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21142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合肥一六八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 “送春牛图”及“舞春牛” “唱春牛” “跳春牛” “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2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

2、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3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 ;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4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 2 -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3、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5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的改进 B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6北宋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

4、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8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3 -A农业税相对稳定 B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C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 D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9在周礼一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 。这说明了当时( )A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B人们已普遍穿棉质衣服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D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0郑板桥(16931765 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

5、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 “大幅6 两,中幅 4 两,小幅 2 两,条幅对联 1 两,扇子斗方 5 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11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 “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 “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1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

6、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这种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B “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 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4 -13据统计,14931600 年,世界的银产量是 23000 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 17000 吨。而从 1550 年到 1645 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 14000 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 10 倍。材料说明(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14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

7、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 “义” “德” “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 B C D15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16美洲白银生产在 16 世纪约为 17000 吨,到 17 世纪约为 42000 吨,其中有 31000 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 40

8、%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1718 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设立,但是,19 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政策变化 B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C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D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181617 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 256%,工资上涨了 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9、原因是( )A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拓展世界市场C工业革命 D奴隶贸易19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 1913 年为 100%)据此推断( ) - 5 -1870 年 1890 年 1910 年 1913 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 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 、 “大清帝国的衰落”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

10、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2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 1870年至 1913 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 2 倍多。这主要说明( )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C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221882 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1895 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达到 25000 人,19061907 年则达到 107000 人。下列最能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加了就业机会

11、 B电力工业是德国的新兴产业C德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D德国电力工业居世界第一位23以 1851 年到 1911 年,中国民间或官方参加了大大小小 80 余个国际博览会,并于 1910年举办了略带国际性质的南洋劝业会,成功吸引了全国 22 个行省和 14 个国家及地区参展,展会特设专门展陈外国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商品的参考馆。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全力追赶西方 B主动融入世界 C重视兴办实业 D维护国家权益24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2、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6 -2519051908 年间,中国共设厂 220 家,全部资本达 7319 万余元,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九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实业发展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26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18301833 年 1868 年 19 世纪 70 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 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 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

13、主义世界市场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27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 F 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官僚资本的压榨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A B C D28下表是 19 世纪中期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 植茶面积(万亩)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年 521 2605 200 605 1861 年 625 35 2025 110 1871 年 819 405 2025 207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

14、高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C中国茶叶外销增长迅速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项目 1912 年 1936 年 - 7 -进口比例 547% 3% 轻工业产品 出口比例 109% 2% 进口比例 7% 47% 重工业产品 出口比例 36% 69% 上表是 1912 年和 1936 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D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30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 ,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 ,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

15、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 “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第卷 非选择题(40分)二、本卷共2大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材料二 (嘉定县南翔镇) “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 ,但自明至清, “多徽商侨寓,

16、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藉,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 8 -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10 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

17、“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分析中国古代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 (10 分)32(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19) 材料二 1948 年,通货膨胀严重,上海市长排队抢兑黄金1948 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10分) (2)19451949 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

18、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10 分)- 9 - 10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B D A B C C B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D A B A B C C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C B C B A C B B B1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

19、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经济。牛在中国的象征以及形成的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反映在农耕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文化习俗,故选 B 项;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只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是农耕文明中的农业生产形式,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无关,排除 D 项。2 【答案】B 【解析】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题干的图示是耧车,是播种工具,兼有破土和播种双重功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 C 项错误;雇佣关系盛行是在

20、宋代,且题干无法反映,故 D 项错误。3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 B 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故 C 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春秋时期才兴起,且 D 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 D 项错误。4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古代小农辛苦耕作,受到水旱灾害以及暴政的影响,收获甚微,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农辛苦劳作但受到自然灾害和暴政的影响,故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

21、特征,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贫困,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古代中国农具的材质从石骨木到铁以及耕作工具更适合精耕细作,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具的更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 B 项正确,- 11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农具演变体现出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材料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6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并结合宋代的土地政策,故 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国家与富室的关系,不是民族矛盾,故 B 项错误;三冗两积问题突出是由于北宋

22、的过度分权所致,故 C 项错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是由于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故 D 项错误。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受到重视,说明家庭手工业收益比农业高,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A 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了政府的政策,排除C 项;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指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 D 项。8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代中期的税收总额在不断增加,农业税增长速度缓慢,工商业杂税的增加

23、迅速,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工商业杂税增长幅度较大,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出社会对纺织业的重视而非纺织技术发展程度,故 A 项错误;明朝人们开始普遍穿棉质衣服,故 B 项错误;重视纺织业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当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 D 项错误。10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郑板桥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而且他对画的价格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

24、妙反映了绘画的商业化趋势,画家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 B 项;郑板桥的个人行为代表不了封建文人的思想意识,排除 A 项;绘画的商业化趋势反映不了科举制的没落,排除 C项;绘画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不了清代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 D 项。1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由北宋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到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反映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是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故选 C 项;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市的变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A 项;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 B 项;市的变迁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且中国古代历代都实行重农

25、抑商政策,排除 D 项。12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大量流通和金融业的出- 12 -现都说明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 A 项;“工商食官”被打破指的是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的状态被打破,材料无法反映,排除 B 项;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和金融业的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排 C 项;材料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说明不了诸侯争霸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D 项。13 【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非外来货币干扰资本市场,如银行、证券等,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占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

26、于出超地位,故 B 项正确;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 1840 年以后,故 C 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飞涨,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14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提及宋朝商品贸易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故错误;“仁”等字号源自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故正确;悬挂牌额说明商人重视商业信誉宣传,故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措施,故错误;选择 D 项符合题意。15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商大贾,抑制中小商贩,这有利于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在社会

27、经济方面的影响,与专制统治无关,排除 B 项;材料表明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未呈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 C 项;材料仅表明政府重视农业,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D项。16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的现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 B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C 项错误;此时欧洲处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欧洲加大对亚洲的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 D 项错误。17 【答案】A 18 【答案】B 【解析】英国已成为“

28、日不落帝国”是在 18 世纪中期,故 A 项错误;英国等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大肆殖民扩张,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引起价格革命物价飞涨,故 B 项正确;工业革命在英国在 18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故 C 项错误;奴隶贸易是B 项中的一种方式而已,故 D 项错误。19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表格时间为 18701913 年,大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美德三国的工业上升情况,美国和德国上升较快,特别是美国而英国- 13 -则相对较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美国,所以可以推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故选 C 项;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反映不了城市化的

29、完成,排除 A 项;英国的工业生产只是相对美德上升较慢,但仍在增长,所以不能说英国发展呈现衰退,排除 B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体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性增强,三国工业生产上升体现不了,排除 D 项。20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只是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较为片面,故 A 项错误;B 项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面,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火车发明是其表现,大清帝国代表农业文明敌不过工业文明,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并觉醒,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便利了交通,故 C 项正确;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

30、面,故 D 项错误。21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交通领域的革新,故 B 项错误;世界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在极大增长得益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整体,故 D 项错误。22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电力工人数量的增加,不能体现出其他行业的就业状况,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电力工业逐年增加,电力工业是德国的新兴产业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德国电力工人的数量增加,体现出德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故 C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德国电力工人的数量

31、,不能体现德国电力工业居世界第一位,故 D 项错误。23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851 年到 1911 年,中国民间或官方参加了 80 余个国际博览会,又在 1910 年举办了略带国际性质的南洋劝业会,特设专门展陈外国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商品的参考馆,反映了中国在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故选 B 项;注重交流并不能体现中国在全力追赶西方,且与 18511911 的史实不符,排除 A 项;重视实业是在 1895 年甲午战后,时间上与“1851 年到 1911 年”不符,排除 C 项;主动参与国家交流并非遭受外国侵略,故与维护国家权益无关,排除 D项。24 【答案

32、】C 【解析】根据所学,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对华输入商品之所以始终未出现大规模的上涨,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力的抵制作用,故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仅有五个,故 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 南京条约中的条款得到了全部真正的落实,故 C- 14 -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由于英国殖民者的鸦片走私和巨额的战争赔偿,更加剧了中国民众的贫困,导致中国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5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在 1898 年结束,故 A 项错误;题干提及厂矿、资本猛增,与清末新政中的奖励实业相关,故 B

33、 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 C 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26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丝茶大幅出口,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种植区扩大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未比较丝茶与国际市场的对比,且应该是依附地位,故 C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自然经济的解体范围,故 D 项错误。27 【答案】C 【解析】F 段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萧条,源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打压和国民政府不当的经济举措,故正确;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是在 1946年之后,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28 【答案】B 【解析】根

34、据材料得出 19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茶叶种植的总体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内销产量总体稳定,外销量大幅增长,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量茶叶外销,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故 B 项错误;中国茶叶外销增长迅速,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打破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场地,表格中中国茶叶外销在鸦片战争后增长迅速,中国与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联系就日益紧密,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9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材料反映了 19121

35、936 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1936 年轻工业进口比例下降而出口比例上升,重工业的进口比例和出口比例都有所上升,进口比例上升较快,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选 B 项;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说法错误,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 项;轻重工业进出口的比例变化反映不了中外贸易的顺差或逆差,排除 C 项;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 D 项。30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一战期间政府提出发展商业的主张,而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故 A 项错误;一战的开展给民族资本主义予以有利时机,民国政府提出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36、B 项正确;一战期间中国为民国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提及政府发展糖类等行业的发展措施,但未提及其发展状况,故 D 项错误。- 15 -31 【答案】 (1)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 ;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6 分)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4 分)(2)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 (4 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6 分)32 【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快)(2 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的影响。(8 分) (2)

37、境地:处于困境(2 分)。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必须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来组织答案)(8 分)【解析】(1)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并结合所学,得出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快)。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社会、思想、外因方面来思考,从而得出政治: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社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外因:一战的影响。 (2)第一小问境地,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处于困境。第二小

38、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政策、外因方面来思考,从而得出政治: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外因: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利于美国经济侵略;政策: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经济: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16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B D A B C C B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D A B A B C C题目 21 22

39、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C B C B A C B B B1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经济。牛在中国的象征以及形成的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反映在农耕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文化习俗,故选 B 项;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只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是农耕文明中的农业生产形式,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无关,排除 D 项。2 【答案】B 【解析】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题干的图

40、示是耧车,是播种工具,兼有破土和播种双重功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 C 项错误;雇佣关系盛行是在宋代,且题干无法反映,故 D 项错误。3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 B 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故 C 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春秋时期才兴起,且 D 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 D 项错误。4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古代小农辛苦耕作,受到水旱灾害以及暴政的影响,收获甚微,故 A 项正确

41、,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农辛苦劳作但受到自然灾害和暴政的影响,故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征,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贫困,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古代中国农具的材质从石骨木到铁以及耕作工具更适合精耕细作,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具的更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 B 项正确,- 17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农具演变体现出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材料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6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富室连我阡

42、陌,为国守财尔”并结合宋代的土地政策,故 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国家与富室的关系,不是民族矛盾,故 B 项错误;三冗两积问题突出是由于北宋的过度分权所致,故 C 项错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是由于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故 D 项错误。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受到重视,说明家庭手工业收益比农业高,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A 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了政府的政策,排除C 项;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指雇佣关系的产生,

43、材料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 D 项。8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代中期的税收总额在不断增加,农业税增长速度缓慢,工商业杂税的增加迅速,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工商业杂税增长幅度较大,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出社会对纺织业的重视而非纺织技术发展程度,故 A 项错误;明朝人们开始普遍穿棉质衣服,故 B 项错误;重视纺织业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当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 D 项错误。10 【答案】B

4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郑板桥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而且他对画的价格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反映了绘画的商业化趋势,画家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 B 项;郑板桥的个人行为代表不了封建文人的思想意识,排除 A 项;绘画的商业化趋势反映不了科举制的没落,排除 C项;绘画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不了清代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 D 项。1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由北宋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到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反映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是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故选 C 项;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市的变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A 项

45、;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 B 项;市的变迁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且中国古代历代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项。12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大量流通和金融业的出- 18 -现都说明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 A 项;“工商食官”被打破指的是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的状态被打破,材料无法反映,排除 B 项;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和金融业的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排 C 项;材料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说明不了诸侯争霸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D 项。13 【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非外来货币干扰资本市场

46、,如银行、证券等,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占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 B 项正确;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 1840 年以后,故 C 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飞涨,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14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提及宋朝商品贸易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故错误;“仁”等字号源自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故正确;悬挂牌额说明商人重视商业信誉宣传,故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措施,故错误;选择 D 项符合题意。15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

47、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商大贾,抑制中小商贩,这有利于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与专制统治无关,排除 B 项;材料表明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未呈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 C 项;材料仅表明政府重视农业,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D项。16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的现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 B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C 项错误;此时欧洲处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欧洲加大对亚洲的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 D 项错误。17 【答案】A 18 【答案】B 【解析】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