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121126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热点专题06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06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探索热点周年热点:1918 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58 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1978 年,改革开放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涉及知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4、评价: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

2、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6、 “新”的含义

3、: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7、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 、 “斯大林模式”A、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B、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C、作用: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

4、极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D、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E 、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

5、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经验与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2、措施: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

6、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3、评价: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2、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7、“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1、时间:1949 年 1952 年。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二)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 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8、主义工商业。5、方法: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6、结果: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提出: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

9、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 年1957 年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四、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 1966)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内容: 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曲折的道路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10、。 表现:大跃进:1958 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1958 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1959 1961)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3、调整中前进: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国民经济

11、开始好转。5五、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年“文革”时期,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 失惨重,导致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 亿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现出严重的混乱,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者开始持续发展,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这次极为宝贵的机会均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背景:粉碎“四人帮” , “文革”结束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

12、”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 仍然坚持“两个凡是” ,引起全国不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 年 12 月。3、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

13、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内容:概念:指在土地公有 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作用: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62、其他改革措施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

14、有制的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二、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

15、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84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0 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

16、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二、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三、融入世界: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一、过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 2000 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 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二

17、、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常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宠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

18、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高考演练:1.(2018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 )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B【解析】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导致农民的不满,出现了“经

19、济发展停滞、生产萎缩”等一些现象,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苏联卫国战争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即 1941 年到 1945 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相符,故 C 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粮食的产量是增加的,故 D 项错误。2.(2018 吉林百校联盟考)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 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泼的气象。 ”这说明当时苏俄( )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 B.农民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8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 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苏俄国内战争在 1920 年已经结束,成功反击外国干涉与材料时间不符

20、,故 A 项错误;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农民已经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故 B 项错误;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 年 3 月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 C 项正确;俄国工业化是 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3.(2018 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苏联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 20 世纪 30 年代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1931 年 10 月建成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表明( )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

21、经济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C.西方已放弃了对苏联敌视的政策D.一系列成就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和设备等有利条件,不能说明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故 A 项错误;经济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西方并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敌视政策,故 C 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 19211928年,此时苏联实施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D 项错误。4.(2018 重庆调研卷)下面是一组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苏联漫画作品,图 1 为“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

22、” ,图 2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 。该漫画作品( )A.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B.完全不能反映历史事实C.揭示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 D.夸大了苏美两国政治的对立【答案】A【解析】图 1“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 ,图 2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 ,图中提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见其目的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故 A 项正确;图 1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故 B 项错误;题干文字和图片并没有揭示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具体差异,故 C 项错误;漫画反映了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区别,没有涉及两国政治对立,故 D 项错误。95.(2018

23、四川成都摸底)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产量提高,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只有 11%的钢锭铸造采用这种新技术。这类在苏联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出苏联( )A.基础研究成果偏少 B.缺乏专利保护意识C.体制制约科技推广 D.科技创新缺乏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 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产量提高,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得出苏联的基础研究成果并不少,故 A 项错误;题意强调的是苏联内部不能推广的原因,专利保护意识并非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

24、中的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 “1980年”可知,此时处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并未触动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科技推广的重要原因,故 C 项正确;D 项表述不能解释苏联的普遍现象,故错误。6.(2018 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 “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答案】D【解析】材料只涉及农村,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则还涉及城市,显然与题干

25、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属于计划经济的后果,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 C 项错误;“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说明旧的、专制的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被打破,故D 项正确。7.(2018 河北邢台质检)1961 年 2 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 ”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C.经济

26、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答案】A【解析】从材料“1961 年 2 月” “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可以看出,20 世纪 60 年代初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10国内经济的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封锁,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而没能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还没有实 现工业化,故 D 项错误。8. (2018 年海南卷)20 世纪 5090

27、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 ,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 ,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B 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 项正确;取

28、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 品商品化无关,D 项错误。9 (2018 年全国 II 卷图为 1956 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 (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 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

29、用途的“尺” ,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 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 A 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1958 年,与题干中的“1956 年”不符,故排除 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10. (2018 四川绵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出现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集资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19 世纪 70 年代,受西方有价证券及其交易1

30、1的影响,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其发行的股票成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1882 年,上海平淮股票公司成立,开了中国有组织的华商证券市场的先河。1895 年以后,随着一大批近代企业和银行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缺乏相应的规范交易规则,成交的价格往往视外商证券行情而定,投机现象明显。据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等材料二 从 1984 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 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

31、立。1998 年 4 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1999 年 7 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2005 年 10 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 ,进一步理顺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关系,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简要评价其作用。 (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目的,说明与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相比,新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哪些发展。 (10 分)【答案】 (1)背景:

32、明清时期证券市场萌芽;西方证券交易机制传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清政府政策调整。评价: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借鉴西方经济运行机制,为后来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基础;证券市场体制不健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2)目的: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改变资本市场半殖民地地位; 建立统一监管体制;完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形成规范化资本市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出现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集资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33、“19 世纪 70 年代,受西方有价证券及其交易的影响,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 制企业,其发行的股票成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1895 年以后,随着一大批近代企业和银行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可知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明清时期证券市场萌芽,西方证券交易机制传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结合晚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可知近代中国证12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清政府政策调整;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一和近代证券市场建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可知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借鉴西

34、方经济运行机制,为后来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基础,证券市场体制不健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第(2)问,第一小问目的,从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时间,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状况,可知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目的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二小问发展,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从资本市场的性质、管理体制、法律保障和规范程度等方面总结新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11、 (2016 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糟得很” ,明明是

35、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

36、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1951 年 12月)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13(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

37、本方针?(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答案】 (1)文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解析】 (1)本题考查毛泽东的革命思想。第一、三小问, “农民” “长沙”等词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毛泽东在 1927 年发表湖南农民运

38、动考察报告 ,其中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指出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必要性等。这些内容与题干中“农民在乡里造反”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的叙述相符,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农民在乡里造反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的很糟的很 ,明明是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可以看出毛泽东批判认为农民“糟得很”的错误态度。(2)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关系。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来代表农民利益。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可以看出,农民对军事斗争的支援。(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经济。依据材料中“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出农民的积极性所在;另外考生还可以依据党的基本方针,从中概括出农民的积极性所在。依据材料中“党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党中央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 极性”可以看出党中央的基本方针。(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农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考生以此为核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8593-8-2003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oining - Part 8 Joining by means of adhesives Classification subdivision terms and definitions《连接加工工艺 第8部分 粘接 分类、细分类、术语和定义》.pdf DIN 8593-8-2003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oining - Part 8 Joining by means of adhesives Classification subdivision terms and definitions《连接加工工艺 第8部分 粘接 分类、细分类、术语和定义》.pdf
  • DIN 8605-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High Accuracy Swing up to 500 mm Turning Length up to 15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高精度车床 旋转直径至500mm 车床中心距至1500mm 验收条件》.pdf DIN 8605-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High Accuracy Swing up to 500 mm Turning Length up to 15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高精度车床 旋转直径至500mm 车床中心距至1500mm 验收条件》.pdf
  • DIN 8606-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Normal Accuracy Swing up to 8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标准精度车床 旋转直径至800mm 验收条件》.pdf DIN 8606-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Normal Accuracy Swing up to 8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标准精度车床 旋转直径至800mm 验收条件》.pdf
  • DIN 8607-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Normal Accuracy Swing above 800 up to 16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旋转直径800 至1600mm标准精度车床 验收条件》.pdf DIN 8607-1976 Machine Tools Lathes of Normal Accuracy Swing above 800 up to 1600 mm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旋转直径800 至1600mm标准精度车床 验收条件》.pdf
  • DIN 8609-1-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acceptance conditions general introduction《机床 立式车床镗床 验收条件 一般介绍》.pdf DIN 8609-1-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acceptance conditions general introduction《机床 立式车床镗床 验收条件 一般介绍》.pdf
  • DIN 8609-2-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with one column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单柱立式车镗床 验收条件》.pdf DIN 8609-2-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with one column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单柱立式车镗床 验收条件》.pdf
  • DIN 8609-3-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with two columns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第3部分 立式车床和双柱式车床 验收条件》.pdf DIN 8609-3-1979 Machine tools vertical turning and boring lathes with two columns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第3部分 立式车床和双柱式车床 验收条件》.pdf
  • DIN 8611-1-1976 Machine Tools Horizontal Single-spindle Automatic Lathes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卧式单轴自动车床 验收条件》.pdf DIN 8611-1-1976 Machine Tools Horizontal Single-spindle Automatic Lathes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卧式单轴自动车床 验收条件》.pdf
  • DIN 8611-2-1976 Machine Tools Horizontal Automatic Lathes Front-loaded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正面装载的卧式自动车床 验收条件》.pdf DIN 8611-2-1976 Machine Tools Horizontal Automatic Lathes Front-loaded Acceptance Conditions《机床 正面装载的卧式自动车床 验收条件》.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