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1、1940 年 6 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 1941 年 4月 1 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 1.25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A.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B.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C.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D.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2、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 )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
2、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3、1929 年,国民政府进行一系列税则改革。1929 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 4%,1930 年上升到10%;19311932 年为 15%。对此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国共对峙时期抢占资源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沉重打击C.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4、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25、1938 年初,
3、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6、 1934 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 1935 年至 1937 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C.是
4、罗斯福新政的翻版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7、1942 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由此可说明(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8、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
5、出(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3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9、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51934 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家)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1925 年 23 14 33 841934 年 2 10 59 93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A.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10、1940 年夏,后方形成了 8 个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新工业区,包含了汽车修配、化学、冶炼、电力、纺织、机械等行业。“
6、新工业区”出现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是( )A.打击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B.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C.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做物质准备D.调整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11、19381944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 431 件,比此前 24 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 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12、1938 年 6 月 29 日,内迁武汉的工厂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拆迁武汉当地的工厂。据统计,到 1940 年底,内迁的民营厂矿共计 63
7、9 家。材料反映了( )A.西部已经成为经济中心4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本发展C.南京国民政府决心持久抗战D.南京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的管理13、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
8、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
9、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7 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 年 7 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
10、平,从征税与货物价值之间的比率来看,1929 年之前大约为 4%,1930 年上升为 10%,19311932 年为 15%,1933 年为520%,19341937 年则上升为 25%。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 1928 年的 3000 万银元上升到1931 年的 33800 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 3 亿银元左右。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材料二 为服务于政府开支和保护幼稚工业,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高关税,这一政策得到长期推行。1930 年斯穆特一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 55.3%,美国政府收到了 3
11、4 个国家的正式抗议。1932 年罗斯福上台,为自由贸易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 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这就改变了美国关税具有不可谈判性的单边主义特点,促使了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二战结束后,他们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最后促成了 1947 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摘编自孙天竺、崔日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轨迹研究(17761940)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
12、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关税变化与中国关税改革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 年,上海有缫丝厂 102 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 70 家,缫丝设备也从 25 400 架减少到 18000 架。1932 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 46 家,丝车数也减少到 12000 架。随着恐慌在 19331934 年的进一步深
13、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 1933 年末只有10 家,到 1934 年 5 月仅剩不超过 6 家,上海的丝厂以 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摘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衰退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 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 45 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 9212826.56 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 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 5000
14、 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6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汪效驷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答案1.D2.C3.D解析: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纷纷提高关税、高筑贸易壁垒,而此时的国民政府为防止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故 D 项正确;B
15、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A、C 两项与材料中关税提高无关。4.B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材料中日本是在沦陷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不是在国统区.故 A 项错误;“联银泰”“军用票”主要体现了日本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转嫁战争负担.故 B 项正确;材料与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无关,C 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日本对沦陷区主要是进行经济掠夺而非物资管制.排除 D 项。5.A解析: 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
16、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6.B解析:1927 年左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诞生,故 A 项错误;政府及其官员参加活动或掌握领导权,为以公谋私、压榨和排挤民族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良性形成与发展,故 B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通过税收杠杆、金融调整等经7济政策引导、干预资本运营,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员直接参加乃至领导
17、企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的信息,故 D 项错误。7.C解析:材料中报刊直接批判中央政府,不仅仅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报刊对中央政府的批判和蒋介石的态度说明国民党的统治遭到冲击,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故 D 项错误。8.B9.C10.D解析:材料信息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新工业区”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但是从长远看,这些“新工业区”却调整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故 D项正确,B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内迁并没有阻止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故 A 项错误;
18、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在 1937 年,故 C 项错误。11.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与专利注册的关系。从本题的时间可以判断此时我国正处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而此时专利以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不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故 D 项正确。A、B、C 项都是具体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12.C解析:本题考查抗战中的工厂内迁。材料不能表明西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且 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官僚资本“阻碍”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枓,已经从沿海内迁到武汉的工厂,因为日军侵略的深入,被迫再次向更远的西南和西北迁移,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服务于持久抗战的战略需要,
19、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工厂的内迁,没有涉及“加大”“管理”的信息,故 D 项错误。13.1. 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8亿元,使整个国防
20、预算达到 6.34 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2.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
21、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 3 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4.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需要稳定财政;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
22、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不同:中国提高关税;美国降低关税。原因: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美国工业竞争力增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解析:第(1)问第小问结合近代国民政府的财政需要、提升形象需要,以及当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总结分析;第小问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目的和内容说明。第(2)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一“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材料二“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 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 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可以概括。第小问根据材料二“1930 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
23、到 55.3%,美国政府收到了 34 个国家的正式抗议”,可知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9后果致使关国关税政策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二“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可知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也是其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之一;再结合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可知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15.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缫丝厂自身抵抗力弱;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未推行有效的救济措施。2.手段:与中国政府签订销售合约;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影响:对中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市场与世
24、界市场的附庸关系;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对列强和世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解析:1.第 1 问,根据材料“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等信息并结合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来回答。2.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分析。第二小问,从对中国、对西方列强和世界方面说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