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答案 A解析 从题干来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 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嬴政,历来都认为他是一个暴君,然而 A 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答案为 A。3(加试题)(20164 月浙江选考)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 。清王朝治国

23、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11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康

24、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据清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答案 (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2)选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

25、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选择: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选择: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选择: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12考向一 评价历史人物的素养1(加试题)(2018宁波十校命题交流)史记对秦始皇的身世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孕),至大期时,生

26、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说明( )A 史记的记载客观无误,较为可信B只有通过现代 DNA 技术才能确认秦始皇身世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D大胆的怀疑更需要小心的求证答案 D解析 史记对秦始皇的身世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太史公对秦始皇的身世是有怀疑的,所以为了慎重,太史公对秦始皇的身世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记载,故 D 项正确。2(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基础测试)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7、)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答案 D解析 “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不合逻辑,故 A 项错误;“生活时代更加接近” ,并不一定真实可信,故 B 项错误;上述材料是历史评价,而不是史实,与“历史的真相”不符,13故 C 项错误;上述材料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解读,体现了“历史评价”的不同角度,故D 项正确。素养渗透唯物辩证认识历史人物(1)辩证地看:将相同或相近历史背景下的同类历史人物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

28、的方法。(2)发展地看:一个历史人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时代的发展会造就不同的杰出人物,若干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历史背景就能看出时代的发展。(3)历史地看: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立足现实看历史才会有高度,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必须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去看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4)人性地看:教材中的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并不仅是干巴巴的历史堆积,他们也是有情感、有性格、有智慧、有血有肉的人。将人的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挖掘出来,放在历史大环境里,历史才鲜活起来。这些也正是他们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考向二 立德树人、价值观3(

29、加试题)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崇尚儒家文化 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延揽汉族文士 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 BC D答案 B解析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题干材料着重体现的是对汉文化的尊重与学习。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选 B。4(加试题)下列史实中对中国统一起促进作用

30、的有( )秦朝以小篆为文字标准 1684 年设立台湾府 1943 年发表开罗宣言 1984 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A B14C D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的相关知识。秦朝以小篆为文字标准,文字的统一对于中国的统一起到了巩固作用,故正确;1684 年设立台湾府,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有利于中国统一,故正确;1943 年发表的开罗宣言涉及日本归还中国的台湾等,有利于中国统一,故正确;1984 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就香港回归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有利于中国统一,故正确,A 项符合题意。思维升华家国认同、文化认同关于“文化认同” ,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

31、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 ,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考向三 必修与选修结合点5(加试题)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有根本不同(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C雅克萨之战 D平

32、定准噶尔叛乱答案 C解析 C 项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其他三项都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故 C 项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6(加试题)1684 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 ”1717 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 ,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B “开海” “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的重要原因D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答案 B15解析 康熙年间,出于政治统治考虑,民间对外贸易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 “开海禁海都是

33、有限制的对外贸易”符合史实和题意,故 B 项正确。思维升华必修与选修加试可能的结合点(1)必修一秦代政治创新、巩固国家统一的举措、努力与秦始皇个人功过相结合。(2)秦加强对地方治理的举措、对边疆的开发与中国文化自信、家国认同的影响。(3)历代对长城地位、价值的认识凸显的长城文化内涵、凸显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命题价值。(4)唐太宗与必修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及选修六布达拉宫相结合。(5)康熙帝与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昆曲、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相结合。一、选择题1(加试题)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春秋

34、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嬴政的暴政A BC D答案 A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分别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人民渴望统一三个方面分析,符合史实,是在秦统一后,不属于统一的原因,排除,故选 A。2( 加 试 题 )(2018杭 州 选 考 评 估 )秦 始 皇 自 命 “始 皇 帝 ”的 时 候 , 一 心 想 让 秦 朝 的 统 治 千 秋万 代 延 绵 不 休 , 但 他 绝 没 想 到 , 秦 朝 二 世 而 亡 。 对 秦 朝 短 命 而 亡 原 因 的 分 析 , 最 接 近 史 实 的 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35、16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D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答案 A解析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暴政,C、D 是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B 与题意无关。3.(加试题)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繁荣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答案 A解析 注意要利用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思考问题,由于徭役、兵役繁重,人民并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4(加试题)(2018嘉兴高三基础测试)学者许倬云曾把某

36、一时期的中国比作“兔子”:欧洲已在脱胎换骨, “兔子与乌龟赛跑,不但兔子中途停下来休息,而且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进行中的赛跑” 。这一时期是(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C康乾盛世 D文景之治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欧洲已在脱胎换骨”可以判断是近代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据此判断为中国的明清时期,A、B 两项为唐朝时期,D 项为汉朝时期,故排除。根据材料中“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进行中的赛跑”得出这一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故 C 项正确。5(加试题)(2015浙江选考)下图中的路线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给该图拟一个标题,最17合适的是( )A秦朝开辟“五尺道” B汉代丝绸之路畅通C玄

37、奘西行取经求法 D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答案 C6为实现“君明臣廉”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设置谏官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以御史治吏 慎用刑法A B C D答案 A解析 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正确;“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利于选拔人才和清明政治的出现,故正确;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 ,故错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A。7(加试题)(2018舟山选考评估)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

38、射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答案 B8(加试题)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答案 D解析 紧 扣 题 干 材 料 , 如 “闻 海 上 捷 音 ”等 关 键 信 息 , 并 与 康 熙 帝 的 历 史 活 动 相 结 合 分 析 作答 。9(加试题)清朝统一台湾时,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18移之余,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卷 21)以上材料说明

39、( )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清朝时台湾主要生产食糖和粮食 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C D答案 D10(加试题)(2018绍兴检测)观察下图。清朝前期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做出贡献的方向是( )A B C D答案 B解析 准噶尔位于中国西北的新疆地区,与地理位置相符,B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加试题)(2018镇海选考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祜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 “于台中置东西二狱” ,委御史

40、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19(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做

41、法: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2(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 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 198(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

42、作出的突出贡献。(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答案 (1)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善于用人;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3(加试题)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

43、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 ”太宗不纳。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 “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

44、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20(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回答 2 点即可)措施:东突厥设羁縻府州;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

45、其后嗣。(2)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解决: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14(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乞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

46、,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 (1)意见:朝中以索额图为代表主张不撤藩,地方以达赖喇嘛为代表主张割土分裂。主张:康熙帝主张平定。措施:采取了削夺吴三桂的官职,将他的儿子下狱,调兵征讨等措施。(2)原因:讲究策略,分化三藩联盟;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赏罚分明,21即使是满洲贵族,战争不力也要受到处罚;重用汉人和绿营。(说明: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论从史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