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心突破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去粗存精,据显索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追光摄影写铅华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间虽早,但在国人中被普遍接受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摄影是“奇技淫巧”的观念在普通的中国人心中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摄影能“夺人魂魄”的思想在 20 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中亦很有市场。而中国内忧外患的国运,使得 20 世纪初期摄影和摄影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所幸彼时的国内新式学堂纷纷取代了传统的科举,国外留学更是成为一种风尚,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产生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对摄影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是早期的摄影理论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康有为、鲁迅、
2、刘半农、丰子恺、张爱玲、老舍、冰心等主流学者和作家的介入,更是提升了摄影在全社会特别是“五四”一代学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在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摄影逐渐从知识分子拓展到市民阶层。小型镜箱的普及、照相馆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得以广泛接触摄影,摄影逐渐摆脱了被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命运。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仅一般报纸和杂志越来越离不开摄影图片,许多时事、资讯、文学类报刊也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有报馆广告部工作经历的郎静山回忆, “报社的照相铜版印现代化的技术精进后,1928 年起每2刊登一张新闻照片可以增加销路一千多份” 。在专业领域,摄影杂志和摄影画报亦如
3、雨后春笋般涌现。从 1925 年到 1949 年,先后有 20 余种专业摄影期刊创刊,为摄影文论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学术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客观而完整地呈现了历史的原貌,成为我们研究民国摄影理论的第一手资料。从事摄影创作的大多为有钱有闲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或在校学生,他们以各种方式形成各种摄影团体。这些团体会定期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和摄影集,这就形成了 20 世纪早期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现象。除此之外,各级学校也以“摄影学会”的形式,开了专业摄影教育之先河。其形式往往是延聘业界专家来校指导实践,使得很多著名摄影师走上了讲坛,一些讲稿、讲义等随后也经过整理成为文论或教材,中国摄影由此迈出了重要的
4、前进步伐。令人遗憾的是,高校里的摄影协会在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也只是停留在一种业余活动、讲演的层面,而没有进入学校的正式课程,更无法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摄影专业。然而,尽管有缺憾,我们仍不可否认这些“东方艺术沙龙”给中国摄影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在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摄影研究的任务是“普及”而不是“提高” 。即便是对于当时并非旨在谈论技术的一些较为纯粹的摄影理论研究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也是为摄影“正名”即为“摄影是艺术”论据理力争,而不太可能自觉地提出摄影理论或摄影学与其他学术领域进行对话的相关问题。但也正是早期摄影研究这种元气淋漓的气象,从一开始就孕育了此后中国摄影研究作为应用学科的学
5、术品格,也成为我们解读早期摄影发展历程的重要学术资源。(有删改)1分析文中“摄影逐渐摆脱了被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命运”的原因。答:_答案 (1)新式教育兴起,新型知识分子的兴趣使早期摄影理论得以发生和发展;(2)主流学者和作家的介入,提升了摄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3)小型镜箱的普及、照相馆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得以广泛接触摄影。2第段中的“东方艺术沙龙”的特点是什么?答:_答案 (1)参与人群:高级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2)活动方式:举办展览,出版作品,走进课堂。(3)存在意义:虽然有所缺憾,但客观上推动了摄影艺术在中国的普及。3怎样才能提高中国的摄影研究水平?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答:_答案 (1
6、)在学校教育领域,推动摄影艺术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摄影专业;(2)在理论研究领域,自觉地提出摄影理论,研究摄影学与其他学术领域进行对话的相关问题;( 3)继 续 发 扬 中 国 摄 影 研 究 作 为 应 用 学 科 的 学 术 品 格 , 继 承 和 发 展 早 期 摄 影 发 展 历 程的 学 术 资 源 。3归纳概括的四种方法:1摘取关键词句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是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
7、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2合并同类项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3去除修饰语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去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
8、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4层次切分法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细读所给文段,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摘取关键词句、去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质疑什么,辩驳什么。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论述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某些结论。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形态各异: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集中,有的分散。这给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无知的乐趣英罗伯特林德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
9、域像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4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 是 如 此 微 弱 , 以 致 我 们 中 间 许 多 人 弄 不 清 楚 苍 头 燕 雀 是 否 会 唱 歌 , 说 不 出 布 谷 鸟 是 什 么 颜色 。然而,这种无知在一般人看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因为从这种无知中,人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人们足够无知。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让他去征服。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
10、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他希望亲眼看见雌布谷鸟在地上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到窝里去。即使他十分有幸地发现了,那么也仍然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无疑,科学家们迄今没有理由为他们错过的无知而哭泣。要是他们似乎什么都懂,那么这仅仅是因为你我几乎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发掘出的每一个事实下面总是有一笔无知的财富在等待着他们。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一位当代的英国
11、小说家曾经有一次被外国人问道:在英国,最重要的庄稼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麦。 ”像这样的完全的无知,在我看来似乎带有豪言壮语的味道。我们每一个人好像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无知还是经常刺激我们,让我们有所反应。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英国古典学者)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
12、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1作者在文中评述了哪几种人的无知?作者对他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阐述。答:_答案 普通人的无知。普通人知识浅薄而不自知,作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好学者的无知。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喜欢观察、提问,从而获得发现的乐趣。作者对他们持赞成的态度。僵化者的无知。他们对新事物缺乏热情,甚至主观臆断。作者对这种人加以批评、讥讽。智者的无知。他们直面自己的无知,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好问善思。作者对这种做人、治学的精神是推
13、崇的。2结合文章谈谈,感受到“无知的乐趣”应具备怎样的态度。5答:_答案 谦虚谨慎,承认自己的无知。勤奋好学,有求知的欲望。保持童心、好奇心,善于观察、提问、思考。(一)据显索隐据显索隐就是要先抓住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再据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隐性观点态度。1所谓显性观点态度,一般表现在: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分辨句群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2所谓隐性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作者的叙述、评说中,对论据的分析中,隐藏在注释、说明等背景文字中。在挖掘隐
14、性观点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几类句子。形象化语句,需要把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换成直接表达。材料分析句子,要把附着其中的观点态度剥离出来。比较性句子,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其他观点态度放在一起比较,注意区分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是别人的观点,哪又是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与原因。这是常见的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命题角度。解决这个重点需要:一是从思维上讲要树立因果意识,题干关键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为因、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讲更多的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对信息密集区域(指一些复杂句子或段落)进
15、行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取即可。(二)规范表述1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 “赞成” “批判” “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2 要 分 类 别 。 对 于 观 点 态 度 较 复 杂 的 试 题 要 善 于 按 类 别 来 回 答 , 以 避 免 观 点 的 重 叠 和 交叉 。3善于整合、转换。(1)整合要摘录关键词语,不要整句“打包” 。(2)对下面几种情况要会转换:形象性语言转换为直白性语言。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语气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肯定语气。被动要转换为主动。6彼视角要转换为此视角。做归纳概括题应具备的四种意识1要点意识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把关
16、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文眼句、中心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语。这是答这类题必须拥有并强化的意识。2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出来,这个词语叫“上位词” ,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请看 2015 年江苏卷第 17 题的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 “方面”
17、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3转换意识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一是把形象性词语转换成直白性词语。二是主动与被动互换,原文中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转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三是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语气要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肯定语气。4多点意识该类题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一下。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多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旷代的忧伤林贤治世界上没有哪一位画家,乍读之下,会使我立刻想起年迈的母亲、
18、行将荒芜的田园和7久别的胼手胝足的兄弟,除了珂勒惠支。珂勒惠支,以锋利无比的雕刀,侵入石板、铜、坚韧的木质,而直抵内心。雕刀之下没有风景。蝴蝶、春天、蔷薇园,都斑斓在别一世界。这里则是黑暗的中午,是展开在哑默中的广大的底层,人类弱小而纯良的部分,苦难覆盖他们一如绵亘的岁月;反抗的意志,乃在无从察觉的最沉重因而最稳定的处所萌芽。乌黑而深垂的手,纷纷抓起武器,从铁镰木斧直到随处可见的石头,重复着先人猎兽般充满激情的原始动作。在铁栅外面,奴隶们怒吼、欢呼,跳断头台之舞;然而,节日尚未诞生,就已经被勒死在绳圈里了。珂勒惠支一生作了 50 多幅自画像。这些画像,无言地纠缠着所有受难的妇女的灵魂,正如画家
19、给妇女造像时,着意保留自己的影子一样。她们是如此相似。我看见她们常常交叠双手,抱着前胸,仿佛永远在护卫着怀中的生命;一俟无力与死神争夺,遂以手加额,在极度的疲累和无望中作不屈的沉思。母性博大、慈爱、坚忍、庄严,渴待生命的热情,于她们是 上 天 的 赐 予 , 徒 劳 然 而 无 尽 ; 即 使 燃 着 逼 人 的 愤 怒 , 她 们 的 目 光 , 也 一 样 流 露 着 旷 代 的 忧伤 。版画原本是男性艺术。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明显地具有对抗性质:坚定、沉着,富于锋芒。珂勒惠支以天生的大悲悯,容涵这一切,浸润这一切,于是,她的版画制作,通过粗犷而细腻的描线、单纯而丰富的颜色,遂传递出了一
20、种品格,一种气质,一种如暴风雪驰向大旷野般的强烈的凄怆的诗意。女画家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她决心以此在人们普遍彷徨失措和亟待援助的时代中发挥作用。显然,艺术的作用被她过分夸大了,实际上,艺术很少有机会进入森严的社会。即如珂勒惠支,虽则没有放弃当一名“律师”的责任,所有作品都服务于“控诉”“警告”和“呼吁” ,倘使法西斯政府如后来所做的那样,把强令退出艺术机构、禁止举办展览等等措施提前实行,那么,什么劳什子版画,都将完结得无声无息。然而,艺术的本体的意义也正在这里。对于一个艺术家,即使剥夺了可供他利用的所有的传播媒介,也无法剥夺艺术本身。也即是说,一个艺术家的出版自由可以被剥夺净尽,但是创
21、作自由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在创作的任何一个瞬间,作为艺术家,他已经表达过了。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以某种具体的艺术媒介,对人类苦难所作的最富于个人特质的强大的反映与深刻的诠释;即使这苦难牵涉了生命的最神秘、最深隐、最恒久的部分,也仍然同人类当下的存在密切相关。珂勒惠支的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她以一位母亲的无限阔大的襟怀,遮没了美术史上所有的男性画家。(有删改)1根据段的内容,说说题目“旷代的忧伤”包含哪几层意思。答:_答案 (1)珂勒惠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受难妇女的目光。(2)珂勒惠支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反抗和牺牲的悲悯情怀。(3)珂勒惠支作品凄怆而诗意的品格(气质)。2请简要概括第段的主要观点。8答:
22、_答案 (1)不能夸大艺术的作用。(2)创作自由是永远存在的。3根据第段,阐释伟大艺术的标准。答:_答案 (1)反映和诠释人类苦难。(2)是艺术家个性特质的表达。(3)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书法与建筑林语堂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赋予它一种精神。就像欧洲大教堂那样,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
23、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中国建筑甚至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一点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这种影响可见于构架的大胆应用,比如柱子和屋顶,厌恶直线、死线。而这一点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显得更为明显。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问题极为相似。在绘画中,轮廓线并不仅仅是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而且表达了本身的大胆与自由。而在中国建筑中,木质框架总是显露在房屋的墙壁后面,而且大梁和小椽在屋内屋外总可以看到。这都起因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 。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画提供一个依靠。有了这个主要笔画作为依托,其余笔画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
24、,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中轴线”原则,就像大部分中国字里有轴线一样。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懂得中国书法要旨的人会看不出美妙的曲线原则。中国书法中
25、,最大的困难是笔力,比如给一条完完全全笔直的线条注入力量就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稍稍向任何一方倾9斜一点,即刻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只要看一看汉字中象征屋顶的部首,看看它优美的曲线,就知道这并非空想。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有删改)4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_答案 (1)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2)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3)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5请简要概述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答:_答案 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6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答:_答案 (1)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相和谐;(2)建筑应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人为艺术的痕迹);(3)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三者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