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22494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8-2019 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范围:必修二第一单元)一、单选题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2.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

2、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B.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C.民众创新意识增强 D.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

3、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2 -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右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

4、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9.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

5、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10.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

6、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 -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

7、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4.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

8、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国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7.汉书食货志记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南宋陈旁旉(f)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需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18.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

9、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4 -19.伊恩莫鱼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2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

10、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2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2.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 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

11、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2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24.明代有家训指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 D.男尊女卑思想严重2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

12、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 -2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A.男耕女织的特点 B.富裕和谐的景象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集体劳作的方式27.“时至而作,渴(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28.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寓意深远。铲、锄、针、锤等生产工具的字形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 )A.政府重视农具的改进 B.农业注重耕织结合

13、 C.铁器促进生产力发展 D.手工业技术先进29.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的实际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30.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

14、经常要与洋商交往A. B. C. D.31.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材料主张(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王侯要重视商业 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32.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33.下列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 6 -关于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反映出商业环境十分宽松C.都是政府首创的正规货币 D.货币改革是国家统一的需要34.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上角与右上角分别刻有“

15、北市门”“南市门”。此画像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市场交易有专门场所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化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3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36.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工师”是指(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业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

16、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3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38.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7 -39.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

17、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0.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二、材料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有一定的范围,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长、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据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整理材料二

18、 有人说,东京比汉唐的京都,民户增加十倍。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天明即散,叫作 “鬼市”。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 诸班直军营相对。遍布内外城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 为刀镊、为负贩”;抚州“金谿陶户,大抵皆农民”。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渐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有的成为学派重镇。据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19、1. 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8 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 分)3.比较材料一、三,回答“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的意义。(10 分)- 8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等信息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D。AB 项材料无法体现,C 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2.答案:A解析:3.答案:B解析: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不能解释为什么明朝时期绢价下降,故 A 项错误:明

20、朝工商业繁荣,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供应增多引起价格下降,故 B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会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引发国内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故 D 项错误。4.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发展表明物质生活的提升,故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理学思想依旧深刻;B 选项错误,明清处于君主专制强化阶段;C 选项没有说明事情的本质。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明代农业从业人口减

21、少,农民中有许多- 9 -人改为从事工商业生产和发展,明代社会人员的结构成分也因此发展很大变化,所以答案选B,A、C、D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6.答案:C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题干说的是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C 说的是宋代的时候,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故 C 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材料信息“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表明八卦是人们长期劳动得出的结果,与此对应的为 C 项。A 项中“唯一方法”的说法太绝对;B 项是材料的表面意思;材料不能体现中

22、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D 项。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材料中强调北方往南方运的都是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往南方去得少,往北方去得多。这种情况不能证明南北经济孰强孰弱;材料中没有体现以物易物和商人的活动情况;材料中强调了因为地域差异使长途贸易兴盛。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

23、识可知,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选 C 项。10.答案:C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 A 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故排除;选项 B 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故排除;选项 D 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故排除 D 项。因此本题选 C。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无法体现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而西汉前期从事农- 10 -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24、和智慧致富,说明当时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故 C 项正确。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 D 项。1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 BCD 不选。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影响,明成祖时明朝早已实现统一,故 A 项错误;迁都北京后,需要南方物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B 项正确;C 项与

25、材料无关,排除;明成祖迁都后并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D 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夜市的发展。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的繁荣景象,可知唐代对市场交易时间严格限制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 A 项正确;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故 B 项错误;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是在明清时期, 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 D 项错误。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宋代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中的“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A 项正确;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可知,交子产生于铁钱流通不便的背景下,B 项错误:

26、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 D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错误。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 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 不正确,A 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 D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 C 项正确;- 11 -材料没有强调需要大量劳

27、力,故 A 项错误;B 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 D 项错误。18.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沿海地方土地并不适宜农耕,居民多以海为生;如果禁海的话,民众无以为生,多结队出海为盗;故选 D。A 项材料并未体现;B 项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主要是说禁海政策影响民众的生计;C 项材料也为体现。19.答案:B解析:本题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为切入点,考查阐释历史事物能力。关键信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注意题干问题是“采取的政策”,容易误选 C 项,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因此,B 项正确。20.答案:C解析:A 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内容

28、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 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故答案选择 C 项。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是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农民被称为臣等,魏晋、宋元时期随着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农民又有了新的称呼,即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不符合题意,例如,夏商周时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农民称谓变化无直接的关系,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农民经济地位是一直低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22.答案

29、:D解析: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D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错误;B 项是在鸦片战争后,错误;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C 项错误。23.答案:C解析:材料中“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 甘泽高下普”表明是筒车,筒车能引水上山,对解决岸高水低的地区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瞬息了千亩”说明效率高,C 项正确,排除 A、D 两项;材料未涉及增加粮食产量,B 项错误。24.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近代才开始瓦解,故 B 项错误。家训中认为男子可以在“工商贾之间”执业,寻常家事离不开农商,

30、说明- 12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商观念已有所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 D 项错误。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一人不过十亩”到“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等先进农具的应用及耕作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 B 项。26.答案:A解析:根据诗歌中“昼出耘田夜绩麻”“儿女各当家”等信息,可判断出其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场景,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特点,A 项正确,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 项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27.答案:C解析:注意设问中“共同反映了”。“时

31、至而作,渴(竭)时而止”意即根据时令节气安排生产活动,“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强调要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来提高产量。可见 A 项只体现了前者,B 项只体现了后者,错误;D 项与题意无关,错误。二者都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故 C项正确。28.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寓意深远”来深入理解“铲、锄、针、锤”几个字。由字形可知,这几个字都带有金字旁,这些工具主要是由金属铁制成的,故可以体现出铁器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答案为 C 项。29.答案:B解析:B 项符合题意,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加强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故 B 项正确。30.答案:D解

32、析:汉代还未出现草市,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 A 项错误;交子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故 B 项错误;会馆、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 C 项错误;广州十三行是清朝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故 D 项正确。31.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社会奢靡之风日盛,商人车马服饰与王侯贵族并没有差别,以致不能通过车马服饰来辨别贵贱尊卑(冲击了身份等级秩序),说明作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维护尊卑贵贱,故 A 项- 13 -正确,D 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等级关系,并没有主张王侯要重视商业、恢复西周礼乐制,故 B、C 项错误。32.答案:C解析:汉朝和唐朝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

33、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 故 A、B 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夜市、晓市繁荣,“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 C 项正确;题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时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 D 项错误。33.答案:A解析: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A 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B 项不正确。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四川地区的民间,后由政府发行,C 项不正确。D 项不能由材料得出。34.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及“北市门” “南市门”的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有专门的场所,故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

34、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未形成专业化的市场,且此结论也不能由材料得出,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市并未体现城市功能的变化,故 D 项错误。35.答案:A解析:从题干欧洲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使中国瓷器中包含了欧洲风格可知,A 项正确,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的,不会出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 B 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错误。题干意为中国瓷器有了欧洲风格,没有体现出欧洲采用中国制瓷技术,故 D 项错误。36.答案:B解析:“百工”是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不敢专造于家”是指手工业生产不能私自进行,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

35、和控制,“工师”即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政府官员,“工匠”“匠户”属于“百工”,A、D 项错误。C 项“市场经营”与材料不符合, 错误,B 项正确。37.答案:B解析: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与材料相符。38.答案:B- 14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从宋至明,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传播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选B 项。39.答案:D解析: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描述了当地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尚利民风

36、薄,多金商贾尊”反映出重商向利风气盛行,以致社会上出现拜金现象。“人家勤织作,机抒彻黄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忙于纺织的情景,说明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 项正确。A、B 两项不能说明其原因。清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项错误。40.答案:C解析: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人大量人力、 物力,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可见精耕细作是针对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而言的,A、B、D 均体现了 “精神细作“。C 是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的描述,选 C。二、材料题41.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地点、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打

37、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区别:“市”设于城中,-草市”形成于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自发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等。解析:1.本题以春秋战国至宋朝的商业发展概孔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可以联系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长、盾人等分掌市内各項事务”等得出特点。2.从材料二 “民户、铺席、诸班直军营相对”“鬼市”“遍布内外城”等可以得出。3.“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从形成区城和设置主体两方面分析; “意义”从材料中“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余米尽以贸易”“同时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致”“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渐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可以得出。-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