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 B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C经济技术条件备受限制 D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2.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
2、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是诸侯国致富的重要手段3.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A. 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 B. 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 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4.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
3、方行政管理制度 B.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 D.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5. 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6.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2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7. 学者温铁军认为:在
4、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 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 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 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 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8. 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A. 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B.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 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D. 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9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
5、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10.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 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11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
6、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312. 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13. 图6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
7、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14.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15. 战国以来,皇(王)权、爵位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百姓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16.
8、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7. 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A. 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 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 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 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418.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
9、.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19. 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时期 战国 西汉初 汉武帝时 1938年 1949年亩产量 79.41 93.68 117.11 115 130A. 脆弱性 B. 渐进性 C. 落后性 D. 封闭性20.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
10、的需要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21. 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一书中写道:“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旧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B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C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D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相辅相成22.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
11、知,白虎观会议A.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3. 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说明春秋时期A. 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 B. 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5C.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D. 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24. 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倬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
12、并规定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A. 世家大族控制乡里基层政权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普遍分离C. 百姓受统治阶层的层层盘剥 D. 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25.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26.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
13、)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27.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28. 秦简中说,如果官员对其内吏民的法好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就失职,称之为“不胜任”,其将被免职。这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
14、负责维护社会稳定29. 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C.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30.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6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31. 散在郡县的侯
15、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32. 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 A. 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 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 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33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
16、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34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A. 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35. 受意识形态影响,从秦汉到明清的古代农民战争问题曾是近现代史学研究热
17、点,其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论证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这种历史探讨有利于A树立最为客观的历史认识 B进一步弘扬革命的传统C洞悉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D发掘整理下层民众史料36.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37.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偶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
18、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7C.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8墨子强调“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墨子的思想在本质上A. 既肯定人力作用,又依赖上天、鬼神意志B. 既反映小生产者的勤苦,又衬托出他们脆弱C. 体现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生活的矛盾困惑D. 小生产者崇拜鬼神,又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3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
19、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 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 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40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时间 史实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第II卷41.(1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周宣王的时候,已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天子地位已等同于诸侯了。此后,问天子传国九鼎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人把天子看作天子了。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12个诸侯国,战国又并为7个强国,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中国政治制度史)新皇帝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
21、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周、秦时期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6分)8材料二 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全国36郡,郡设守掌政事;尉掌军事;监御史监察官吏。地方长官可自辟僚属。元代疆域辽阔,分全国为10个行省,行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历史传统因素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元代行省区划将自然、人文环境
22、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为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相比有哪些特点?行省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国家管理制度的发展有哪些进步意义?(8分)42.(12分)材料 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从图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3. (14分)材料 公元前310年左右,赵国武灵王感叹:“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23、”他提出建立新式骑兵并无太多异议,争论集中在胡服上。赵武灵王多次劝导反对派,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故礼月艮莫同,其便一也。”汉代刘向说:战国有骑,无骑射,骑射,胡兵也,赵武灵王用之。”王国维考证胡服之入中国始于武灵王,胡服衣着方便,后经北魏、唐略加改动,成为正式的官服。武灵王的改革经过长期蓄势,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最后看准时机,取得良好效果。摘编自孙开泰试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等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影响。(8分) 射洪
24、中学2019年上期高2017级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20 DDBBB CDCCB DABCC DBCCD 2140 BABDB BBCAB CAABD BBBCB41【答案】(1)变化:将先秦地方分权的国家管理模式革新为中央集权模式;世袭的贵族政治被皇帝任免的不可世袭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血缘宗法核心的国家管理变为地域基础的国家管理。(6分)(2)特点:朝廷的派出机构,代朝廷掌管地方无自辟僚属的权力,中央选派属吏由中央牵制监督,统领地方军国重事行政管辖区域辽阔,地理文化单位破碎。(6分)意义:改变了秦以来郡县制垂直管辖、互不相属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2分)42【答案】(示
25、例1)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和经济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10洛阳后,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有所下降或缓慢发展。(示例2)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刺激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43【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赵国面临亡国压力;赵武灵王试图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讲求功利的思想推动。(6分)(2)影响:反映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了赵国军事实力;对后世改革和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加剧了争霸战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