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219293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模块质量检测(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卷(一)(时间:30 分钟 满分:40 分)1(10 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

2、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 10 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4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 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 分)解析:第(1)问,从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概括。第(2

3、)(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2(10 分)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 10681085 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

4、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2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1863 年 6 月 18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 ,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 1835 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 6 月 14 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 ,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 年 11 月 19 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

5、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摘编自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 年)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 分)(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 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得出整顿太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上

6、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得出教育与仕进相结合。第(2)问,据材料二省略号分层,分别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对“西洋之长”与“仁义忠孝”的关系归纳。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结。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3(10 分)(2018无锡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7、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3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 ,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

8、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

9、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4(10 分)(2018南通一模)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

10、列材料。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 “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4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

11、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 分)(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往往有皆以为民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 “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 “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等信息分别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 “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得出强行摊派,据材料“宋廷又变

12、相恢复了差役” “青苗法公布时宣称不收利息” “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得出失信于民;第二小问,据第一小问答案得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答案:(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检测卷(二)(时间:30 分钟 满分:40 分)1(10 分)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 年 1 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

13、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 3 府 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 9 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 ,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 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

14、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5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4 分)(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6 分)解析:第(1)问, “政治措施”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四民平等”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解答时需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高度概括。 “启示”的回答,一要“综合材料” ,二是抓住“改革” ,切忌泛泛而谈。答案:(1)政治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特点:自上

15、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改革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2(10 分)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

16、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年,中国的奋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6 分)(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他急于求成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得出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 “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

17、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得出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第二小问,从材料中过于激进或者阻力大得出,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答案:(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6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2)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认识: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3(10 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南宋大儒朱熹在讲王安石变法后果时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稍后南宋学者罗大经说

18、:“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摘编自宋史材料二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1959 年编写)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外资产阶级学者为什么将王安石捧为“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 分)(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

19、(3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和“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得出是否定王安石变法,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且他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外还有王安石与保守派的冲突等。第(2)问,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辩证法分析,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进行评价。答案:(1)态度:否定。原因: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百姓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商人的利益, “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打击政敌、用人不当,变法存在缺陷

20、;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2)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王安石变法的若干措施与西方近代的经济政策有相似之处。(3)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4(10 分)(2018江苏名校联盟)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俄国, “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7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

21、学会了一些东西。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材料二 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 1861 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4 分)

22、(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4 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861 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2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 “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23、”分析。第二小问,结合 1861 年改革的具体措施总结。第(3)问,从这场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方面进行说明,这个改革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说明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带有欺骗性,因此 1861 年改革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答案:(1)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统治。认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改变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2)因素: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赎买份地。(3)说明:农民遭受沉重剥削;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沙皇专制统治。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