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专题 主观大题常考点专攻(九)文化创新热点缘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属于常考常新的命题所在。命题紧扣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通常以文化创新的典型事例、国家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决策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文化创新的相关措施,突出考查准确分析信息、全面调动知识的能力。必备知识掌握牢 一、准确调用知识“保准度” 二、记牢答题术语“保规范” 1推动文化创新的原因(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
2、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推动文化创新的措施(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
3、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6)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2三、运用时政用语“保亮度” 1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2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5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
4、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6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规范答题领悟好典例 (2017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 、楚辞、唐宋诗
5、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 “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一、审题要“准”1审知识范围:“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是一个大范围,细审前面
6、“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则锁定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小范围。2审题型:属于原因类题目,应当遵循“理论意义”的答题模式。3审设问指向: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二、找点要“全”从教材中检索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展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展现了其特有的包容性。突出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主体作用,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实践。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从材料中检索中国诗词大会聚焦了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弘扬和培育正能量,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增加趣味性,吸引观众参与三、揣摩要“细”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
7、大胆创新的做法,应答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这是对中国诗词大会取得成功原因的高度概括,呈现出“总分”的完整答题模式。四、答案要“范”参考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反思总结自通窍一、易错要“避”1审题不准,没有将设问“精确”到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上。2虽能将材料分层并归纳信息,但知识点的运用由于审题不准而过于宽泛。3答案组织遵循了知识材料的方法,但问题意识还不够,即理论阐述
8、过多,问题分析较少。二、能力要“提”1要保证会答的点能答全。此题没有采用“依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的传统设问切入套路,而是用中国诗词大会直接切入,这就隐性告诉考生要“结合材料” ,属于“源于材料型” 。要对材料归纳概括,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总结,但必须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2在平时训练和模拟中,只要能做到要点全、用语规范、逻辑条理就完全可以取得高分,不必过多纠结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影响自己的自信心。三、通法要“记”1.为什么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创新的重要性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 如何实现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正确方向创新主体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四、训练“给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9、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4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时指出,金砖国家合作的成功充分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请
10、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解析:回答本题第(1)问,可以从世界文化的构成、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因。第(2)问,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和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错误倾向等方面,分析组织答案。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要着重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