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217002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59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Q 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 导则 Construction guide for hydropower station “five systems and one center” security monitoring 2017 - 05 - 26 发布 2017 - 05 - 26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609 2016 Q/GDW 116092016 I 目 次 前 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3 5 总则 4 6 系统建设条件 4 7 系统结

2、构 7 8 系统功能 8 9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11 10 系统安全及其他要求 14 11 安装、调试及验收 16 12 系统运行与维护 17 编制说明 . 18 Q/GDW 116092016 II 前 言 为规范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 建设 工作,参照相关标准,结合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特点,制定本标准。 本 标准 由 国家电网公司 安全监察质量部提出并解释。 本 标准 由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归口。 本 标准 起草单位: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陈斌、金根明、黄海亮、耿磊超、刘宝升、张洋、李华、宋绪国、李 显、李海涛、索飞。 本 标准 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

3、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6092016 1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站 “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 的 建设原则、系统功能与集成、系统安全与技术,以及安装、调试与验收,运行与维护等相关内容。 “五系统一中心” 包括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防坠保护系统、安全监测中心,通过科技手段将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应用,汇集到安全监测中心,形成信息监测、应用、管理与指挥平台,应用于 水电站建设和生产过程中。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的

4、建设。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 地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防坠保护系统、安全监测中心 建设应与水电站工程建设同步开展, 水电站投入生产运行时应完成水工安全预警系统 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 8702 2014 电磁环境控制限制 GB 8918 2006 重要用途钢丝绳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 170951997 室内空气中可吸

5、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基本保护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 500572010 建 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22 2015 建筑内部装饰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54201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262010 公共广播系

6、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722014 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DL 5027201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NB/T 350402014 水力发电厂厂房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 Q/GDW 517.1 2014 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Q/GDW 116092016 2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personnel regional positioning system 采用人员定位基站、门禁、紧急求救信号等系统相结合,实现人员定位功能和管理的系统。 3.2 视频监控系统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基于 IP网络,能够

7、对音视频、数据、告警及状态等信息进行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对云台、镜头等设备进行控制,独立完成视频监控相关业务的系统。 3.3 应急广播通讯系统 communication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采用数字技术开发的智能语音广播系统,具备安全播报、调度指挥、安全监测、公共语音等功能。发生意外情况时能自动在特定区域发出安全告警,指挥相关人员撤离或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救援过程中的次生影响。 3.4 水工(地质) 安全预警系统 hydraulic( geological) security early-warning system 水工 安全 预警系统 是

8、利用水工观测系统 采集大坝观测数据、水情测报等信息,传输至安全监测中心,供监测、预警使用的系统; 地质 安全预 警系统 是 利用 地质检测 仪器 设备, 对地下洞室 群开挖 前 地质 状况的 超前预测 ,并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 传输 , 形成的一套地质预警预报 系统。 3.5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environment safe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利用温湿度、噪声、粉尘、六氟化硫( SF6)、氧含量、风速、水质及火灾等传感器或检测设备,对现场作业环境状况进行检测,并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传输,合理调整通风系统的运行方式,而形成的

9、一套环境监测控制系统。 3.6 防坠保护系统 anti-fall protection system 用于保护人员、设备在有坠落风险区域安全作业的系统。 3.7 安全监测中心 safety monitoring center 用于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水工 (地质) 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防坠保护系统相关信息汇集、存储、处理,实现人机交互的软硬件信息平台核心。 3.8 “五系统一中心” five systems and one center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防坠保护系统、安全监测中心 的

10、总称。 3.9 地下洞室群 underground cavern group Q/GDW 116092016 3 主要包括生产场区进场交通洞、通风兼安全洞、施工支洞、排水廊道、主厂房、主变洞、尾闸洞等若干地下洞室。 3.10 识别卡 identification card 保存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识别范围内,将识别人员的数据自动发送给基站的卡件。 3.11 人员定位基站 personnel positioning base station 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的信息并发送至中心服务器的装置。 3.12 精确定位 accurate positioning 通过 X、 Y轴两点坐标呈现空间实

11、体位置信息。 3.13 一维定位 one-dimensional positioning 通过 X轴或 Y轴其中一点坐标呈现空间实体位置信息。 3.14 平台 platform 具备综合的功能应用,由多个功能子系统、功能模块、智能设备等构成的软、硬件相结合的系统。 3.15 子系统 sub-system 平台系统中,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构成部分。如消防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人员定位子系统。 3.16 接口 interface 平台、子系统、设备等相对独立的功能部件之间,通过某种网络(包括以太网、现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和 规约进行通信,实现数据交互的方式。 3.17 人机界面 human-ma

12、chine interface 使用者与终端控制器、工作站之间进行交互操作的界面,包括计算机人机界面、终端操作界面等。 3.18 超载保护装置 safety devices against overloading 起重设备工作时,对于超载作业有保护和提示作用的安全装置,包括额定起重量限制器、指示器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Q/GDW 116092016 4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GPS: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HMI:人机界面( Human-Machine Inter

13、face) KVM:键盘鼠标和监视器切换设备( Keyboard Video Mouse) HDMI: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5 总则 通过建设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形成集人员定位管理、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 水工(地质) 安全预警、环境安全监控、防坠保护、安全监测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实现水电站建设和生产安全的有效监控。系统建设应遵循以 下基本原则: a) 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所选设备应能保证在水电站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长期使用; b) 系统应具有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相关系统设备应通过 3C 认证;

14、c) 系统应具有较高安全性,所选用的设备应有防雷和接地保护;软件应具有安全防范、自动备份和保密措施; d) 系统应具有扩展性,以适应用户对系统扩充的需要; e) 系统应具有兼容性,便于整合并可接入上级指挥中心和其他相关系统; f) 系统应根据工程建设进展分系统、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并考虑永临相结合。 6 系统建设条件 6.1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6.1.1 适用范围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宜 采用 人员定位 基站、 门禁系统、紧急求救信号系统相结合 ,实 现 人员定位功能 和管理,适用 于 水 电站 建设和 生产 作业区域 , 如生产厂房、地下洞室、 大 坝廊道、 重要 设备间、 通道或其它 必要

15、的场所。 6.1.2 系统建设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a)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建设应与水电站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随工程施工的进展及时延伸覆盖范围。前期基建完成建设的系统,可延续至生产期并 完善 应用; b) 已投运的水电站,应进一步完善人员定位系统,以满足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c) 进行人 员 定位 系统建设时 , 宜 按照 生产区域的不同进行分类 。主 厂房 发电 机层、水 轮 机 层 等大空间 的工作区域,宜 采用 精确定位; 变压器室、配电室、泵房等设备间和工作间宜 采用 门禁等辅助手段进行区间 定位;交通洞、电缆 廊道 等 走廊 式通道,宜采用 一 维定位 方式; d) 如采

16、用 地方运营商 提供 的定位信号时,应充分考虑网络传输安全问题,避免内网外联 ; e) 紧急求 救信 号 系统宜 建立 在人 员 定位系统 之 上,与人员定位 功能协同 实现。 6.2 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 6.2.1 适用范围 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Q/GDW 116092016 5 a) 视频监控系统适用范围:视频监控系统适用于水电站重要生产区域、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区域、户外设备安装区域、蓄水库区、大坝、交通通道、重要的疏散通道及 主要施工作业区域等,需要进行实时可视化观察、监视并可进行录像; b) 应急广播系统适用范围:应急广播适用于办公区域、生产区域、重要通道

17、、主要施工作业区域及电站外部应急疏散区等。 6.2.2 系统建设 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a) 在工程准备期开始视频监控和应急广播通讯系统的建设,其前端设备随主体工程施工的进展同步延伸,以覆盖主要施工区域; b) 视频监控系统 建设时宜根据用途不同,采取不同的建设要求: 1) 用于人员定位和疏散的摄像机,宜采用满足低光照度或附带辅助光源,距摄像机 10m 的有效视频范围内,其图像中应能清 晰分辨人员面部特征 ; 2) 用于设备运行状态或表计监视的摄像机,宜采用满足低光照度或附带辅助光源,可清晰分辨设备的运行状态,或能明确读出表计读数。 c)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满足 电站内所

18、有办公区域、设备区域、过道、生产区域、主要施工作业区域能收听到应急指挥广播, 应 满足应急疏散及 GB 501162013 的相关要求 ; d) 已建成的工业电视、安 保 视频监控系统,应通过接口 统一 接入中心平台 ,实现联动协作;无法 达到建设要 求 的视频监控布点, 应 进行完善。 6.3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 6.3.1 适用范围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a) 水工安全预警系统适用于对水电站运行期水工设施运行状态、水库水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等预警,满足水电站水库大坝的安全要求; b) 地质安全预警系统适用于水电站建设期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测,掌握地下洞室

19、开挖断面前方断层、破碎带、溶洞、暗河及其它不良地质带的位置和形态。 6.3.2 系统建设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a) 水工安全预警系统宜通过现有相关水工自动化监测系统接入重要水工、水情监测数据,实现水工设施、水情的安全分析和预警; b) 地质预警系统应在工程筹建期开始系统建设。 6.4 环境安 全监控系统 6.4.1 适用范围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的适用范围如下: a) 水电站建设期 ,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对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主要作业面的 气体含量、粉尘含量和通风风速监测与控制。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应预留与电站通风监控系统的通讯接口,并可实现对电站永久通风设备的控制和接入电站通风

20、监控系统。 以下区域应设置监测点:进厂交通洞、地下厂房、主变洞、尾闸洞、引水隧洞、尾水隧洞、通风兼安全洞等施工区域 ; Q/GDW 116092016 6 b) 水电站运行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对消防、通风、重要设备运行场区的温湿度以及 SF6等气体浓度进行安全监测和预警 ; c) 消防设施 按照 GB 501162013、 GB 508722014和 DL 5027 2015的规定进行配置。在生产厂房重要区域、重要设备间宜安装实时温度和湿度监测装置;在带有精密电子设备要求湿度控制的密闭室内应安装实时湿度监测装置 ; d) GIS室以及储存 SF6气体的区域应安装 SF6实时监测系统,并配置可联

21、动控制的风机或新风系统。 6.4.2 系统建设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的建设要求如下: a) 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应与水电站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工程筹建期开始系统的建设,系统的前端设备随工程施工的进展同步延伸,以覆盖地下厂房 主要施工区域 ; b) 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应接入已建成投运的消防、温湿度、 SF6等重要环境监测数据,并完善相关监测点 ; c) 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对消防系统,仅通过接口接入监测信号,不改变原有消防系统设计和联动控制方式。 6.5 防坠保护系统 6.5.1 适用范围 防坠保护系统适用于生产 厂房、 洞室群、高临边等高处作业的防坠落保护,桥式起重机轨道两侧边缘区、高空作业边缘区、

22、竖井、斜井、坡度作业区应设置防坠保护装置。 6.5.2 系统建设 防坠保护系统应在竖井(斜井)开挖、浇筑和压力钢管安装等作业平台上配置防坠保护设备;在桥机两侧 轨道 、出线杆塔等 场所应在基建期建立永久性防坠保护系统;对临时性设备维修、安装、检测等高空作业,应安装临时性防坠保护装置。 6.6 安全监测中心 6.6.1 适用范围 安全监测中心适用于人员定位、通信联络、视频监视和应急广播、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环境安全监控、防坠保护的 集中安全监测 。 6.6.2 系统建设 安全监测中心 的建设要求如下: a) 中心应独立建设或纳入电站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建设 ; b) 中心应配置满足运行要求的硬件设

23、施和集中管理应用平台,通过接口接入 “ 五 系统 ” 中的相关监测信息、安全信息、事件记录、音视频等,实现 “ 五 系统 ” 集中的实时监测功能 ; c) 中心平台软件应整合各子系统应用功能,统一数据库、用户授权、资源调度和接口服务。平台客户端软件可多点部署,并发访问 ; d) 中心平台计算机和软件应满足 GB/T 98132000、 GB/T 202712006、 GB/T 210502007、 GB/T 222392008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的规定要求 ; e) 中心平台软件宜预留与上级平台联网控制接口。 Q/GDW 116092016 7 7 系统结构 7.1 系统功能框图 水电站“五系

24、统一中心”包括一个核心平台、五大功能子系统(下属多个二级功能子系统),以及用于实时监测人机交互客户端软件和工 作站、大屏显示系统。系统功能框图如图 1。 图 1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功能框图 7.2 系统层次结构 系统采用五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汇集传输层、子系统接入层、平台服务层和表示会话层。层次结构如图 2。 Q/GDW 116092016 8 注: 图 中设备 为 示意说明, 对 系统建设 无 指 示性 。 图 2 系统层次结构图 各层功能如下: a) 数据 采集 层:由各 子系统 底 层 传感器、智能模块构成,如温湿度探头、烟感温感、气体探头、求救信号装置、风机、视频摄像机

25、等,负责采集 各类监测数据 ,或将操作命令转换为物理状态; b) 汇集传输层:通过现场工业控制网络、以太网 ,将数据传输到子系统服务器; c) 子系统 接入层: 各个 功能子系统 主 机或服务器 通过汇集 传输层 接 入 到 数据采集 设备 , 实现功能子系统的数据存储、处理 、 分析 ; d) 平台服务层:平台服务器通过 接口接入各功能子系统 ,实现对监测 数据 的存储、处理、运算;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供用户和交互服务; e) 表示会话层:通过大屏显示系统、各类工作站呈现系统状态、事件、视频等,并接受控制人员发送人机交互指令,传送到服务平台进行处理,反馈处理结果。 8 系统功能 8

26、.1 人员定位系统功能 8.1.1 人员定位功能 人员定位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电 子地图中呈现人员定位标记功能,明确标记各定位标识点,实时呈现各定位点的人员活动情况,展示人员定位的详细信息; b) 统计每个定位区域或定位点的当前人员数、详细人员的功能; Q/GDW 116092016 9 c) 查找人员当前位置,协助人员搜救的功能; d) 查询、回放人员在指定时间段活动轨迹的功能; e) 人员进入指定区域报警的功能。 8.1.2 门禁系统及辅助定位功能 门禁系统及辅助定位应具有以下功能: a) 新开卡、授权、销卡功能; b) 门闸通行时鉴权放行或禁止通行功能; c) 事件记录功能; d)

27、 门禁或控制器发生故障或异常的告警功能; e) 追溯查询功能; f) 通过门禁实现人员辅助定位功能。 8.1.3 紧急求 救信号系统功能 紧急求救信号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求救人员“主动呼救”功能; b) “紧急事件”记录并以声音进行提示的功能; c) 在电子地图中显示求救人员的位置信息的功能; d) 在大屏显示系统或工作站中自动弹出求救点关联视频图像的功能。 8.2 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功能 8.2.1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客户端工作站或大屏系统中浏览实时现场图像的功能; b)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所有摄像机点位的功能; c) 摄像机云镜控制功能; d

28、) 视频画面亮度、对比度、色调调整功能; e) 实时视频、录像回放画面的快照功能; f) 本地录像功能及回放功能; g) 集中录像存储、检索和回放功能; h) 视频浏览、录像回放的权限控制功能。 8.2.2 应急广播系统功能 应急广播系统功能如下: a) 应具有多点语音播放功能; b) 应具有语音对讲功能; c) 宜具有终端音量控制、终端监听功能; d) 宜具有会话监听、控制、录音功能; e) 宜具有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f) 宜具有设备管理功能,包括设备增加、删除、参数配置、设备状态监视等。 8.3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功能 8.3.1 水工设施预警系统功能 Q/GDW 116092016

29、 10 水工设施预警系统功能如下: a) 应具有呈现水工建筑物位移、沉降、扬压力、渗水量等重要安全数据的功能; b) 宜具有比对历史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动态 变化值,实现预警的功能。 8.3.2 水情预警系统功能 水情预警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呈现水库水位、出入库流量、降雨量等监测量的功能; b) 测量值变化趋势分析和呈现功能; c) 计算增速,判定增速是否超越阈值,实现预警的功能。 8.3.3 地质预警系统功能 系统应能通过探测设备获取隧洞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断层、薄弱面、溶洞、富水带等)的位置和形态。具体情况如下: a) 对于 类及以上类别围岩,需中长距离(大于 100m)获取隧洞

30、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的位置和形态; b) 对于 类、 类围岩,需短距离(小于 50m)获取隧洞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的位置和形态; c) 对于复杂地质(即 、 、 类围岩混合)条件下的不良地质预报可采用长、短距离相结合的超前地质预报方式。 8.4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功能 8.4.1 消防监控系统功能 消防监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报警点位置的功能; b) 呈现消防报警状态和重要消防联动设备状态的功能。 8.4.2 通风控制系统功能 通风控制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 a) 实时监测重要风机运行状态的功能; b) 通过鉴权认证后,实现远程对风机的启动和停止控制的功能 。 8.4.3

31、环境监测系统功能 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温湿度、噪声、粉尘、氧含量、风速、水质等各监测点布点 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b) 记录和存储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c) 阈值判定产生告警事件并进行联动的功能。 8.4.4 SF6 监测系统功能 SF6 监测系统功能如下: a) 应具有通过电子地图呈现 SF6 监测布点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b) 应具有记录和存储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c) 应具有呈现相关风机的运行状态的功能; d) 宜具有远程控制风机的启停功能; Q/GDW 116092016 11 e) 应具有阈值判定产生告警事件,并联动声光警示的功能。 8.5 防坠保

32、护系统功能 防坠保护系统功能如下: a) 宜具有探测警示区域人员活动,向安全监测中心发送警示事件,并进行联动处理的功能; b) 应具有实时监控提升设备荷载的 功能,并具有超载保护报警、限载启动和作业平台防坠保护等功能; c) 宜具有远程监视实施防坠保护监护的功能; d) 应具有监控指挥人员通过应急广播系统对现场进行喊话的功能。 8.6 安全监测中心功能 安全监测中心应具有以下功能: a) 通过电子地图或 HMI 视图实现场景导航功能; b)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子系统监测布点和监测数据的功能; c) 自定义修改电子地图、监测点位、联动控制策略等功能; d) 集中统一管理各类系统资源的功能; e)

33、资源模糊搜索功能,满足对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信息应用; f) 音视频实时预览、回放、画面切换、画面分割等功能 ; g) 安全监测后台服务功能; h) 事件管理功能; i) 用户及授权管理功能; j) 系统自诊断功能; k) 与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口功能。 9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9.1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系统漏读率应 小于等于 0.0001; b) 精确定位精度应 小于等于 5m; c) 最大监控识别卡容量不应低于 1000 张; d) 并发识别数量不应少于 80 张; e) 识别卡电池单次充电使用时间不 应 低于 6 个月; f) 历史记录存储时间不应少于 6

34、个月; g) 系统对定位基站的巡检周期应 小于等于 30s; h) 门禁读卡器读卡速度 应 小于等于 0.1s; i) 门禁读卡距离应在 0m 3m 之间; j) 门禁控制器开门时间应在 1s 180s 可调; k) 读卡开门时间 应 小于等于 0.1s。 9.2 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9.2.1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Q/GDW 116092016 12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图像分辨率:实时图像分辨率 应 大于等于 720P; b) 图像清晰度:实时图像水平清晰度 应 大于等于 800TVL; c) 帧数 应 大于等于 25fps; d) 照度:彩色 应 小于等于

35、 1.0Lx,应 黑白 小于等于 0.01Lx; e) 图像动态范围 应 大于等于 60db; f) 室外设备(箱)防护等级 应 大于等于 IP65; g) 信号从前端设备传输到监控平台显示终端的时延 应 小于等于 1s; h) 控制时延(监控平台显示终端点击至图像显示 ) 应 小于等于 2s; i) 图像存储时间不应少于 30 天,重点安防出 入 口的图像存储时间不应少于 90 天; j) 视频监控所采用的音视频编码应满足 GB/T 25724 2010 的技术要求; k) 视频监控系统其它技术要求应满足 Q/GDW 517.1 2014 第 10 条 “通信网络及图像质量要求 ”的规定。

36、9.2.2 应急广播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应急广播系统应满足 GB 50526 2010第 3.3条关于紧急广播系统的规定要求。 9.3 地质预警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9.3.1 设备技术要求 设备技术要求如下: a) 主机应采用安全防爆、全密封结构,防护等级应达到 IP54 以上; b) 预警 系统主机应采用蓄电池供电,工作时间不低于 8h; c) 传感器可采用三分量传感器; d) 中长距离地质超前预报精度应控制在距离的 3%以内; e) 短距离地质超前预报精度应控制在 0.5m 以内。 9.3.2 系统技术要求 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地质超前预测的传感器布点应采用立体布点方式,可获取前方三维数

37、据,确定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与形态; b) 系统应具有完全交换式操作和实时在线式帮助,对现场勘探处理或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能进行自动分析; c) 系统应通过传输网络将原始数据及处理结果及时传输到安全监测中心服务器,并能够在安全监测中心显示处理结果。 9.4 环境安全 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9.4.1 消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消防设施技术要求应满足 GB 501162013、 GB 508722014和 DL 50272015的规定。 9.4.2 SF6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SF6 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SF6 气体浓度报警阈值: 0ppm 1500ppm 可调; Q/GDW 116092016

38、13 b) 氧气检测浓度: 1% 25%; c) 氧气浓度报警阈值:可调; d) 氧气测量精度: 小于 0.5%。 9.4.3 通风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通风控制系统应满足 NB/T 350402014的规定; 9.4.4 温湿度传感器技术要求 温湿度传感器技术要求如下: a) 湿度测量范围: 0RH 99%RH; b) 温度测量范围: -20 +80 ; c) 响应时间:湿度: 小于 30s,温度: 小于 30s。 9.4.5 风速、粉尘、氧气传感器技术要求 风速、粉尘、氧气传感器技术要求如下: a) 风速测量的精度应 小于等于 (0.30.03V)m/s; b) 粉尘测量的精度应 小于等于 1

39、0%; c) 氧气测量的精度应 小于等于 3%FS。 9.5 防坠保护系统技术要求 9.5.1 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技术要求 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锚固点:断裂强度应 大于等于 50kN,抗拉强度应 大于等于 50kN; b) 中间支架:应采用不锈钢材质,抗拉强度 大于等于 12kN; c) 缓冲器:抗拉强度应 大 于 45kN; d) 水平滑动器:应为不锈钢材质,抗拉强度应 大于 12kN,最大承重应 大于等于 1.36kN; e) 水平钢缆:应为不锈钢材质,断裂强度应 大于 36kN,每隔 15 米应设置中间支架,且满足 GB 89182006 中的其他要求。 9.5.2

40、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监控技术要求 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如下: a) 红外探测器响应时间应 小于 3s; b) 视频监控图像分辨率应 大于等于 720P; c) 视频资料存储时间应 大于等于 30 天; d) 语音呼叫器:声压输出应 大于等于 60db,传输响应时间应 小于等于 1s。 9.5.3 提升设备超载保护装置技术要求 提升设备超 载保护装置技术要求如下: a) 钢丝绳应满足 GB 89182006 中的要求; b) 超载保护装置的动作误差应 小于等于 3%; c) 超载保护装置的系统综合显示误差应 小于等于 5%; d) 超载保护装置应能在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 90%时预报警,

41、并在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 110%前中止吊笼启动; Q/GDW 116092016 14 e) 传感器过载能力不应小于 1.5 倍; f) 传感器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g) 电气控制箱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54。 9.5.4 提升设备防坠器技术要求 提升设备防坠器技术要求如下: a) 防坠器在最小终端荷载(相当于罐内只乘一人)时,最大允许负加速度不应大于 50m/s2, 负加速度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0.25s;在最大终端荷载时的负加速度,钢丝绳制动防坠器不应小于10m/s2; b) 防坠器主拉杆的安全系数不应低于 13;其他零件按屈服极限计算,安全系数不应低于 2,无屈服极限的材料,按极

42、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不应低于 5; c) 防坠器动作空行程时间(从断绳瞬间到开始制动的时间)不应超过 0.25s; d) 防坠器两组抓捕机构制动时的动作时间差,用罐笼通过的距离来表示,不应超过 0.5m; e) 防坠器制动绳的安全系数,按动载荷计算不应小于 3,按静载荷计算不应小于 6; f) 罐笼正常运行时,制动绳与抓捕机构中楔子之间的 间隙应保持 5mm 8mm; g) 缓冲绳的安全系数,按动载荷计算不应小于 3,按静载荷计算不应小于 6; h) 缓冲绳的余留长度应为制动距离的 2 3 倍。 9.6 安全监测中心技术要求 9.6.1 大屏显示单元技术要求 大屏显示单元技术要求如下: a)

43、分辨率:不 应 低于 1080P; b) 机芯亮度:不 应 低于 1200ANSI; c) 输入接口应包括: HDMI、 DVI、 RGBHV、 S-Video 等; d) 光源使用寿命:不 应 低于 30000h; e) 单元拼缝 应 小于 5.5mm。 9.6.2 拼接控制器技术要求 拼接控制器技术要求如下: a) 输出分辨率不 应 低于 1080P; b) 宜配置 VGA/HDMI 输 入接口,信号延迟小于 200ms; c) 宜配置 KVM 或 RGB 矩阵,满足更多的业务系统工作站信号接入和控制; d) 宜具备高清视频解码显示、高清数字视频录像回放、模拟视频接入、视频会议接入功能;

44、e) 宜具备多种视频信号任意拼接显示能力。 10 系统安全及其他要求 10.1 防雷接地要求 10.1.1 安全监测中心电源系统防雷 要求 应符合 GB 50057 2010 的规定 。 10.1.2 前端设备信号宜采用光纤接入安全监测中心设备机房,对于直接接入的信号系统应对信号进行防雷 处理 。 10.1.3 安全监测中心接地体埋设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Q/GDW 116092016 15 10.1.4 设备接地应与电站接地网连接,宜采用焊接,焊接 应牢固、无虚焊,并应进行防腐处理。 10.2 防水、防潮要求 10.2.1 安全监测中心地面、墙面应做防结构渗水、墙面凝水、外部漫水、防潮

45、处理。 10.2.2 洞室内设备防水防潮等级应满足相应防护等级要求。 10.3 消防要求 10.3.1 安全监测中心装修应执行 GB 50222 2015,所使用的材料应执行防火规范的各项条例。 10.3.2 安全监测中心的火灾自动报警配置应符合 GB 50116 2013 的要求。 10.4 环境要求 10.4.1 安全监测中心设备机房内尘埃的粒径大于或等于 0.5m 的个数应 小于等于 1.8107 粒 /m2。 10.4.2 其他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应符合 GB/T 170951997 的规 定。 10.4.3 安全监测中心卫生条件应满足 GBZ 12010 规范要求。 10.4.4

46、对安装在易受到外力破坏的现场设备,应设置牢固的防护罩。 10.5 无线基站电磁辐射要求 10.5.1 用于人员定位或网络通信的无线基站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应低于 GB 8702 2014 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制标准,或满足豁免范围要求。 10.5.2 无线基站电磁辐射不可干扰电站现有继电保护或自动控制装置。 10.5.3 无线通信宜采用国家规定的公共频段,不可采用未经获准的私有频段。 10.6 子系统或设备自诊断要求 10.6.1 平台系统设备宜具有自诊断功能。 10.6.2 自诊断应包括在线状态、网络负荷、系统负荷、内部错误等,可通 过定时报告、上位机召唤、告警事件等方式发送诊断信息。 1

47、0.7 供配电系统要求 10.7.1 安全监测中心供配电应采用双路交流供电和不间断电源供电方式。供配电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源电压: 380V/220V; b) 电源频率: 50Hz; c) 配电方式: TN-S 方式 ; d) 稳态电压偏移范围: -3% +3%; e) 稳态频率偏移范围: -0.5 Hz +0.5 Hz; f) 电压波形畸变率 3%; g) 允许断电持续时间 小于 4ms。 10.7.2 安全监测中心 UPS 电源供电应满足设备两小时运行。 10.8 线路敷设要求 10.8.1 室内线缆敷设应采取吊挂方式,并应套金属管保护;室外线缆敷设宜采取架空方式 。电缆敷设后,

48、应悬挂警示标牌。 10.8.2 在电站电缆沟或电缆桥架形成后,室内线缆敷设应改走电缆沟或电缆桥架。 Q/GDW 116092016 16 10.9 二次安防要求 10.9.1 系统 安全防护应按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防护基本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防护规定执行。 10.9.2 安全监测中心安防系统建设参照 GB 503952007 和 GB 503962007 执行。 11 安装、调试及验收 11.1 安装 11.1.1 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及防火措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行有关标准以及建设单位有关安全管理的标准制度的规定。 11.1.2 安装设备到货经验收后,方可进行现场安装。

49、11.1.3 安全监测中心线路施工应满足 GB 503112007 的有关规定要求。 11.1.4 设备安装应符合 GB 502542014 的有关规定要求。 11.1.5 布线、设备安装应考虑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方便后期移动。 11.1.6 无线基站设备布点时,应充分考虑对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的辐射影响,避免造成保护装置误动。 11.1.7 防坠器的主要受力部位和部件,应经过无损探伤检查。 11.1.8 防坠器应进行脱钩试验,确认动作可靠后方可投入使用。 11.1.9 动力电缆与控制、信号电缆 须 分离敷设,敷设线路和安装设备等不应对现场其 它 施工造成安全隐患。 11.2 调试 调试包括单体调试和系统调试。其中单体调试主要对每个装置进行检查和试验;系统调试则是 对整个系统的通信情况和整体功能的实现进行检查和试验。 各分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各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测试。系统测试的内容如下: a) 系统通电,确认所有装置状态正常; b) 通信检查,确认各部分通信均正常; c) 按功能进行逐一测试,各种功能应能正确执行; d) 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NSI AWS B2.1-5A-223-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A) E9018-B3 1 8 through 1 2 in Thick .pdf ANSI AWS B2.1-5A-223-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A) E9018-B3 1 8 through 1 2 in Thick .pdf
  • ANSI AWS B2.1-5A-224-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followed by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pdf ANSI AWS B2.1-5A-224-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followed by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pdf
  • ANSI AWS B2.1-5A-225-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Consumable Insert Root)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A) 1 8 through .pdf ANSI AWS B2.1-5A-225-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Consumable Insert Root) of Chromium-Molybdenum Steel M-5A P-5A) 1 8 through .pdf
  • ANSI AWS B2.1-5A-226-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Consumable Insert Root) followed by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pdf ANSI AWS B2.1-5A-226-1999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Consumable Insert Root) followed by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Chromium-M.pdf
  • ANSI AWS B2.1-8-005-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Metal Arc Welding (Short Circuiting Transfer Mode)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or S-8) 1.pdf ANSI AWS B2.1-8-005-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Metal Arc Welding (Short Circuiting Transfer Mode)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or S-8) 1.pdf
  • ANSI AWS B2.1-8-009-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or S-8) 18 through 10 Gauge in the As-W.pdf ANSI AWS B2.1-8-009-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or S-8) 18 through 10 Gauge in the As-W.pdf
  • ANSI AWS B2.1-8-013-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0 through 18 Gauge in t.pdf ANSI AWS B2.1-8-013-2002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0 through 18 Gauge in t.pdf
  • ANSI AWS B2.1-8-023-1994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 8 Through 1-1 2 Inch Th.pdf ANSI AWS B2.1-8-023-1994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WPS) for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 8 Through 1-1 2 Inch Th.pdf
  • ANSI AWS B2.1-8-024-2001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 16 through 1-1 2 inch Th.pdf ANSI AWS B2.1-8-024-2001 Standard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SWPS) for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8 P-8 S-8 Group 1) 1 16 through 1-1 2 inch Th.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