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120343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2018-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一、单选题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A铁犁牛耕 B个体经济 C井田制度 D原始农业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男耕女织3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2、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 5 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 10 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 1 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5 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6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 “耕”作为名、字,如:

3、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7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对私自杀牛者,汉代规定“犯禁杀之者诛” ;唐代规定“徒一年、明清规定“徒一百”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A图腾崇拜源远流长 B农业经济地位突出 C宗法社会刑罚严酷 D政府统治逐渐严明8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 2 -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

4、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9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 1 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 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B “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 D清代发明的翻车用于灌溉10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历代都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C因地制宜发展水利 D富国利民的民本思想

5、11 (题文)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B “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C “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D “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12春秋楚国相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达到“灌田万顷”规模;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运河邗沟,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材料体现了A封建政府发挥国家公共职能的作用 B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的需要C有助于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D为地主阶级掌权

6、奠定了物质基础13古代俗语说,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极端贫困 C自给自足 D精耕细作14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15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3 -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

7、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16 (题文)唐初诏令,男 20、女 15 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 15、女 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17公元前 246 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 4 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 6 石 4 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 1 石 5 斗左右。这反映出A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B其他的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D农业发

8、展为秦国统一其定了物质基础18直到 1900 年左右,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 17 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B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C文化专制的残酷性 D闭关锁国的封闭性19 国语晋语说,西周实行“工食于官”的制度。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B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和控制C家庭手工业成为主要形式 D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明清之前,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2

9、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22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 “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 ”而“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 。据此可知当时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B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C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 4 -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

10、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25_产品不进入市场,只提供给皇室及官府使用;_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_产品以市场销售为主要目的。A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26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11、:“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7康乾盛世时,江南苏州等地,雇主经常会宴请雇工,并且还会逐步提高薪金待遇,这一情况反映了A江南苏州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苏州地区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8 “锦上添花” 、 “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B宋代出现

12、缂丝技艺C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9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 ,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5 -30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 。材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单一 B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C城乡一体以

13、农村经济为主导 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31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32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在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3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

14、,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B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C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34元代承先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代代表性的彩瓷是A粉彩瓷 B青瓷 C青花瓷 D白瓷3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武帝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36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该记载反映了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

15、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37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就地取材,产品远销国内外;佛山镇取材于外地,也成为全国铁器生产中心。同样,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的潞安(山西) ,也是取蚕缫丝于千里之外的阆中(四川) 。促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长途贩运的便利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品生产专业化- 6 -38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

16、用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39学者全汉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指出:“1571 年至 1821 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计 4 亿两,其中三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中国” 。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是A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 B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C海禁政策的保护 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0 (2018 年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三考试)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对手工业生产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17、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出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 17、18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 18 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 1787 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

18、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参考答案1D【解析】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社会耕作方式,D 正确;A 是春秋战国以后出现;此时属于集体耕种,B 错误;C 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2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B。ACD 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

19、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3A【解析】【详解】材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选 A;材料也强调因时制宜,所以 B 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突出要尊重自然规律,排除 C;材料无关精耕细作,排除 D。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亩产 5 石稻” “ 亩产高达 10 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 A 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 C 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

20、关系,故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8 -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以牛田反映秦用牛耕田,A 项正确。水通粮只能说明秦用水路运送粮草,实际上陆路运输依然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没有反映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D 项错误。6C【解析】【详解】常以“牛” “耕”作为名、字说明牛及牛耕技术在当时很重要,故 C 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反映农耕经济是否高度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材料没有比较,因此无法

21、得出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故排除 ABD 三项。7B【解析】【详解】我国古代是以农立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用动力当然受到保护。材料对于私自杀牛者的处罚正是突出了农业经济地位,故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图腾崇拜,中国古代民间图腾崇拜是龙,不是牛,故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耕牛保护制度,体现的不是宗法关系,故项错误;政府统治严明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项错误。8C【解析】材料指的是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的衰落是这种状况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错误;礼乐制度的崩溃是制度遭到破坏的表现,出现“礼乐自诸侯出”的局面故 B 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情形,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

22、展,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牛耕的出现,故 C 正确;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不会造成关系的疏远,故 D 错误;故选 C。9D【解析】【详解】- 9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在曹魏时期已经用于灌溉,D 项说法错误,为符合题意选项;结合所学,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说法正确,B 项不符合题意;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说法正确,C 项不符合题意。10C【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尤其对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做出了重要的阐述;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西北农业没有京东发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

23、由于受到了水利的限制,因此着重强调了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利,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历朝对兴修水利的态度,无法推断出历代都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排除 A。材料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水利,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推断出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富国利民的民本思想,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水利,排除 D。11A【解析】试题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成都”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即在此,故选 A。B 出现在北方。CD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不是灌溉工具。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

24、溉工程” 、 “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国家公共职能” ,明显具有片面性;B 项“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 ,不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D 项没有依据。进一步可知,C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灌溉设施13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农民所种所养都是为了自己消费,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女织”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农- 10 -民的贫困,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并没有体现耕作方式,故 D

25、项错误。14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故 A 排除;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 B 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C 错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故 D 错误。15C【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 B 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 C 项正确;前

26、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1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代要求男女婚嫁的目的在于增加户数,通过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增加赋税,所以 A 符合题意。促进男女平等观念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排除 B;根据唐代诏令内容可知不是打压早婚早育,而是鼓励早婚早育,排除 C;唐玄宗时社会问题,所以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 D。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

27、料解读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1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材料对比,郑国渠对秦国粮食增- 11 -收有很大的帮助。联系所学,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程【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28、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18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分析主要原因一般从经济上分析,A 与题意无关;B 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保守性造成中国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和探求新知的动力;CD 不是主要因素。所以应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影响19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工食于官” ,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手工业者和商人从官府领取俸禄,故 B 项正确;A 项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才出现。家庭手工业只是副业,不是主要形式。私营

29、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是明朝后期出现的现象。故排除 ACD 三项。20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中,官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叶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期之后民营手工业逐渐成为主导,故 C 项正确,排除 ABD 三项。21A【解析】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 B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 C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 D 项错误。22C【解析】- 12 -材料比较了单一耕种与家庭纺织业补充家用的信息,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

30、来源,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 A;中国古代农民饱受封建剥削,生活艰难, ,排除 B;鸦片战争起,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D。2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 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 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

31、工业手工业的发展24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管理严格,故 D 正确。材料无关工匠的个人技术,排除 AB;官营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范畴,其产品不是面向市场,排除 C。25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产品不进入市场,只供皇室及官府使用的是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的是家庭手工业,以市场销售为主要目的的是私营手工业,故选 B 项,故排除A、C、D 项。2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

32、的能力。A 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 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 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 13 -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手工业的发展27A【解析】材料中“雇主经常会宴请雇工,并且还会逐步提高薪金待遇”说明江南苏州地区自由劳动力需求旺盛,侧面说明江南苏州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A;材料不能说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自由劳动力存在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33、,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 D。28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素纱襌衣以其高超的纺织技术反映了当时的丝织水平,故 A 项正确; 缂丝技艺在汉魏之间就有了,故 B 项错误;元代的黄道婆改进的是棉纺织技术,故 C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29A【解析】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 A 正确。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 C错误。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故 B 错误。题中仅说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并未说明政府鼓励其发展,与题意不符,故 D

34、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中材料意为,张世安被封为公侯,掌管万户,但他身上穿的衣服,是他夫人纺织的,家中有七百人,都有手艺从事劳作,在家兴办产业,从事纺织,因为贩卖货物,比大将军霍光还要富有。30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手工业。经济结构指经济各部门、各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材料体现了手工业者和农民互相满足的一种现象,包含了两种经济部门,恰恰不是经济结构单一的表现,A 项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有且仅有手工业生产者,而不是综合经营,B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与此无关,C 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

35、之一是它的混合性,混合性的重要体现是乡村手工业与商业和农业难以分割。材料体现了汉代的自给自足经营中家庭手工业与商品交换的不可分割,以及乡村工商业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它们依赖农业的需要生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D 项正确,故选 D。31B- 14 -【解析】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 ,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 B。A 是面向市场,排除;C 应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 属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排除。32C【解析】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答案选 C,

36、排除其他选项。3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的传承相对的封闭,故项正确;中信息没体现;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错误;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官营手工业产品,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北宋官营手工业【名师点睛】官营手工业 1. 产品共皇室贵族使用 2.产品不投放市场 3.由官府控制,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 4.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5.凭借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 产品大多精美 家庭手工业

37、 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 私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4C【解析】【详解】我国古代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C 正确;A 是清代出现,B 出现于东汉时期;白瓷出现于北朝时期,错误。【点睛】古代制瓷业发展时期 成就商周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秦汉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15 -魏晋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35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依据材料“粉彩瓷器烧制技艺”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

38、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不是汉武帝时期;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D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出现不是在乾隆时期。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36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冶铁水力鼓风工具水排。依据材料“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它的作用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力鼓风冶铸工具的出现,不是铁制农具的出现;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力鼓风冶铸工具的出现,不

39、是水利工程的兴修;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力鼓风冶铸工具的出现,不是灌溉工具的改进。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37D【解析】由“潞安(山西) ,也是取蚕缫丝于千里之外的阆中”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A;中国古代交通工具没有质变,排除 B;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C;材料中景德镇、佛山镇和潞安作为专业化的市镇,其原材料不受地域限制,故选 D。38C【解析】- 16 -【详解】商代的青铜器仍是珍贵的器具,以礼器为多,没有用在农业,故项错误;青铜器不是实用工具,是珍贵的器,不可能普遍使用,故项错误;“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特征,故项正确;古代中国的文明是

40、吸收外来文明和本土文明的多元化文明,不是单一文明,故项错误。39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传统手工业品高度发达,在海外受到欢迎,西方大量购买中国手工业品,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A 项正确。18 世纪 60.7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落后于西方,排除 B。 “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该政策会阻碍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流,排除 C。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40C【解析】材料“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反映的是棉纺织业方面的变化

41、,说明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排除 A、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排除 B。41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可以得出观点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 17 -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得出观点二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观点一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观点二可从明清时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产生、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进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