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附录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pdf).pdf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197268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9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附录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附录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附录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附录 古代诗歌赏析 附录 古代诗歌赏析清单一 诗歌的分类诗歌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抒情诗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诗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按时期分古典诗歌古诗、楚辞、乐府诗唐代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旧体诗现代诗歌(年“五四”创始)新诗(即新体诗)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古典诗歌诗古体诗古诗(唐以前诗歌)四言古诗: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楚辞:具有浓郁楚地色彩,代表作离骚乐府诗:标题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杜甫蜀相)排律(白

2、居易长恨歌)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的成就最高曲(又称“词余”,以元代的成就最高)散曲小令(短小的曲子)套数(散套)(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杂剧清单二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以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个人遭遇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创作意图、诗人的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

3、”等。内容特点()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这类诗的题目多分两种:()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

4、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三、写景诗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内容范围一般是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抒情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分析重点景物特征。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黑暗官场,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四、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

5、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 年中考年模拟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表现战争特征的事件以及战争中人们的心理。五、行旅诗和闺怨

6、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月、雁、笛、柳)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宦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

7、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六、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之事。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与对友人的担忧思念。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8、。安慰与祝愿 旷达刚健,乐观向上。清单三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杨花:写离情。青草:喻离恨。春雨:喻愁绪。猿啼:写愁绪。骏马:比喻志向。流水:常以水喻愁。丁香:指愁思或相思。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乌鸦:表现凄清的氛围。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诗人常借雁抒情,寄寓乡愁。杨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菊花: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征。梅花:常常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因此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莲花:古诗中有不

9、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寒蝉: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在旦夕,一番秋雨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代名词了。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能否改为另一个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

10、的作用。二、名句赏析类题目形式()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三、主旨情感类题目形式()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附录 古代诗歌赏析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年广州第题的第

11、()小题。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找准“诗眼”,分析意象,把握作者情感;其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句、哲理句)入手分析,把握作品主题;还可以从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豪放、婉约、沉郁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方面领悟诗句含意及表达的情感。初中阶段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思乡、爱国、惜别、友情、爱情、关心民生、热爱自然等几类。四、想象描述类题目形式()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

12、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五、表达技巧类题目形式()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