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15 现代世界经济考向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的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命题规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本考点的重点内容,其为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往往与其他的政策甚至不同国家的政策进行比较考查,应该好好掌握;对斯大林模式一般多考查对其评价,也就是经验教训,而且多联系苏联实施的
2、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的政策进行考查;苏联经济改革命题重点在于对三人改革的内容以及评价,而且往往与斯大林模式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当时美苏关系等联系起来综合命题。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要注意本考点与中国政治经济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出题。例 1(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12)12. 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 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
3、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2例 2(2018 年江苏单科历史 18)18.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
4、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2讲基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核 心 词 : 余 粮 征 集 制 、 粮 食 税 、 直 接 与 间 接 过 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俄武装干涉(2)国内:列宁开始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 商业
5、:取消自由 贸易 (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 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3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评价(1)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3)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
6、到广大农民的反对(1)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2)经济: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3)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考点二 斯大林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涉及领域 集中体现 影 响 经济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
7、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思想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3评价4(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考点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核心词:改革侧重点、和平演变、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1三次
8、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农业(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2)开垦荒地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2)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措施 工业(1)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2)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收到一定的成效评价 消极(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
9、济体制(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苏联解体(1)过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1991 年 12 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2)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 蒂固。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53.讲典例【例 1】(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4) 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
10、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B【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 B 项。其实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趁热打铁】学者钱乘旦
11、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 ,也可以姓“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 ACD 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 B 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
12、世纪 70 年代初的调整【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首先突破点是材料内容的时间,其次6定位是美国,通过这个定位要回忆教材相关的内容。时空定位后再看材料内容,内容反映的是世纪年代的美国在面对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所以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发展的做法,并不是要把权利下放到州政府,此处的关键点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依据此点可以排除 C项。1.讲基础考点一核 心 词 : 基 本 矛 盾 、 经 济 危 机 、 制 度 信 仰 危 机 、 法 西 斯 主 义1原因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 20 年代经济增长虚假
13、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火线是 1929 年 10 月 29 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2爆 发:1929 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1)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趁热打铁】1929 年,斯大林巧妙地
14、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 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 30 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答案】C7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
15、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命题规律本主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主要内容有:“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盟的成立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近几年考查题型都有兼顾选择题和材料题,主要集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等知识进行考查。复习是要注意与政治史知识,时事热点进行结合复习。例 1(2
16、018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10) 10.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 年 12 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8【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 1945 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 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 年 5 月,中国在世界银行
17、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例 2(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
18、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 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 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 D;故 A 项正确。【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 。9【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
19、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 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 洲。D 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如 2010 年以前与 2010、2018 年)和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提取有效信息为美国投票
20、权基本不变,日本不断减少,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中投票权不断增加,即可知道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例 2】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这是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就己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为此战后美国A. 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B. 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C. 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D.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A【趁热打铁】1945 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 1995 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
21、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10【解析】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 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 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 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 错误。4讲方法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两个“体系”和一种“趋势”:两个“体系”是指世界金融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一种“趋势”是指经济全球化趋势。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整理基本的史实,形成小专题;还要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5.讲易错【题目】 (2017 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 ,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下列机构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错选】A 或者 B【错因】考生对欧洲国家一体化认识不足。【答案】C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盟 【反思】考生复习时要注意欧盟建立的作用,除了加强政治、经济合作,还有助于民族关系的改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