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诗歌阅读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9 分)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选 B B 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 ,颈联中的“穷”并不
2、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答: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2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二
3、、(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34 题。(9 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选 D D 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
4、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 ,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 ,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解析:本诗的大意为: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由诗歌的3大意可知,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
5、,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作书后,诗人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三、(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9 分)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
6、愿我身死子还生。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 分)答:4
7、解析: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 ,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 ,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二轮复习定向一、聚焦考情大稳定(1)从材料来源看,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的热点;(2)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3)从考查方式上看,选择题与问答题平分秋色;(4)从设问方式上看,小切入点是命题的趋势;(5)从学科素养上看,主要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小创新(1)题型略有变化:选择题“5 选 2”改为“4 选 1”,分值相应由 5 分调整为 3 分
9、,选择题难度也随之略有降低;(2)与课内结合更为紧密:2018 年全国卷和全国卷在选择题中均与课内篇目结合命题,所“学”与所“考”结合更紧密。二、诊断学情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5第 1 讲 诗歌读懂层面“三管齐下”通诗意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
10、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 “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 “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 ,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
11、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 “连猜加蒙” ,也会迎刃而解的。6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选项 3 对 1 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示例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提示信息 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提示信息 B 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提示信息 C 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提示信息 D 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
13、格及观刈麦 ,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7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
14、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 2018 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 、第四句中的“孤” 、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 ;2018 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 “秉耒欢时务” “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
15、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 “嚼” “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 “还原” ,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
16、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 “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 “陵前惟石马” “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即时巩固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
17、的题目。蓦 山 溪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8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 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 “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提示信息 A 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
18、词意。B “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提示信息 B 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提示信息 C 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 “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 “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提示信息 D 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2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3诗歌正
19、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4找出“情语”易分析(1)一句“萍梗落江湖” ,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20、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准做题目9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 “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 “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 “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解析:选 C 不是“直接” ,而是化用诗词典故。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 分)答:参考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是对意气风发、
21、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 ,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成都大阅 陆 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 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 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 注 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属櫜(g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儒冠多误身” , “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读懂诗歌10
22、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提示信息 A 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 “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提示信息 B 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提示信息 C 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提示信息 D 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3、。2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3诗歌正文准翻译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4找出“情语”易分析尾联抒情。 “属櫜缚裤” ,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 ,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 ,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准做题目3.下列对
24、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 “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解析:选 C C 项, “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 , “倚”意为“随着” , “时”意为“时而,偶尔” , “弄”意为“戏耍” ,从“倚” “时”11“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25、。(6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 “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 ,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参考答案: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
26、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第 2 讲 理解分析层面针对“三点”补短板易 错 易 误 增 分 策 略1.主观臆断,语句理解错误 抓关键词,兼顾诗歌整体意思2.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人、事、景、物、理五个方面,特征、情感两个角度,全面准确把握形象3.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切分层次,多方联系,注意双向”3 策略全面概括情感;“立足整体考虑,打破思维定式,抓住情语情由”3 技巧准判情感易错点(一) 主观臆断,语句理解错误鉴赏古代诗歌,考生容易语句理解错误,具体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句意理解偏差,即12
27、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延伸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体现的情感、使用的手法等理解错误。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 故道风烟在,翁仲 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
28、俗,操守高洁。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经过长期的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两人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B “伏波故道风烟在” ,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 “翁仲遗墟草树平” ,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解题演示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犯不能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错误,特别是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在理解中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误判选项。因此,要正确把握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把握诗句的延伸意。
29、比如 A 项:首联的关键词是“憔悴” ,延伸意是“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 ,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B 项, “伏波故道风烟在”的意思是,行进在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出征的路上,诗人追忆马援将军,瞻望前途,不禁感慨自己飘零于世。选项中的“自勉奋发”错误。C 项, “翁仲遗墟草树平”的意思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庙宇前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遍地。此句描写马援庙前一片荒凉,感慨世道衰微。D 项, “休将文字占时名”的表层意思是,你不应该写 讽13刺的诗作而取得好名声,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深层意思是表达诗人的愤慨。故答案选 B。白话诗歌 经过十年被贬的艰辛生活,诗人面容憔悴地返回长安;谁想到没过多久,又被调到五岭以
30、外的地方。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断壁残垣,荒草遍地。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非难;诗文竟然招致横祸,劝君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取得什么好名声了。今日离别,泪流千行;无须临河取水,眼泪便可以濯缨。增分策略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关键词的意思,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比如例一中的颔联,先要借助注释等把握“伏波” “翁仲”等意思,再明确此联主要写伏波将军马援的卓著功勋和如今庙宇前的荒凉破败,借此感慨世道衰微。2防止延伸意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
31、整体理解把握语句表层意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语句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要注重从诗歌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看到“竹子” “梅花”就想到“气节” “高洁” ,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比如例一中的颈联,表面说诗人因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但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此联主要是诗人的自我解嘲。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过贾谊旧居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 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注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 吊沅
32、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B “长书”之“长” ,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14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D五、六句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解析:选 C C 项,第三、四句说的都是贾谊,意思是贾谊虽然向往屈原的人格,也为振兴
33、汉室写下长书,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切成空,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同情。所以此项说“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解析:咸阳宫殿是秦朝的宫殿,但此处当指代汉朝。咸阳宫殿凄凉是指汉朝的灭亡。第七句劝访客不须频频叹息,第八句解释这样规劝的原因: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室都灭亡了,又何必过于执着于个人命运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吧。参考答案: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2 分)尾联两句的内涵是: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
34、,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4 分)易错点(二)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 “概括不全” ,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 “理解有误” ,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例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5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 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
35、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注 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牧竖:牧童。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东瀛变:指沧海桑田。东瀛,指东海。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
36、诗的积极思想。解题演示 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A 项,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首联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形象,首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边,不直接描写汉寿城的春色,而以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春色,含蓄地表现了汉寿城的荒凉;第二句描写的景物颇多,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汉寿城的荒凉。B 项,对应的是诗歌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 “行人”)、事物(“刍狗” “石麟”)。因为首联描写环境的荒凉,考生很容易忽略此联中写人物的具体行为的真实意图,而误认为出现牧竖和行人,是“增添了景中的生机”
37、。其实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 ,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 “行人看石麟”于“陌上” ,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已,从而更衬托出汉寿城的荒凉。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华表” “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C 项,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前三联描写景物的总体概述, “铺陈汉寿城的景象”符合前三联形象的特征。D 项,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故答案选 B。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
38、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16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答:解题演示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形象:诗题 汉寿城春望 春望人 “牧竖” “行人”等 诗人“白头” “不胜簪”等事 诗人春望 诗人春望景春景 战后“野草”丛生, “荒祠古墓”等春景 战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物 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 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悲鸣等理 “东瀛变” “还成要路津” 国都残破、山河破碎情感 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诗人年老体
39、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 ,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 “物”汉寿城(地方)/国都, “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 “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和“分析不准”等。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参考答案 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
40、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17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白话诗歌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看墓前的石兽。经过雷电轰击,华表残缺,石碑断裂,虽然积满尘土,碑文仍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增分策略1运用 2 步骤、5 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 个方面, “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
41、 “事”指事件, “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 “物”指具体的物件, “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比如例二中汉寿城春望的首联,从景物的角度,要筛选出“野草” “荒祠” “古墓” “荆榛”等,再分析提炼形象特点。2从特征、情感 2 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形象体现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角度。第一,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第二,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比如例二中汉寿城春望的尾联,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朝代的兴废更替
42、的思考,还蕴含着诗人有关兴废相互转化的哲理思考。即时巩固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除夜对酒赠少章 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 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18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 ,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C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43、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解析:选 B B 项, “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2)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答:参考答案: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平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每点 3 分)易错点(三) 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分析片面,其中包括:情感概括缺失,情感理解牵强。例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44、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 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 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19渔家傲寄仲高 陆 游东望山阴 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 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词人的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
45、,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愁,这流露出词人落寞消沉之意。C两首诗歌数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 “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D陆词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题禅院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词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发情感。解题演示 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不能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理解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等。A 项,考查的是诗歌内容,选项解释了岑诗起笔的内容和作用。B 项,考查了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如下:诗歌内容理解正确,而认为这三句流露出词人的“落寞消沉”错误
46、。从字面意思来看,此三句似乎体现的是词人遭遇贬谪、年迈体衰,内心深处充满一种悲凉和消沉之意;但结合全词可以看出,这里更多体现词人“壮志难酬”后的悲凉,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华的愤慨。由此可以看出,把握词人情感要结合词人的处境、社会背景以及诗歌整体表达的情感等。C 项,考查诗歌中数词的作用,分析正确。D 项,考查用典表达的词人情感。陆词使用了“杜诗”的典故。杜牧的诗歌用“鬓丝” “茶烟”主要表现其近似僧徒的清苦生活;陆词使用杜牧的典故,表现词人也有一样的生活状态,分析正确。故答案选 B。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20解析 解答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类的题目,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筛选
47、、概括不全。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意象把握不准造成情感分析错误,二是情感概括不全造成信息遗漏等。要避免这种错误,就要细致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营造的意境等,以此确定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内容 体现的情感 综合分析题目 对朋友入京的惜别之情“一身” 报国的胆魄“从” “向” 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万里” “费马蹄”路途之遥远,行进之艰难,诗人奋进不息“觉天低” 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热情“军中饮” 惜别时的豪情岑诗“醉里题”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万三千里” 离家距离之远“空满纸” “流清泪” 深切的思家之情“书回已是明年事” 自叹徒劳,处境悲凉“寻兄弟” 对堂兄的思念之情陆词“愁无寐
48、” “鬓丝几缕茶烟里”万里漂泊、年华已逝之慨,不甘消沉的激愤拟写答案时,要把握作者两方面的情怀:一是对国家的情怀,二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怀。然后区分出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 相同感情 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不同感情 岑诗:表现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入京的惜别之情。陆词:表现了词人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表现了词人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之情。白话诗歌 岑诗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21寻找黄河的源头;穿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在醉时写下家书,请你为我传递。 陆词 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一封家信的回复,要等到来年。 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乘扁舟去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生白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愤。增分策略1掌握 3 策略防止情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