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21036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 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 ,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

2、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2小农经济产生(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3)地位:自耕农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3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确立: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

3、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二)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三)商业1商业的产生、发展:商业繁荣,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

4、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孔子与老子孔子 老子主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 ;提倡“为政以德”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之后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注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

5、,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辩自耕农与佃农3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拓“无为而治”思

6、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孟子(1)提出“仁政” 学说(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

7、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提倡“尚力” ;主张“节用” “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庄子提出“齐物” “逍遥”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意义(1)儒家思想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

8、武器。(4)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 (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科技成果: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4)数学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2绘画艺术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文学成就(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 500 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2)楚

9、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离骚 。,联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

10、政治的一个飞跃。辩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5拓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等丰富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精华,结合时代风貌,延续了其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内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发展需求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的基础上,其时代价值必然日益凸显。 拓诗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

11、文化成果,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商周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诗经中有关商周的内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与史的关系,从而公正客观地看待诗经的史料价值。 重难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 文 物 证 史 宗 法 分 封 制 的 瓦 解历史映射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最高礼仪。铜鼎位居礼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 “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 “士三鼎”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礼,公然使用九鼎,表明天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 史 料 探 史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政 治 变 革史料 周平

12、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从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当时的各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私田和隐民,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的官吏“家臣”或“家宰” ,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车队、甲兵和徒兵。这些有势力的私门,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综观战国七雄,哪一国变法主动和彻底、措施得力,哪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就迅速增强,在当时军事兼并战争中就占有主动地位,就能较好地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

13、,战国时6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国” “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知识 新视野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表现。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崛起 各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职官制度从世卿制到官僚制度 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时要注意抓住核心词来归纳,比如中

14、的“实力大大衰落” ,中的“独立王国” ,中的“历史性转变”等等。提示 周王室和诸侯国公室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系统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王权体制面临挑战,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2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3官僚制取代世官制,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三 读 图 明 史 小 农 经 济 的 特 点7解读

15、 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组织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生产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 追 根 溯 源 宗 法 制 与 小 农 经 济中国古代的家族经济,是以同一族属的各个家庭为基础的组合式经济;是将本家族所属成员进行内部分工,使之从事不同的劳动,以取得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及生产资料。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实现整个家族的自给自足。这也是小农经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与独立家庭式的小农经济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有别于构成的方式和生产的规模,且封闭和排外性更为突出。正是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国

16、古代聚族而居的社会格局,出现了以家族及家庭为单位的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进而产生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重难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一 读 图 明 史 孔 子 讲 学 图 解读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 ,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系统认知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 ;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8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 “仁”是思想的

17、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二 史 料 探 史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文 化 转 型史料 到了春秋时期, “礼仪文化渐渐转化,形式化的仪典文明渐渐转变为理性的政治思考和道德思考” ,说明春秋时期理性思潮的泛起,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现象。与此同时,春秋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人本思潮的兴起, “与春秋时代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相

18、比,中国思想文化在春秋时代的特色却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兴起。 ”由于各家各派进行文化重建时的角度、方法和途径都有所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这几乎就是纯粹的政治革新派的主张。诸子其他各家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研究解决问题,为着解决相同的时代课题,却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切入点和学术路径,最终又都落脚于对社会人生的论述上。诸子百家在构筑其思想体系时对于前诸子时代的文化,几乎都采取了“述”与“作”相结合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

19、孟子在稷下学宫,受法家影响。 孟子尽心上说:“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的父亲)杀人” ,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把瞽瞍逮捕起来,舜不能去禁止,因为这是依法办事。仅从这一点看,说明孟子也有法治思想。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特点。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理性思潮的泛起 人本思潮的兴起 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 对社会人生的论述是诸子百家的相同点 诸子百家治学的态度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儒家思想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9(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说明礼乐文化在内容上的转型;说明文化转型模式的多样性;表明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之

20、处,关注的焦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互间的吸纳融合等。提示 从礼乐文化那种伦理宗教性的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文化转型模式的多样性。关注焦点的统一性,对社会人生的论述一致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系统认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原因与特征(1)原因诸子学术兴起和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旧有的文化不再能解决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自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治理社会、国家,如何安顿人生等课题。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

21、和文化危机之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他们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的。(2)特征诸子百家各自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始终面临着一对矛盾,即“述”和“作”的取舍选择。各自的侧重点和取舍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学术特色。儒家注重于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也就具有了保守主义的特色;道家突破传统“截断”文化之流力图使社会和人生摆脱各种束缚,因而具有自由主义的特色;法家提倡政治社会的变革,对现实的关注多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墨家以宗教似的说教完备其理论体系,具有神秘主义的宗教倾向和特色。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不停地剧变之中。因此,文化思想也体现了这一历史的旋律,即“变”与“求变”的思想。道家的辩证

22、法思想基本上都可以当作“变”的哲学来理解。庄子说:“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法家的韩非对于变异的思想则论述的更为透彻,他说:“世异则事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春秋战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的剧变时期,文化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论的抽象,一方面是对社会“变”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包含有人的理性化的思考和理想化的创造。因此,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既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描述,又是他们对于未来社会人生的理想化的构思和设计。总之,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是他们回应那个时代社会转型的丰硕成果,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一场文化转型。 三 归 纳 总 结 诸 子 百 家 中 相 互 对 立 的 观 点(1)在治国上

23、: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10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随堂巩固训练一 、 高 考 题 变 客 观 为 主 观 , 思 维 更 广 更 透1(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

24、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读懂 从历史地图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关中地区、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战国以前,中国经济中心是中原地区,而图中中原地区的铁器分布多于边疆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做对 选 D2(2017全国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11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读懂

25、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道纵横,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图中陶、曹、鲁均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区域位置推动了商贸发展,范蠡、子贡成为巨富。做对 选 A3(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读懂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做对 选 C4(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

26、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读懂 题干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论述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科学体系),这是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贵族阶层的旨趣)。12做对 选 C二 、 模 拟 题 抓 题 眼 抓 关 键 , 解 题 更 快 更 准1有人发现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 “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

27、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 。这反映了秦国( )A.宗 族 势 力 的 弱 小B.庶 民 政 治 的 建 设C.官 僚 体 制 的 探 索D.等 级 秩 序 的 破 除解析:选 C 材料中反映的是秦国在地方实行的县制,不能说明宗族势力弱小,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掌管地方的官吏的出身,因此不能说是庶民政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秦国在地方与其他诸侯国不同, “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 ,体现了由原来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一种探索,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2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 上农

28、任地 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适 时 耕 种 对 农 业 生 产 的 决 定 作 用B.诸 子 百 家 都 强 调 时 间 的 重 要 性C.农 业 科 技 水 平 影 响 农 业 经 营 活 动D.古 代 天 文 历 法 知 识 的 不 断 丰 富解析:选 C A 项表述绝对,适时农耕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故 A 项错误;诸子百家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对农时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 B 项错误;先秦时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注重农时、按时耕种对农业经营非常重要,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知识的不断丰富” ,故 D 项错误。3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

29、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 教 无 类 ”“法 不 阿 贵 ”B.“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C.“民 不 患 寡 而 患 不 均 ”D.“贤 者 在 位 , 能 者 在 职 ”解析:选 B “法不阿贵”属于法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推己及人,处理好己和人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 B 项正确;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不符,故 C 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 D 项错误。4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30、;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点拨:打破“世卿世禄” 。点拨:适宜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点拨:这里的“人格平等”是指尊重他人,主要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13A.打 倒 封 建 阶 级B.加 速 社 会 流 动C.推 动 士 阶 层 兴 起D.保 障 社 会 平 等解析:选 B 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被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 荀子富国篇中提到:“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礼 法 并 用 缓 和 阶 级 矛 盾B.礼 乐 并 用 维 护 儒 家 思 想C.礼 法 并 用 维 护 封 建 等 级D.战 国 时 期 阶 级 矛 盾 尖 锐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可知用礼治理统治阶级,用法统治百姓,区别对待,这样就加强了对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约束统治,也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故 C 项正确。点拨:“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体现了什么?点拨:“节之” “制之”的目的是什么?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