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121374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试题(含解析)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讲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一、 单项选择题1. (2018安徽蚌埠一模)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 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2. (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六评)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 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

2、这主要表明 ( )A.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 B. 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 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 D. 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3.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8 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 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 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 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4. (2018湖南株洲统一检测)赫鲁晓夫退休后

3、,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 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 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5. (2018山东淄博部分学校二模)1965 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 5 年不变。这些做法 ( )A. 扭转了苏联农业落后局面 B.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 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 D. 降低了农民

4、生产积极性6. (2018山东日照二模)1953 年 苏联部长会议由 68 个部级单位削减为 34 个 1956 年 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 60 个 1957 年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4 年 中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 7 个上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C. 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 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7. (2018湖南怀化二模)以下是20 世纪 6080 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

5、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2A. 19601965 年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当B. 19651970 年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军事重工业C. 19701975 年间美国因深陷越战经济出现“滞胀”D. 19751980 年间美国新经济出现促进经济增长8. (2018湖北武昌区 5 月调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

6、农场9. (2018衡水模拟)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 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 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 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 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 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 D. 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10. (2018山东日照校际考试)1991 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订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

7、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11. (2018河南八市一测)1990 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揭示出苏联 ( )A. 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 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 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 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12. (2018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

8、症 1953 年寒冷的夏天 国际女郎 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 )A.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B.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 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 D.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 非选择题13. (2018湖南长郡中学)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3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

9、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 000 5 876.0 29.41959 17 000 6 740.5 39.71960 14 350 5 105.0 35.6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年)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 70 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 2.7 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4.4%上升到 29.4%,1983 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 38.2%。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1) 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

10、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2) 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 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 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 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 年宣布在 20 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1

11、977 年苏联宪法载明 “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4社会” 。中国:1956 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第二讲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1. A 【解析

12、 】 由题干信息 “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可知,苏联的科技成果没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 A 项正确。2. C 【解析】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虽取得成效,但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

13、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 D 项错误。3. B 【解析 】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故 A 项错误;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故D 项错误。4. A 【解析】 “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失败,A 项正确;投资不符合题意,B 项错误;C、D 两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5. B 【解析】 该法令出于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没有扭转苏联农业落后局面,故 A 项错误;这

14、些做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故 D 项错误。6. A 【解析】 根据材料,部长会议部级单位一减一增,中央管理经济各部委的一减一增,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中思维的混乱,故 A 项正确;“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与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体制的一面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故 C 项错误;同理,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故 D 项错误。7. B 【解析】 从下图可知,仅 19601965 年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当,故 A 项错误;19651970 年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较

15、快,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B 项正确;19701975年间美国因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 C 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 20 世纪 90年代,故 D 项错误。8. A 【解析】 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故 A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是单一的公有制,故 B 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 C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而非提高公有制,故 D 项错误。9.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

16、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 D 项正确。10. C 【解析】 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故 C 项正确。11. A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 1990 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 A 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 B 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5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 C 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

17、面,故 D 项错误。12. D 【解析】 这些电影反映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和突破,A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要针对斯大林个人,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揭露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D 项正确。13. (1) 共同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

18、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 举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背景: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20 世纪 50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3)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9、,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影响社会稳定。14. 提示:须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阐释(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中国建国初期效法苏联模式,20 世纪 50 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