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21439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5 讲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而对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从高考实际看,在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上设题,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中之重,常呈现以下特点:(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2)切口小,多从某一两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多角度、多层面设点;(3)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多点答题。考点一 内容情感类是什么由教材知回扣教材李商隐马嵬(其二)

2、首联中的“徒闻” “未卜”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 “未卜”流露出了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认知考点诗歌内容情感类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情感概括,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二是情感分析,要求不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怎么考由高考知1(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和州刘使君 注张 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3、。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情 感 概 括 答: 2解析: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 “醉中高咏有谁听?”既是对刘使君诗歌造诣的肯定,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白 话 诗 歌 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郡州里供职,没有得到升迁;清闲的日子里您面对着春风连连举

4、杯,直到倾尽瓶中之酒。每当送客的时候,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的时候,大多漫步而上水心亭。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美丽。面对山光水色,您一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联翩,寄情遥远;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首有谁能听? 2(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残春旅舍韩 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 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 待眼明。注 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

5、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情 感 分 析 答: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 ,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 ,整理朝冠期待“眼明”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

6、忠心。3白 话 诗 歌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借写诗抒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怎么答内化方法一、思考角度(一)概括分析情感的 6 把钥匙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2看作者。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感。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

7、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4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考生理解诗歌有帮助,考生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解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介

8、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5看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住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行客” “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6看关键。(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 “怨” “愤” “恨”“忧” “凄” “喜” “乐” “思” “怜” “泪” “闲” “怆” “怅

9、”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 ,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又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 “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4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 ,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

10、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惟” “空” “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二)概括分析情感的 4 点叮嘱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

11、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 ,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 ,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等。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二、答题模板1情感概括题答题模板要概括的情感情由

12、(情感产生的原因)/情境(情感产生的境地)情感基调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全国卷)答 : 韦 诗 中 , “灯 前 ”表 现 了 诗 人 旅 途 漂 泊 情 由 中 的 ;凄 清 、 失 神 、 怅 惘 之 情 情 感 基 调 郭 诗 中 , “灯 前 ”表 现 了 诗 人 住 宿 在 渔 家 所 感 到 情 境 的 。温 暖 、 愉 悦 之 情 情 感 基 调 5“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境地)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

13、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2情感分析题答题模板(1)分析概括:先具体分析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具体分析诗句。三、答题用语如答“惜别之情” “关切之情” , “惜别” “关切”是感情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 , “关切”改为“不放心” ,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

14、等。这样练创意设计 读懂强化练1. 下列对上面寄和州刘使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原 创 题 A首联由诗题直入,从彼此别离写起,一个“犹”字,已融理解朋友、为好友抱不平之情绪,着意甚浓,总领全诗。B颔联所写“送客” “看花”均为实写,表现了生活的闲适。C颈联笔锋一转,写起两处和州特写镜头来,两幅画有动有静,一青一白,将和州拂晓时分的明丽景色描绘得历历在目。D通过诗中写刘禹锡饮酒、送客、赏花等情节,可推知其情趣高雅,喜爱自然山水。解析:选 B B 项, “实写”错,应为“虚写” 。颔联中的“沙口堰” “水心亭”均为和州之景,由此可推断为虚写,是对刘禹锡举止的想象。2. 下列对上面残春

15、旅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原 创 题 A这首诗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 “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B颔联把“花须落” “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 “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充满伤春伤别的落寞。C颈联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落寞、无聊、怨愁无法抑止,想借诗抒怀, “禅伏”一词表明诗未写就,只好借酒浇愁来冲荡愁情。D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6解析:选 B B 项,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但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

16、,故没有伤春伤别的落寞。 考点针对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和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一样,都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

17、事情交织,纷至沓来。B词的上片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D这首词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样都用了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解析:选 B B 项, “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片的主要内容。(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答: 解析:“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可以逐句分析。

18、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作者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 “民安在” ,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感慨;“再续” ,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其中蕴含着豪情。参考答案: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的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7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白 话 诗 歌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得掩映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画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

19、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山沟。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考点二 评价观点类是什么由教材知回扣教材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提示: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

20、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认知考点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怎么考由高考知(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

21、你的理由。8答: 解析: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 ,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 ,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

22、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怎么答内化方法一、答题方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4 注意”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

23、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9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二、答题模

24、板这样练创意设计 读懂强化练1下列对上面精卫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考点针对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又呈吴郎 杜 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

25、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 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 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征求:指征敛赋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C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诗人诉苦则从侧面表现了诗10人对穷苦妇人的友善。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

26、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解析:选 C C 项, “出于自己生活窘迫”无中生有。(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 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关注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又要分析其在诗中所表明的态度。由“无食无儿”体现了诗人对妇人的同情;由劝告亲戚的话可体现其善良;杜甫的诗歌一向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也不例外;再联系“正思戎马泪盈巾”一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解答时,既要有概括性的文字,又要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的分析。参考答案: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

27、百姓的深切同情。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流泪。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和不满。(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白 话 诗 歌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老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未免太认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