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0 课出师表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1字词积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 疲弊:困苦农田乏。开张圣听:开扩圣明的听闻。恢弘:发扬,扩大;“恢” ,扩大;“弘” ,又作“宏”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 ,引证;“喻” ,比喻;“义” ,便理、适宜的事称义。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迁外迁要协同一致;“为” ,是。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性行淑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猥自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察纳雅言: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希望能用尽我平庸的才能。二、相关背景:1、关
2、于作者: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册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 年) ,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 、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任丞相。建兴元年(223 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常罚严明,推行屯田
3、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第,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234 年) ,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 ,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2敌曹操相比肩。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情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
4、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有其特点。 “表以陈情” (刘勰言语房雕龙章表 ) ,陈述衷情是表文的一大特点。2、相关知识: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 ,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 ,比喻极其糊涂。公元 223 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 227 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
5、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 ,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 ,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表也叫做疏,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 ,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出师表一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
6、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 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 1 段):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3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 2 段):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第三层(第 3-5 段):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
7、,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第一层(第 6 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第二层(7 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层(8 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第四层(9 段):诉依依之离情。三、写作方法1、情真理足,辞婉心切。2、重点突出,逻辑严密。3、议论中兼以叙事和抒情。四、参考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者毫不解怠,忠诚有志的将
8、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4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
9、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
10、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
11、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应当责罚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练习解答】第一题: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若有作奸犯科及
12、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5第二题: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严明和亲贤远佞。反复陈说是“广开言路” 。除了第 1 段分析形势提出“开张圣听”之外,后面分别从宫中府中举出应该“悉以咨之的忠臣良将。在第二部分写自己为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以后,又提到“进尽忠言”是攸之等人的责任。直到第 8 段又强调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作者反复陈说“广开言路, ,是因为这一条是其他两建议的前提。不广开言路,搞个人专断,不可能做到“赏罚严明” ,也不可能做到“亲贤远佞” ;另外,诸葛亮对于懦弱无能的
13、刘禅是十分清楚的,面对这样的君主,只有劝说“广开言路” ,才可能完成先帝的未竟事业。第三题:1这句话表明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的遗训,尽忠蜀汉的感情。既然先帝经常为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用人不当,信任宦官,政治腐败,导致东汉王朝衰败和覆灭感到叹息和遗憾,后主更应牢记这前车之鉴,注意亲贤远佞,这是兴复汉室的关键。突出这一点,表达了诸葛亮尽忠蜀汉的真挚感情。2这句话是对侍中、尚书等臣子坚贞可靠,以死报国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作者希望刘禅亲近贤臣的恳切感情。作者把“亲贤”与“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能亲贤才能纳忠谏,能“亲贤”才能“远佞” ,才能保证正确方略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蜀汉长盛不衰。3这
14、句话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忠贞不二的感情,并展示出愿与刘备患难与共的磊落情怀。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曹刘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但实际上也可视为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全过程的概括,感情极为深沉。4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铭记在心,他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的最好方式。这句话用的是假设口气。即如果伐魏失败,就是辜负了刘备的深恩,就必须治罪。其中包含着一种很深的感恩图报的感情。第四题:略第五题:提示:对诸葛亮尽忠刘备父子,要历史地评价。因为封建社会以刘汉为正统,故一直认为助刘兴汉以报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是忠臣的典型。我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
15、要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 ,应该赋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新内容来加以发扬。【类文品读】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人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 ;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 ;外孙,子女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 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三十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解不( )卿未可言(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主描写人物?运用了什么写法?3、怎样理解“
16、绝妙好辞”的含义?4、文中字谜运用了什么 方法?5、文章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6、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通“否”古代君称臣为卿。 2、对话、对比。 3、既是谜底,是对曹娥的评价,又赞美了杨修的分析解说好,突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一语双关。 4、拆字法“析字”或“离合字” 。 5、说明两人的智力差距和曹操的谦逊。总结全文,运用比喻,别具一格,形象生动。 6、略)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遗:以光先帝遗德(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行:行阵和睦( ) 性行淑均( )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
1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 今义:不宜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古义: 今义: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 今义: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 今义:叹息痛恨于桓、灵 痛恨:古义: 今义:73古代汉语多为一字一词,请你用加变双音词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裨补阙( )漏( )性行( )淑均( )此悉贞( )良( )死节之臣不求闻( )达( )于诸侯4诸葛亮在表文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什么要对后主刘禅叙述自己的身世?6按要求默写课文内容。诸葛亮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的句子是: 。诸葛亮高度表扬郭攸之等人的句
18、子是: 。诸葛亮高度评价将军向宠的句子是: 。诸葛亮以史实作论据,证明亲贤远佞重要性的句子是: 。诸葛亮表现自己出山之前的志向追求的句子是: 。表现诸葛亮在危险之时接受重任的句子是: 。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是: 。文中诸葛亮表现自己的北伐决心的句子是: 。二、同步解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19、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87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B晓: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C节: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D计: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9选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 。 (用原文回答)10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三、美文赏读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0、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之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
21、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911为下列名句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孤不度德量力( )A推测,估计 B丈量,计算 C制度,法度 D度引遂用猖獗( )A使用 B采用 C任用 D因此信义著于四海( )A写作 B显露 C放置 D显著的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没有人赞同他的说法。B谓为信然信然:确实这样。C先主器之器之:器重他(指徐庶) 。D遂用猖獗猖獗:任意横行。1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
22、同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谓为信然然操遂能克绍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义著于四海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隐居时,常以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和燕昭王的名将乐毅自比, “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当时的人对诸葛亮持否定态度,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却把他比作“卧龙” ,足见感情的亲疏造成了对一个人的认识上的差距。10B刘备三顾茅庐,表明他求贤的急切诚恳的心情。刘备初见诸葛亮,首谈大势,次谈抱负,再次问计于诸葛亮,态度诚恳感人。因此诸葛亮
23、才有可能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地说出对策来。C诸葛亮在对策中,首先概述形势,接着评论曹操、孙权,一敌一友,界限分明。然后论及取荆州、益州,为刘备选定立国基地。最后提出取得荆、益后国内施政方计和对外政策,这些后来成为刘备立国治国的纲领。D一个“善”字,表现刘备对诸葛亮对策的赞赏。 “与亮情好日密”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赖。并以关羽、张飞的“不悦”作为反衬,引出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比喻语,突出表现他喜得贤才的满意心情。16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事情,请再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件事。17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评价,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句,请写出一句及作者。参考答案:(
24、1灭亡;通“无” ,没有遗留;给予军队;品行时候;夹杂 2略 3缺点、疏漏品行、平均坚贞、善良闻名、显达 4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因为能不能做到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佞,而亲贤远佞又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5诸葛亮在奏章中自叙身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称颂先帝的恢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自己“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心情;二是为了使后主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以先帝为榜样,争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25、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7B 8答案示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9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0答案要点: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11ADB 12D 13A 14这个人只可以登门去拜访,却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刘将军应该委屈您的车马亲自去拜访他。 15A 16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七纵。 17例: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