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6 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 291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
2、的低下而非提高,故 B 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22017 年 4 月 1 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B 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
3、于行政因素,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 D 项错误。3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A 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因此,宋朝采取2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
4、施是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殿试防止营私舞弊的作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奖拔寒俊,故 C 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无关,故 D 项错误。4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C 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地方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
5、呈递奏折的权利,这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故 D 项错误。5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 ,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 “廷寄”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C 军机处不是内阁的上级机构,故 A 项错误;军机处没有政务决策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
6、兵部加封,加急传递”可以看出, “廷寄”具有保密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 C 项正确;“廷寄”加强了专制皇权,不能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故 D 项错误。6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 ,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 【导学号:61600028】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C 清朝政府编纂四库全书 ,收录历代书籍典章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对文化的传承,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儒学创新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修书以遏邪说”表明3在编
7、撰过程中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邪说”都要加以摒弃,故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与闭关锁国有关的内容,更看不出阻碍西学传播的意图,故 D 项错误。7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 “邑之民业,首藉棉布” ;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 “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C 根据材料可知,松江、苏州二府与嘉兴、湖州二府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但不能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故 A 项错误;“棉作” “蚕桑”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不能说明农本商末
8、理念发生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棉作压倒稻作” “蚕桑压倒稻作”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故 C 项正确;棉、蚕桑并不是新引进的物种,故 D 项错误。8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 ”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D 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 B 项错误;机械化生
9、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 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 D 项正确。9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B 根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这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 B 项正确。10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4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
10、,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 、“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A 根据材料 17 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 A 项正确;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 C 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1清代的骚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
11、“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骚,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骚,八十里” ,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C 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 B 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 D 项错误。1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
12、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C 根据材料中“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放宽,不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 A 项错误;B 项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实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对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官府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故 C
13、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走向对外开放,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 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 ,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 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 ,改交子为官办,以 36 万贯铁钱作准备金,
14、定期发行,限额 125 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 ,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
15、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9 分)【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 “钱荒” 、金属货币的缺点、金融信用事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等角度回答“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交子”出现的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变化” ;比较两则材料,从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和民间货币影响较大等角度回答“相同点” 。【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
16、“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畅;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成为合法货币,再到成为主导货币。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民间货币影响较大。14.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 1397 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6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 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
17、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 ,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上述材料
18、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 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理由: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
19、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二: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理由:(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7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