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清单 议论文阅读知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
2、都是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把握论点的基础。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能使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例,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道理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
3、种方法可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层进式。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祈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
4、。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关系。方法 提炼文章(或段落)的论点(或观点)(一)相关试题例 (扬州,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底 线冯骥才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
5、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 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然
6、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选自年月日今晚报,有删改) 年中考年模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其次,从()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
7、证,强调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抓住论题:底线。然后理清段意(注意概括句、承上启下句、中心句)。最后划分层次,辨析层次关系。第段“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既是对上面两段话的总结,也能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从第段“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可以看出此句是对该段的概括,所以该段是从“成全社会、成全自己”的角度说的。答案 ()(提出)做人做事应有底线(的观点)(分)()(从)成全社会、成全自己(的角度)(分)()(强调了)人处世有底线的积极意义(分)(二)答题技巧首先要能区分论题和论点。所谓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
8、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应该鲜明、正确、简洁,不能含糊其辞。从位置上寻找:标题、首段首句、中间(很少出现)、结尾(注意“所以”“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分析论据,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此方法主要用来提炼段落的分论点。文中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我们要结合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寻找最能够阐明此论题的句子或段落(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加以整合。不过这种情况在中考中较为少见,因为难度较大。方法 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
9、相关试题例 (连云港,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 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
10、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
11、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选自年月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文章第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解析 写家长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是举例论证,其
12、作用应结合该段落(第段)的分论点来谈,即论证了“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公德缺失的观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最后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答案 (分)举例论证,从反面阐述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公德缺失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法分,作用分)(二)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是支撑观点的材料,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
13、原理、定理、作者阐述的理论等。分析论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分析事实论据时,一是事实要确凿可靠;二是事实要典型有代表性;三是事实与论点要统一;最后是要对事实进行适当分析。分析道理论据时,要准确,与原文一致,不要断章取义;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分析。适当的分析就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纽带、黏合剂。分析论据的作用时的注意事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用来驳斥其他观点的错误。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分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的论据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所以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应先看它直接证明了哪个分论点,而不一定是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在为文章补充论据的时候,要仔细分析作者的观点,
14、抓住论点中的关键词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为典型且自己最熟悉的事实或名人名言来回答。同时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也要突出其关键情节。方法 揣摩重点语句的含意(一)相关试题例 (连云港,分)阅读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文本见方法),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能力。这句话出现在第段,但是分析的时候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看。第段“有私德而无公德 ” “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段“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 ,这三个原因使得公德规范成为社会治理
15、的奢侈品。答案 (分)人们偏于“私德”,缺少公德意识;公共场所没有明确的规则;只有在法律、权利、公平等课题解决之后,公德规范才会引起人们重视。 (每点分,答出两点即可)(二)答题技巧所谓“重点语句”,是指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较难理解的语句,如果不理解它们,就会影响我们理解文章。在一般的议论文中,“关键语句”往往是那些表述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句子。这类句子可以在文首、中间、文尾出现,我们必须仔细鉴别并理解。它们常常起到提挈或总结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全文的主旨。还有一些句子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这类句子有挈领性、过渡性、照应性、切分性或总结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脉络或区分段内层次。存在理解障碍的
16、,一般是表意比较含蓄的句子,需要我们琢磨体会。如“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繁华的沙漠”就是形象化的说法,“繁华”和“沙漠”是看似相排斥的两个词语,需要从文中寻找与这两个词语相契合的语句来分析理解。解答揣摩重点语句的含意类试题时,一要注意关键语句与论点的密切关系;二要注意将重点语句放在上下句、前后文的语境中去理解,努力做到围绕论点,瞻前顾后。方法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一)相关试题例 (扬州,分)阅读底线(文本见方法),回答问题。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解析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答题的前提是弄清楚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
17、证等)。就此题而言,第段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底线比作了江河的水线,所以用了比喻论证。答案 比喻论证。将“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底线的意义及无底线的危害。(二)答题技巧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 (概括事例)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有时引用名言也视作道理论证,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时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
18、法(或引用了 的名言警句),论证了 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 比作 ,证明了 观点,从而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例的对比,突出强调作者的观点。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和 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 观点。方法 把握论证思路(一)相关试题例 (连云港,分)阅读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文本见方法),回答问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解析 论述思路的答题形式可以按照“首先 其次(接着) 最后 ”的模式进行。深入文本,梳理文章内容:文章
19、第段由学生乱扔垃圾这个社会现象引出论点,第 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段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答案 (分)首先从北京某小学学生参观博物馆后乱扔垃圾这个现象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分析公共场所缺少公德的原因,最后指出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方法。(二)答题技巧首先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或者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加上诸如“首先” “然后” “接着” “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的词语。做这样的题尤其要注意开头或结尾的表述。开头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以上两个方面,要具体回答
20、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逸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等。结尾的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 的结论;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发出 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补充论证了 ,避免了 的误解,使文章观点更加严密。 (有时候会考查结尾的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加严密)解答此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陈述出来。方法 揣摩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一)相关试题例 (镇江,分)阅读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结合第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 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
21、美其名曰 “创新”,导致“解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解析 议论文中,作者往往观点鲜明、爱憎分明,运用的一些词语也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任意”一词写出了一些人对待经典的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作者对此显然非常不满,持批判的态度。 “美其名曰”写出了这些人自说自话、自我标榜的情状,作者对此持一种嘲讽的态度。作者这样写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醒人们正确解读经典。答案 写出了当下一些人对待经典的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是对随心所欲地曲解、歪曲经典行为的批判,提醒人们改编经典要谨慎。 (答对一点给分,两点或以上给分,意思对即可) 年中考年模拟
22、(二)答题技巧分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时,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一是语言特点;二是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描述语言风格的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只要抓住“准确严谨”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句子为例,分析时也不能只说套话,没有具体内容。具体而言:准确严谨(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生动(成语俗语、名言典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分析);句序(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方法 结合实际谈看法或提建议(一)相关试题例 (扬州,分
23、)阅读底线(文本见方法),回答问题。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字)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比如,我们的底线是诚实守信,在考试时不作弊,等等。答案 (示例)作为一个学生也应该有底线意识。考试时,遵章守纪不作弊就是基本的底线。它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是所有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一旦有人突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坚决抵制,而不应该是你“破”我“降”,随波逐流。 (观点正确,分;结合实际阐述,表达清晰,分)(二)答题技巧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脱离文本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散。所以,答题时必须紧扣文本并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观点,明确作者的立场,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事例,谈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尽量不要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