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20436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练习(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1(2018泰州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可能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B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C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D必将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解析:选 D 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就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2下列调査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

2、群密度时被标记灰喜鹊放生后部分死亡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时只在湿润的有落叶地区取样D调査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査对象解析:选 B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个体数( 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灰喜鹊放生后部分死亡,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正常统计时,血细胞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样方法调查蚯蚓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只在分布较密的湿润的

3、有落叶地区取样,这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3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不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C群落中种群的数目多少或种群密度的大小称为群落的丰富度D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解析:选 A 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

4、物种群的集合,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依然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如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2少称为丰富度。经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4.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 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 2 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 3 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

5、选 D 由于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 L1.5,乙的 L 值稍大于1.0,两个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个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第 3 年末乙种群 L1.0,且在接下来的时间内 L 小于 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 3 年末是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这 4 年中,甲种群 L 均为 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5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

6、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选 D 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甲数量减少时,乙数量随之减少的不同步变化,说明二者为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

7、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6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3A保持捕捞强度 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B保持捕捞强度 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 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解析:选 B 保持捕捞强度为 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保持捕捞强度为 45%,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

8、量越来越小,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 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减少;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可选择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7.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选 A 从曲线可看出,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

9、于稳定;基因突变是由个体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没有改变。8.右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草食性鱼在 a 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D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 C 草食性鱼在 a 点时种群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浮游动物在此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

10、4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9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影响丙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 C 造成甲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造成乙、丙区域植被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甲处不同高度山坡上分布有不同群落,并非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10(2018江苏六市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

11、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解析:选 D 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

12、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11(2019 届高三苏北四校联考,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解析:选 BC 在理想条件下,无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光照直接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5由植物决定;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物

13、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研究物种丰富度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12(2017南通二模,多选)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应该( )A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C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D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解析:选 ABD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开始计数;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防止有污物影响加入的培养液的

14、量,从而影响计数结果。二、非选择题13图 1 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并得到如图 2 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 1 中 a 表示_,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填“a” “b”或“c”)。(2)分析图 2,前 4 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填“增大” “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年底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1620 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型曲线增长。(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的个体数。(4)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

15、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填“多”或“少”)解析:(1)图 1 中,a、b、c 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2) 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前4 年,种群的 为 1,则前 4 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第 49 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 10 年时 等于 1,说明第 9 年底或第 10 年初种群密度最低。第 1620年, 不变且大于 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4)用标志重捕法调

16、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初次捕获6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会使重捕个体中所含标记数减少,则调查出的种群个体总数要比实际数多。答案:(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 或 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上 (4)多14(2018南京、盐城一模)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图甲为在注射器中加入 5 mL 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 10 mL 空气后加塞密闭,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乙为号、号试管中均加入 3 mL 蒸馏水和少许 0.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17、简称 BTB),直至溶液呈蓝绿色时为止(当环境偏酸性时,BTB 溶液呈黄色)。图丙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 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与气泡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是_。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_呼吸。(2)图乙中,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绿色变成_,设置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_。(3)若要证明甲、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18、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_,其他条件相同。(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_;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_;计数时,应待酵母菌_再计数。依据图丙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_个mL 1 。解析:(1)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由于注射器内有足够的氧气,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 O2与释放的 CO2的体积相同,因此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是由于有氧呼吸产生了 CO2,产生 CO2的结构是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O 2逐渐被消耗,若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

19、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 CO2,由于酵母菌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能产生 CO2,因此一段时间后号试管中的溶液由蓝绿色逐渐变成黄色。设置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3)若要证明甲、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做同7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依据图丙结果可知,此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是 2516 型,即大方格内分为 25 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 16 小格。原 1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 个小格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倍数10 4,则该 1 mL 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 31043.510 9(个)。答案:(1)线粒体(基质) 无氧 (2)黄色 对照 (3)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 (4)振荡摇匀 加盖玻片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3.510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