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
2、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4.变法针对措施措施 内容 影响废井田、开阡陌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农求富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加强集权制定秦律,轻罪重刑,以法治国强化了人民的法
3、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2政治上:
4、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二
5、、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2)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2.措施项目时期 措施 内容 作用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
6、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推行均田制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整顿吏治制定了官吏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利于社会稳定,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3迁都洛阳由平城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巩固了北魏统治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7、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3)目的直接: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富国强兵。根本: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2.内容项目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
8、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 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打击了免役特权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税清丈出大量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依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 市易务打破大商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 改变积弱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4保甲,实行连坐法保马法 政府鼓励百姓养马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 “将”为
9、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上:强兵之法 局面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武器产量、质量提高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设置专门学校政治上:取士之法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择优录用,克服“恩荫”弊病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4.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众不满。(3)新法施行过快,没能循序渐进。(4)变法后期,宋神宗动摇及去世,使保守
10、派重新得势。5.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6.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四、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1)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根本)(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
11、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直接)2.针对措施(“二一九法令”)(1)政治: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5(2)经济: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3.评价(1)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2、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2)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妥协性: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4.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
13、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5.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参照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5)思想: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使人们看到了俄国的落后,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五、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
14、统治危机。(2)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农民负担沉重;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文化:洋学兴起,西方文化传播。(4)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5)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2.主要任务: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3.针对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 3 府 72 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6之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通过以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18
15、89 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2)经济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 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
16、军队只向天皇负责。4.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生活贫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6.改革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
17、,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7.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4)19 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
18、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8.明治维新成功的启示(1)为何改?改革是摆脱危机和社会进步的途径。7(2)向何处改?学习先进文明。(3)怎么改?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
19、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 年 1 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变法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等。(4)文教:提倡西学;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培养人才等。4.结果:失败。标志: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5.失败
20、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部分维新人士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新法推行过程中急于求成,未能循序渐进。内容上贪大求全,缺乏通盘考虑。康有为性格激进、树敌过多、政治不成熟。6.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维新变法
21、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87.结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一、改革的定义、分类及切入点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
22、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3.改革的切入点: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矛盾”展开的。(1)矛盾激化改革的背景。(2)协调矛盾改革的内容。
23、(3)矛盾缓和(或解决)改革成功;矛盾依旧(或发展)改革失败。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评定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
24、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9(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1)历史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
25、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辩证的原则。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3)生产力标准。看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五、改革和革命的区别1.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2.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1.(2018全国卷,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
27、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
28、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得出,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10(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
29、出贡献。2.(2018全国卷,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3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
31、;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3.(2018全国卷,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966 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 年 11 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
32、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 年 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 19771981 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
33、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4.【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材料 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
34、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冯尔康雍正传(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可得出绅衿享有免
35、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根据“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可得出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根据“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可以得出绅衿抢夺权力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两条原因,最后对这些具体原因进行总结可得出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雍正帝改革的原因,可以得出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因: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力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2)作用:废除绅衿特
36、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2018华南师大附中模拟)【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 18951910 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 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
37、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 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 18951910 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可以根据第(1)问总结出的特点,并联
38、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得出: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答案:(1)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司法模式和司法体制;司法改革与政治改革紧密结合,改革艰难曲折;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律师辩护制度;初步形成了近代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框架。(2)影响: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6.【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尽快实现
39、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新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当时却存在着一些必须从语言文字领域克服的困难。例如,当时方言众多,造成了社会交际的严重障碍,制约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影响了政令畅通。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文盲,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汉字,以便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地学习使用汉字,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自 1952 年 2 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进行汉字简化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同时着手开展了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即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 20 世纪末,我国 99%的人口习惯使用简体汉字。随着我
40、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简体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全球获得了广泛深入的传播,联合国从 2008 年起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王爱云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背景和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恢复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方言众多,造成了社会交际的严重障碍,制约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影响了政令畅通”“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文盲”可以得出改革背景;根据“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得出改革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中“截至 20 世纪末,我国 99%的人口习惯使用简体汉字”“简体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全球获得了广泛深入的传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恢复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方言众多,制约社会交际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政令畅通;文盲数量大,不利于经济发展。内容: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2)影响:适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周边国家学习和使用汉语起到规范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