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21110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宣威九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第 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40道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60分)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A.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2.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 “尊祖”与“敬宗” ,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

2、。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3.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 ,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 2 -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

3、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 “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5.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6.国语郑语记载了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

4、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因此,周宣王在全国抓捕“恹弧箕服” ,而有一对连夜逃跑的夫妇在路上捡到的弃婴,正是后来周幽王之妃褒姒。古人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西周的灭亡实属天意 B.西周亡于童谣C.童谣能预言历史发展 D.宗法制遭破坏7.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B.宗法制崩溃C.“仁政”思想消失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8.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书

5、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3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度9.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10.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

6、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11.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A.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B.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C.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D.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1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4 -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协助丞相处

7、理朝政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13.嬴政统一全国后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故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有称谓,号称“皇帝” ,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A.皇权至高无上B.嬴政功绩极大C.嬴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14.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殿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A.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C.促进咸阳经济发展D.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统治15.克罗齐在官僚现象一书中说, “掌权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两套相互冲突的武器:一方面是理性

8、化和制定规则;另一方面是制造例外和无视规则的权力。他最好的策略是找到这两种武器的最佳配合。规则的扩展会限制他的权力,而太多的例外又会削弱他控制别人的权力。 ”下面哪一措施属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的范畴A.汉武帝设置中朝B.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朱元璋废除宰相制D.清军机处的设置16.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 5 -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作者强调的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要性 B.中央集权的必要性C.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D.小农经

9、济的落后性17.“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察举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分封制的建立A.B.C.D.18.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

10、型19.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6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20.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B.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

11、度C.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D.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2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A.参知政事B.御史御史台C.提点邢狱司都察院D.刺史十三州部22.在中国科举史,唐代科举属于初创阶段,制举与常科科目设置尚不稳定。有存汉察举遗风者科目名目众多。在科举考试取士的不断实践过程中,一些科目被淘汰,一些符合用人要求的科目则被保留下来。这说明唐科举制A.是当时唯一

12、的人才选拔制度B.是非常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C.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D.继承了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度23.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这一变化- 7 -A.恢复了唐宋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缓和了民族矛盾D.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24.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 ,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25.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

13、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 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26.“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7.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

14、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8 -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28.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 , “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 ,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 ”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15、.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29.梁启超在论述中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

16、.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31.- 9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 解释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 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D 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A.AB.BC.CD.D32.隋代史官属于皇帝

17、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 ,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3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

18、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10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34.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A.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B.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C.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D.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35.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

19、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洲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36.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 。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 。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37.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 ,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

20、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11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38.“有明一代封建专制已至巅峰,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则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其所创设的以私臣治国的内阁制度 ,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虚君政治的实现。 ”材料意在说明“有明一代”A.内阁与皇帝共同决策,效能低下B.专制皇权强化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权力运作混乱39.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

21、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40.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B.C.D.- 12 -第 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 II卷的

22、文字说明评卷人 得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 2道小题,第 1题 20分,第 2题 20分,共 40分)41.(20 分)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前代国柞(Zh,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唐会要封建杂录上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

23、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4 分)(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8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2 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

24、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 13 -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

25、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 ”的内涵。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6、,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 (8 分)评卷人 得分三、填空题(题型注释)评卷人 得分四、判断题(题型注释)- 14 -试卷答案1.C本题考查周朝初年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见,材料反映了周公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分封制,另一方面平定叛乱、设立政治、礼乐制度,反映了西周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故 C项正确。材料仅突出了周公辅政的作用,且西周并没有建立集权政治,故A、D 错误;B 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从中确定出材料反映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在先秦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2.B【详解】注意题干材料“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

27、”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血缘的疏远,这种维系作用越来越弱,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分封制也无法实行下去,出现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故 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民穷财困、礼崩乐坏,故 AC两项错误。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不利于官僚体制发展,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B。【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3.B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

28、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 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商周时”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 “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 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 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 “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4.C- 15 -试题分析:依

29、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 A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 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 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 D项错误。5.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 “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因此选择 B。AC 是宗法制的特点,D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此类题目

30、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进行解读,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选出正确选项。6.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一对连夜逃跑的夫妇在路上捡到的弃婴”的信息主要是暗指西周的灭亡符合天意,A 正确;童谣是作为比喻之用,不是亡于童谣。B 错误;童谣是历史故事的编纂,C 错误;宗法制材料中没有说明遭到破坏,错误。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西周灭亡7

31、.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代大国小国战国时期战争”可知,周天子无法维持统治,这说明了分封制进一步崩溃。所以答案选 A。此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 B;材料也没有体现“仁政”的思想,排除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秦朝,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A- 16 -试题分析:封建制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另一种是封建社会(秦清) ,很显然题干中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都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封建社会、即秦汉元明清等,故选 A考点:分封制点评:关于分封制,还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

32、及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疆域,扩大了统治基础。9.D【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 “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 D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

33、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 A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 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 C项错误。10.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主要目的的理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为长子,但其母当时身份不是嫡妻,故大臣力争,以保证权力与财产的继承分配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A 项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BD 两项从题干中反映不出来。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归纳: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

34、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男尊女卑” 、 “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 17 -11.A【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具体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根据知识秦统一之后所有的文字是篆书,具体而言是小篆。在战国文字中的篆书有两类,一种是笔画复杂的大篆有着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另一种是笔画相对简单的小篆,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推断秦朝的时候选用的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而统一文字也是加强统一维护中央集

35、权的重要手段,故先秦主要是中央集权管理文书行政用的故选择 A选项;B 选项祭祀用书体笔画复杂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C 选项笔画繁琐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D 选项统一之后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非隶书,故排除.【点睛】本题虽然是一道基于文字演变的题,但是也考查了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为此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题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就是文字演变的大趋势,是由繁到简的演变,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个趋势,本题也就很容易做出来了。12.C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 C正确;材料反映

36、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 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13.A试题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说的是该称号的原因;CD 两项错误,并非效法先王,而是超过先王;实行法治。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

37、14.D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秦朝统治,故 D正确。材料无法- 18 -体现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故 A排除。秦朝目的也不是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故B排除。促进咸阳经济发展,也不符合秦朝历史背景,故 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15.B【详解】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了君王与臣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适应了当时国家一统的形势并且为历代所沿用。体现了“理性化和制定规则” 。故 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中朝明显是制造例外、无视规则的表现,排除 A项;朱元璋废除

38、宰相制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之后由于公务繁忙,设置内阁大学士辅助自己,显然也不能算理性化的决策,排除 C项;清军机处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机构,是皇帝集权的工具,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不符合,排除 D项。16.A【详解】 “重要中心的组织网,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是想把权力高度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专制主义的背景和原因,故 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必要性,中央集权从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材料论述是政权建设必要性,故 D项错误。【点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

39、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7.A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的贵族政治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促进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的建立是西周时期,且体现的是贵族政治。故排除,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18.C由材料“西汉以前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 19 -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 ”说

40、明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来,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选 B;材料表明宗法族群观念的淡化,排除 A;材料与疆域无关,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皇宫朝向得以固定,无关宫殿模式,排除 D。19.C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 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 B;D 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内外朝制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

41、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制度。内朝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材料所述排斥丞相的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20.A【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专注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基本模式,故 A项正确。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朝是推广,故 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出现,故 C项错误。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故 D项错误。21.A参知政事属于副宰相,用来分割宰相的新政权,故选 A;BCD 都是监察机构或官

42、职,排除。22.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度初创时期科目不稳定到后来淘汰不符合用人要求的科目,体现了科举制度为适应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故 C项符合题意。A 项,根据题干信息“存汉察举遗风”可知当时并非科举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排除。B 项,由题干可知当时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D 项,科举制度将用人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察举制自地方向中央的推举形式,故排除。23.B- 20 -【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 A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 C、D 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

43、,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B。【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24.A【详解】根据“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 ,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过度集中军权,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故 A正确;北宋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并非文职官员具有军事理论水平,所以未必能提高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军事将领权力、集中兵权的措施,并非是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排除 C;北宋为了分割相权,设立

44、枢密使,故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表述错误,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 ,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 ,联系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分析解答。25.A试题分析: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加强对边地的经济开发,故 A项正确;B 项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开发作用,故 B项错误;卫所屯田只是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故 C项错误;D 项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军事单位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 D项错误。26.D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

45、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D 正确。A 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 B。九品- 21 -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27.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 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 B项错误;C 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C项错误;材料认

46、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故 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28.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唐律疏议斗讼 “反坐” 、 “挟私弹事不实者” 、 “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 、清代互监法“论劾” 、 “诸御史”可知,唐、清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A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 A。29.C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

47、,故 C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 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30.B试题解析:唐朝沿袭隋朝的三省制度。唐中宗不敢通过中书省发下任命官吏的诏书,而改用它法,正是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制度都有两面性,三省六部制度可以弱化相权而加强皇权,但是也同样可以制约皇权,实际上封建社会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因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质则是对皇权的一定程度的制约。故答案选择 B项。- 22 -31.D【详解】

48、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 ,A 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 错误;行省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 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 正确。32.A【详解】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 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 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

49、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故 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 D项错误。【点睛】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33.A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 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 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 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34.A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且一人纵有知识,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NEN 6414-1988 Water and sludge - Determination of temperature《水和淤泥 温度的测定》.pdf NEN 6414-1988 Water and sludge - Determination of temperature《水和淤泥 温度的测定》.pdf
  • NEN 6415-1982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the evaporation residue《水和淤泥 蒸发残留物的测定》.pdf NEN 6415-1982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the evaporation residue《水和淤泥 蒸发残留物的测定》.pdf
  • NEN 6420-1986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tritiated water content by liquid scintillationcounting《水 液体闪烁计数法氚化水含量的测定》.pdf NEN 6420-1986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tritiated water content by liquid scintillationcounting《水 液体闪烁计数法氚化水含量的测定》.pdf
  • NEN 6421-1987 Water- Determination of the gross-bèta-activity concentration and rest-bèta-activity concentration of non-volatile compounds《水 不挥发性化合物的总β放射性和残余β放射性浓度的测定》.pdf NEN 6421-1987 Water- Determination of the gross-bèta-activity concentration and rest-bèta-activity concentration of non-volatile compounds《水 不挥发性化合物的总β放射性和残余β放射性浓度的测定》.pdf
  • NEN 6423-1988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sodium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lam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钠含量的测定》.pdf NEN 6423-1988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sodium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lam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钠含量的测定》.pdf
  • NEN 6424-1988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potassium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lam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钾含量的测定》.pdf NEN 6424-1988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potassium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lam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钾含量的测定》.pdf
  • NEN 6429-1983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lead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raphite furnac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法)铅含量的测定》.pdf NEN 6429-1983 Water - Determination of lead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raphite furnac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法)铅含量的测定》.pdf
  • NEN 6430-1982 Waler - Determination of nickel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raphite furnac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法)镍含量的测定》.pdf NEN 6430-1982 Waler - Determination of nickel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raphite furnace technique)《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法)镍含量的测定》.pdf
  • NEN 6432-1993 Water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hydride generation technique) Destruction with nitric acid and hydrochloric acid《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氢.pdf NEN 6432-1993 Water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content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hydride generation technique) Destruction with nitric acid and hydrochloric acid《水 原子吸收光谱法(氢.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