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中考年模拟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清单 说明文阅读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二、说明文的分类划分依据分类特点按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阐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按表达特点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
2、、知识性都很强。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如桥之美苏州园林等。但文艺性说明文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续表划分依据分类特点按写作目的阐释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述说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将记叙贯穿于说明文字之中,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自然现象
3、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这一类。实用性说明文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都是说明一定事理的,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写作特点、社会价值
4、。()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的评价。()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常见结构特点及示例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苏州园
5、林采用的是“总分”式,什么是生态系统采用的是“分总”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式。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第一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安排层次,后一层顺承前一层。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总分式
6、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为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见于以时间为顺序的说明文。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五、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以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依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
7、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说明事物间的联系和本质,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等,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的顺序进行说明。如苏州园林。六、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六种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特点及作用例 句举例子特点: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常用的标志语有“比如”“例如” “如”等。选例子应注意典型
8、性、代表性。作用: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续表说明方法特点及作用例 句分类别特点: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分类标准要统一。作用: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有条理。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看云识天气列数字特点: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一定要对数字进行核实。需要提醒的是,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作用: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
9、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桥长米,由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米到米。 中国石拱桥作比较特点: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有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对比是为了说明不同点。作用: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浅显鲜明地说明事物,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天。 大自然的语言下定义特点: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
10、书等。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打比方特点: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的方法。作用:可将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看云识天气常用的说明方法还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要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同其他文体的文章
11、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如地球是圆的吗的语言平实,看云识天气的语言生动,而苏州园林的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都必须注意准确。 年中考年模拟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一般说来,说明文里含有记叙成分,记叙文里也含有说明成分,但只要真正懂得两种文体的性质和特点,仔细从写作意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这三方面辨析,差异是容易区别的。从写作意图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
12、、关系、功用等有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可以这样说:说明文要以知授人,记叙文要以情感人。由此可见,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写作意图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从主要内容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从表达方式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而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象和夸张,叙述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写方法,但不同于记
13、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进行过细的描写。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卢沟桥时,描写了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但这种描写是简约的,而且只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的形式美而已。方法 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相关试题例 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回答问题。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万多平方米,有大小
14、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15、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米,面积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
16、着流云火焰。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阅读上述文本,说说故宫博物院有哪些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本题要抓住第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说明故宫博物院建筑的特点,如“故宫
17、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 独特风格”。答案 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二)答题技巧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概括其特征。答题方法:()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抓首句和中心句(好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温馨提示:做此类题时要认真读题(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文章还是某段或某几段);要分清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因为事物说明文只答到对象即可,而事理说明文有时还需要答到事理)。我们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题目:许多地方的同学,对沙漠是不熟悉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增加了哪些知识?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8、。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以往的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些奇怪现象的?这些奇怪现象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沙漠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现象)?题目考查的是整体阅读文章后,迅速筛选、把握主要问题内容要点,并归纳概括,形成答案的能力。我们仔细研读课文,课文先用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比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对于沙漠中可怕现象的描述引出全文,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接着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入手,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五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文章最后引用古人的话“见怪不怪,
19、其怪自败”指出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收束全文,使读者不仅了解了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之事,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文章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的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如开始时,文章只是从古今装备条件对比的角度,指出由于法显、玄奘等人“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连清水食品都不足,自然“十分困苦”;而后
20、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进入文章的核心部分。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是个递进句式,“也”字含有被解说现象越来越奇特,解说越来越深入的意思。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解说声音作怪时,作者是“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而谈,可见还未形成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兴趣。有些说明文介绍的事物,阐明的事理比较复杂,要在众多材料中,根据题意筛选出有用信息,并归纳概括出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这是对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但只要我们能够耐住性子仔细阅读全文,抓住题目、文章首尾句等关键语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方法 理清说明顺序(一)相关试题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文本见方法)
21、,回答问题。例 第段对太和殿“内景”的介绍,作者是如何做到条理井然的?解析 第段先说明了朱漆方台,上面背后两旁,再说明殿顶的中央藻井与梁枋。这样介绍使行文条理井然。答案 作者以殿正中的朱漆方台为中心(立足点),先说台上,后说台后(背后),再说台旁(两旁);接着介绍殿顶的中央藻井与梁枋。这样介绍使行文条理井然。(二)答题技巧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懂得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是不错的选择,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看是不是逻
22、辑顺序。依据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如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说明文,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有时会出现表示参观者行踪的词语。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在分析说明顺序作用的题目时,答案一般采用这样的形式:“本文(段)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方法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相关试题例 (苏州,分)阅读基因组测序:全面了解胡萝卜(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请写出第段中使用的两种 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 简析其说明效果。解析 从第段中的“但”字,可以判定这段采用了作
23、比较的说明方法,同时注意分析比较的目的或结果。另外,从“如”字可以判定这段还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分析举例的目的。答案 作比较、举例子。作比较:将胡萝卜与生菜、芹菜作比较,突出了胡萝卜质脆味美,更受大部分家庭主妇青睐。举例子:举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的例子,准确说明了胡萝卜(根部)富含营养物质。 (任选一种)(二)答题技巧回答说明方法及作用的题时,可从如下角度入手: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最后答画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答题格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了 的作用。温馨提示: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
24、,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找某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说明方法。找文章中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作用明显的来写。附: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说明方法相关术语说明方法相关术语举例子通俗易懂分类别条理清楚列数字准确、具体、清晰作诠释灵活、自由作比较有力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摹状貌生动、形象打比方生动、形象画图表形象、准确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引资料能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备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经常考到的,其相关术语需要牢记。方法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相关试题例 (宿迁,分)阅读手机是条“贪吃蛇”(
25、文本见五年中考组),回答问题。第段中加点词语“看上去”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解析 这道题考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解答时要先表态,再定性,然后从反面分析,最后下结论。答案 不能去掉。 “看上去”的意思是从表象看来手机的功能有很多,但并不是真的无所不能。如果去掉,就是说手机的确无所不能了,不符合客观事实,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答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或者是同义词语的运用上。可从三方面入手:一要说明这一词语(或短语)的本义是什么,二要阐释这一词语(或短语)的语境义,三要分析这一词语(或短语)所说明事物的特征。如果是问这一
26、词语(或短语)是否能够删除,则要回答删除后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是问能否和其他的词语(或短语)互换,则要对比两者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作用的细微差别,并说明替换后的不足之处。记住,答案的最后一定要加上“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的话。如果是要求自己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短语),就要去找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作用明显,也容易回答。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意,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一)相关试题例 (浙江杭州,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年中考年模拟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响天气预报准
27、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 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
28、,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 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29、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米的范围内。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 的。 (“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 ()“风险”一词出现在第自然段倒数第句。
30、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风险”一词的含义,即“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即预测失败。()将“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比喻成“捣蛋鬼”,明显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对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答案 ()“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例 (浙江杭州,分)阅读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文本见方法),回答问题。文中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解析 作用题通常从文章内容、结构、语言上入手分析。首先明确这句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温
31、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是对未来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展望和预测。同时,用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说明,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答案 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所谓“重点词句”,是指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较难理解的词句,如果不理解它们,就会影响我们理解文意。(二)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中存在理解障碍的,一般是比较含蓄或者抽象化的句子,需要我们琢磨、体会并将之具体化。在应试时,一要注意那些关键句子与说明中心的密切关系;二要注意将关键语句放在上下句、上下段的语境中去理解分析,要做
32、到由近及远,瞻前顾后。如果要求理解抽象化词句的含意,则需要将该词句的含意具体化。如果问某词语“指什么”或“指代什么”,答案一般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稍加整理即可得出。分析文中重要语句(或段落)的作用时,必须首先联系上下文细读该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含意,然后再去分析其作用。一般情况下,先要考虑该语句(或段落)本身的表达作用,然后再思考其在上下文甚至是全文中的作用。而且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其作用,内容上一般是为了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而结构上可能起到引出下文、过渡或总结全文的作用。方法 启发迁移拓展(一)相关试题例 (浙江杭州,分)阅读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文本见
33、方法),回答问题。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解析 首先判断这两首诗描写的天气类型,第一首苏轼的诗描写的是暴雨天气,第二首赵师秀的诗描写的是梅雨季节的天气。然后,根据第自然段“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可以推知梅雨预测容易。根据“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可以推断,夏季暴雨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答案 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二)答题技巧在说明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下面 的现象”之类的题目,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答题时必须紧扣文本,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事例,谈自己的认识或运用文本知识分析所给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