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1213186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核心突破四 概括内容,赏析艺术仔细比对,关注赏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答题步骤对文言文内容与表达艺术的理解与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在浙江高考试题中是在一道题里呈现的,涵盖了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考点。甚至包含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

2、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

3、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

4、所可感,则往往衋然 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 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 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有删改)注 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衋(

5、x)然:伤心痛苦的样子。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魁闳:高大,俊伟。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

6、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答案 A解析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扬欧公便水到渠成。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

7、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扬了自己的先祖。答案 C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 “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误。参考译文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

8、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

9、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4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任用人才一样

10、,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

11、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舛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

12、,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1认识题型特点(1)概括内容与赏析艺术并重。(2)题干均为“负选”型(从四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4)选项涉及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对文本的艺术赏析。前者的内容比例大。(5)设误点极细小。多设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很少放在艺术赏析上;即便放在艺术赏析上,很少放在艺术特点、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2掌握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整

13、体速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等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5事情,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2)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杂记类文章,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所议之事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事件等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意义。(3)分析景物和情感。如果是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4)分析观点和论据。如果是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

14、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第三步,仔细

15、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内容和赏析艺术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二、针对“概括”与“赏析”部分,分别突破(一)用“比对法”识破内容概括部分的设误陷阱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

16、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资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荐焞(指传主尹焞)自代。上指奏牍曰:“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 ”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选项:朱震曾经推举尹焞代理资善堂的职务,可不久后,尹焞就又一次称病告假,于是就一并被免去了礼部侍郎兼侍讲的官职。答:_6答案 “除”是授予官职,而不是被免去官职。(2)原文: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指文中人物李肃之)在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

17、之尝勤于是邦也。(曾巩瀛洲兴造记)选项: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扬李肃之的大功,作者的父兄正好在李肃之的幕府参与军政事务,于是听从父兄的嘱咐写下了这篇文章。答:_答案 对“从父兄”理解有误, “父兄”是偏义复词, “从父兄”即“从兄” ,指堂兄。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

18、慧,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选项: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 ,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答:_答案 不是皇帝督建的,无中生有。(2)原文: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 ,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 ”选项: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 ,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答:_答案 “奖赏”于文无据,原文“独称述曾”只是说吕道惠对范述曾有所称赞,并无奖赏之意。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

19、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称代词及省略句的主语是否标错。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越翌日,余(指袁枚)入县署游观。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7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袁枚重到沐阳图记)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2018 年江苏卷第 7 题 C 项)答:_答案 “多数事已忘记了”的是袁枚,而非两

20、个同事。(2)原文:(守安庆府桐城击退金人后),(叶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选项:桐城之战后,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答:_答案 叶秀发上书朝廷是为李诚之伸冤,而不是为自己。4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间颠倒、地点错误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为顺序的叙写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主要是任职地点)的词语,识破命题者在时间、地点上的设误点。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

21、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杨万里李台州传)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2016 年天津卷第 12 题 B 项)答:_答案 时间错误。 “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时间错,应是在李台州去世后,杨万里才听到他的至孝

22、事迹。(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 ”选项:李若谷不畏权贵。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并说是替他的父兄教训他。答:_答案 “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错,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5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不当8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 “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

23、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原文:李愬谋袭蔡州。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选项:本文描写历史人物客观、真实。李愬选择在大雪之夜攻打蔡州,军队夜行,人马冻死很多,可见李愬有点贪功冒进;而且将士们都畏惧他,可见他对待部卒不够宽厚。答:_答案 雪夜袭蔡州是为了出奇制胜,将士们都畏惧他,是因为他军纪严明。(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读书,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

24、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 ”伯凝殆即其后身矣。(张岱琅嬛文集)选项: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储备的药材也很多。答:_答案 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并非是因为家庭熏陶,也非他家储备的药材很多,在医术上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个人努力所至,家中的药材也都是伯凝后来自己置备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另外,要特别关注选项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浙江卷对此的考查,不单单是考平时的积累,更在于结合语

25、境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因此选项中若涉及此内容,需要调动平时的积累,联系语境,才能准确判定。(二)“赏析”部分要关注五个方面浙江卷“赏析”选项涉及的角度很广,有选材组材方面的,有艺术手法尤其是写人手法方面的,更有语言、结构方面的。具体说来,要关注“赏析”内容的以下五个方面:1写作对象、重点及其写作角度。这是“赏析”首先要清楚的:该文或该段的写作对象是谁,写作重点是什么。如 2013 年浙江卷第 18 题 A 项就是“赏析”的这一点。还有,对写作对象、重点的叙写,要关注其正面与反面、直接与间接、明确与含蓄等常见切入角度。2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尤其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浙江卷“赏析”的重点。阅读感悟

26、时尤其要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词句来把握。3写作手法。重点是写人手法。这也是浙江卷“赏析”的重点之一。如对比手法,曾多次“涉及” 。阅读感悟时主要看其对手法的判断是否正确。4写作效果。这一点是与写作手法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感悟时也要看选项对手9法的表达效果的判断是否恰当。5语言特色。浙江卷“赏析”语言,不大重视对局部语言的赏析,而是关注全文的语言特色(风格)。如 2015 年浙江卷第 18 题 D 项中的“语言质朴流畅”就是对语言特色(风格)的赏析。阅读感悟时重在看其对语言特色(风格)的判断是否准确。边练边悟 对照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赏析”存在的问题。(1)原文: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

27、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已而噍肉皆起瘾疹,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讫即成疮痏。亟命童秉烛,枕褥间了无一物;复睡,则噍如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明日问舍长。舍长曰:“此壁虱也。当兹旱气熵然,城中舍皆是物。 ”问何状,命童剔床第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呕恶。杨子叹曰:“异哉有是物也!昔玉溪生,荆舒老人,先后为嫉虱之作,而未有指斥是物者,岂其潜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余既楚其毒,乃作文骂之。 ”节选自杨维桢骂虱赋(并序)选项:作者客居钱塘旅舍,晚上被壁虱叮咬,瘙痒难忍,连忙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终于找到壁虱,感慨壁虱长相怪异,写了这篇赋文。答:_答案 作者第二天才

28、“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 。作者写此文不是因为“壁虱长相怪异” ,而是因为深受壁虱叮咬之苦。参考译文杨先生从铁崖山客居钱塘,一开始住在市中客舍,身体还没有将席子睡暖,就有东西咬身体,好像芒刺戳身一样。不久被咬过的皮肉上都起了红肿疙瘩,十个手指不停地抓挠,抓挠之后就形成疮疱。急忙叫童子持烛找寻,枕头和被褥间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再睡,却和原来一样叮咬。于是搬了一张交椅,在露天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问客舍的主人。客舍的主人说:“这是壁虱啊。当今干旱之气炽盛,城中客舍都是这东西。 ”先生询问(主人)这东西长什么样,于是命童子拆掉床上的竹席,使壁虱现身。壁虱找出来之后,发现它长得既不像虱子,又不像跳蚤,用

29、手指掐捏它,它的气味令人作呕恶心。杨先生感叹道:“世上有这东西真是奇怪啊!过去玉溪生和荆舒老人先后写过憎恶虱子的文章,却没有斥责这东西,难道它在过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我已遭受被它毒害的痛苦,于是写文章骂它。 ”(2)原文:夫霸君若齐桓、晋文者,桓不倍柯之盟,文不负原之期,而诸侯畏其强而亲信之。存亡继绝,四方归之,此管仲、舅犯之谋也。今商君倍公子卬之旧恩,弃交魏之明信,诈取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强而不亲信也。藉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卫鞅始自以为知霸王之德,原其事不谕也。(节选自

30、新序商君论)选项:在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述商鞅“无信”的缺点,指出其10失败原因主要在于诸侯对秦的“畏而不亲” 。答:_答案 本段中未使用比喻论证。参考译文像齐桓公和晋文公这样的霸主,齐桓公不违背柯邑盟约,晋文公不负攻原十日为期的约定,所以诸侯害怕他们的强大就亲附相信他们。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四方的国家纷纷归附,这是管仲、姬狐偃的谋划啊。现在商鞅背弃公子卬的旧恩,放弃与魏国结交的约定,骗取了三军之众,所以各诸侯害怕它的强大而不亲近它。假如让商鞅遇到齐桓公、晋文公,得到诸侯的拥护,联合各诸侯,发动天下的军队来讨伐秦国,秦国就灭亡了。天下没有齐桓公、晋文公

31、,所以秦国能够兼并天下。商鞅开始自认为了解霸王之德,根据他所做的事情看,其实是不了解的。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1原文: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水浒传序,有删节)注 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选项:作者与朋友以饮酒、闲谈为乐,谈话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但因所谈传闻无法被证实,所以让作者觉得是浪费口舌。答:_答案 以闲谈为乐,而非以饮酒为乐。传闻不实,徒费口舌,是作者故意

32、这么说,并非真的认为是徒费口舌。参考译文我朋友来了也不马上喝酒,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全随自己的心意,我们不以喝酒为乐,而以谈话为乐。我这些朋友谈论的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不单是因为安分守己,也因为路途遥远,传闻颇多。传闻没什么真的,没什么真的也就虚耗口舌而已。他们的谈论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天下的人本没有过失,不应诋毁别人。2原文: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

33、,乃以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11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 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 ”(明王阳明书黄梦星卷)选项:黄保十分向往圣贤的学问,但因为自己身处海滨,找不到可以学习交往的朋友,就把做学问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答:_答案 “无所从求入”的意思不是找不到朋友,而是找不到方法。参考译文潮州有个未出仕的读书人,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黄梦星来到越地,向我学习。越地距离潮州几千里,梦星住几个月后,就请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亲;回家两三个月后,又再来越地。如此去而复返很多次了。我暗地里奇怪梦星竟然不惧路途之遥远,而不断辛苦地来来往往。

34、梦星跪下来说:“我父亲生长在海边,知道向往圣贤的学问却没有找到学习方法。后来得以认识家乡的薛先生、杨先生等人,从他们那儿知道了您的学术思想,了解您的学术思想后十分高兴。就因此要求我说:我老了,我不指望你参加科举,求取禄位。你只要能像这几个人,懂得先生所说的道理,我即使吃稀饭,喝清水,死了以后丢弃在沟壑之中,也心满意足了无遗憾了。 我因此不远千里来向您学习。 ”3原文: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 ,疑立袁粲传 ,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

35、,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选项: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答:_答案 “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无中生有。参考译文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 ,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袁粲本是宋朝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元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帝王盛德的事情。作为臣子的,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4原文: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

36、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选项: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12答:_答案 “借书而读,不窥园井”并非母亲的要求,张冠李戴。参考译文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我)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借书,拿着书卷步行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5原文:富人责租,

37、使其奴殴逋者。(石公)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 ”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选项: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答:_答案 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顶罪,而是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曲解文意。参考译文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本人却是个

38、低贱的奴仆。 ”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6原文: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选项: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因为科场失利,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答:_答案 因果不当,高石门“洗意爵禄之门”并不是因为科场失利。参考译文晋安的石门子早年善于写作,不喜欢在士子的举业上进取,也就无意于求取官爵和俸禄之道,于是结庐隐居,自己取号为霞仙。(石门子)擅长作画,擅长写隶书草书,擅长八分书。

39、(他)家里贫穷,生性嗜好喝酒,每天以喝酒为事。因此一生孤高清白,在海内闻名。二、模拟题精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13久矣。士大夫以媕婀 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 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家居十余年,闭

40、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 。予得而论序之。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 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 ”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

41、,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有删改)注 媕婀(n):犹豫不决,缺乏主见。中官:宦官。骈枝: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命名为“疣赘录” ,明确表达了其追悔之意。C作者认为“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

42、“文” “道”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答案 B解析 “被弹劾返家”错,应为“辞官而归”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 ,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14写

43、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答案 C解析 文章写的是雍里先生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不是序言作者归有光的。参考译文雍里先生(顾梦圭)年轻时就担任了南京吏部的属官,又先后历任两司官职,官务清闲事简,就用写诗文的方式自娱。平素,言语不多,好像给人不善言辞的印象,有人就疑心他不懂当世大事。等查考他做官时所承当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哎呀!天下的风气,它的流弊可以说很久了。士大夫们把依违阿曲,毫无主见,没有什么可指责,当作是认清时势、通达权变的表现。其中如果有人稍稍自我激发,将本职事务干得好些,世人就都讥笑他。(这样看的话,)那么先

44、生被称作“不懂当世大事”本来是适合的。我读过他应帝王之命陈述意见的文章,所议论的都是天下大事。当时,天子激励意志力求达到国家振兴的治理追求,国家制度中有派宦官到各处监护军队的做法,历代以来连续相承,这种制度不可免去的弊端,最终也依允他的建议而施行了免去的措施。前人所说的文帝对贾生的恩遇,也就是所陈述的建议大体能被施行。正当他四十盛年的时候,升为州郡的长官,是州郡长官中的最高级别,也不能说是没有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最终辞官而归。在家居住十来年,闭门读书,诚实恭敬,如书生一样守礼制。探求查证诗 书 礼乐 易 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和孔孟之道,潜心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凡是有所著述

45、,大多是前辈的儒家学者所没有探究过的。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讲解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年轻时的精力,都消耗浪费在没有实际用途的地方,现在深深地感到后悔,这种悔意也常常表现在文字之间,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在空闲的时候他把所写的文章编成集子,取名为“疣赘录” 。我于是有这样一个机会,为他写了这篇序。我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形式。道表现在外,就成为文章,文章的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易系辞下说:它的用意是深远的,它的辞语是有文采的,它的话曲折而中肯,它讲的事直而含蓄,那么,这样即使累积千万字,都不能说是多余无用的,而且要用多种手段使似乎多余的情感都传达出来。所以,文章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JUS N S8 42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Testing procedure for solid insulation-fill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固态绝缘填充装置的测试程序》.pdf JUS N S8 42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Testing procedure for solid insulation-fill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固态绝缘填充装置的测试程序》.pdf
  • JUS N S8 50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Oil-immers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油浸装置》.pdf JUS N S8 50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Oil-immers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油浸装置》.pdf
  • JUS N S8 52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Testing procedure for oil-immers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油浸装置的测试程序》.pdf JUS N S8 52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Testing procedure for oil-immersed apparatu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油浸装置的测试程序》.pdf
  • JUS N S8 601-1990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  Pressurized apparatus p 《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加压的》.pdf JUS N S8 601-1990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 Pressurized apparatus p 《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加压的》.pdf
  • JUS N S8 602-199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Pressurised apparatus  p 《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压力容器》.pdf JUS N S8 602-199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Pressurised apparatus p 《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压力容器》.pdf
  • JUS N S8 610-1987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rooms or buildings protected y pressuhzation《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受加压装置保护的房屋或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pdf JUS N S8 610-1987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rooms or buildings protected y pressuhzation《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受加压装置保护的房屋或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pdf
  • JUS N S8 611-199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Artificial ventil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alyser(s) house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分析器保护用人工通风》.pdf JUS N S8 611-199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Artificial ventil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alyser(s) house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分析器保护用人工通风》.pdf
  • JUS N S8 621-1990 Electrical apparatus fe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 Test procedures for pressurised enclosure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压力容器的测试程序》.pdf JUS N S8 621-1990 Electrical apparatus fe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 Test procedures for pressurised enclosures《潜在危险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压力容器的测试程序》.pdf
  • JUS N S8 70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Sand-filled apparatus《潜在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填沙装置》.pdf JUS N S8 701-1981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Sand-filled apparatus《潜在爆炸气体环境用电气装置 填沙装置》.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