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22517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微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素养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 “总而言之” “总之” “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 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01 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

2、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1) 事实论据,02 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03 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 典型;二是 新颖;三是能证04 05 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3论证。论证是用 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06 2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 怎样证明”的

3、问题。07 1.圈重点,抓关键。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2梳思路,明结构。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 “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观点和

4、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3会文意,明观点。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整体阅读(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对城市而言, 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文 明 弹 性,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综 合 能 力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 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危 机 的 表 征其一,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空 间 弹

5、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 、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有 机 统 一的 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 ,都会使城市发展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公 共 性 私 人 性 失 去 基 础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制 度 弹 性与发展间取得 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相 对 平 衡言,其主要任务是

6、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 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 问题。秩 序 与 稳 定 新 活 力 的 激 活3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意 义 弹 性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 ,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平 衡 与 和 谐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

7、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 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 ,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 ,都会从根基处 城市的健康可持续片 面 化 减 弱 危 害发展。综上所述, 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保 持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 ,对于城市社会的 而言,是 的命 运 共 同 体 健 康 发 展 意 义 重 大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

8、画文中信息要点。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 ”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答案 1.重要词语第一类:文明弹性 综合能力 危机的表征第二类:空间弹性 有机统一 公共性 私人性 失去基础 制度弹性 相对平衡 秩序与稳定 新活力的激活 意义弹性 平衡与和谐 片面化 减弱 危害第三类:保持 命运共同体 健康发展 意义重大提示:第一类,城市的文明弹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张力;第二类,从正反两个角度解读文明弹性的三个维度;第三类,合理处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有效促进城市健康发展。2重要句子提示:段末句为中心论点;段首句提纲挈领,明确文明弹性的内涵;段的末句揭示保持文明弹性的意义。3易设错项批注“

9、或”表示选择关系,命题者往往设置并列关系的错误选项。 解读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命题者往往设置张冠李戴的错误选项。 两组假设强调制度弹性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设置混淆关系的错误选项。“ 往往”表经常发生,命题者容易将偶然性发生改成必然性混淆选项中。“ 意义重大” ,命题者容易设置改变程度深浅的错误选项。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1梳思路,明结构。思路:文章按 结构论述。4答案 总分总2.会文意,释观点。文章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具体解读 ,意在探讨城市亟待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答案 文明弹性3理材料,定意图。段,明确文明弹性的三个维度,运用了 论据,进行了 论证。答案 理论 正反对比1下列

10、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第二自然段内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C.“抽象”有误,相关的内容在文5本第四自然段

11、,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D.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只是“妨害城市发展” ,并非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正确答案是 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正确,比如弹性足的时候对城市发展的益处,弹性不足时对城市发展的害处;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在文中无明显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空间弹性” “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不同的三个方面,三

13、者不具有交叉关系、层进关系、条件关系,推断无依据。6整体阅读(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气 候 正 义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 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影 响生。气候正义关注的 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核 心主要表现为一种 或法律正义。社 会 正 义从 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空 间 维 度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

14、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 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时 间 维 度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

15、,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 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

16、都有平等内 涵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 。权 利 义 务 和 成 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第一步 读全文,画要点。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 ”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答案 1.重要词语第一类:气候正义 影响 核心 社会正义第二类: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第三类:内涵 权利 义务和成本提示:第一类,交代背景, “气候正义”属文中的中心概念,是议论的具体对象;第二类,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 ;第三类,对享受的权利与分担的义务进行明确说明。2重要句子。提示:段末句为总句;段首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段的末句揭示气候正义7的

17、内涵。第二步 梳思路,明结构。思路:整篇文章按 结构论述。答案 总分总第三步 会文意,明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从 和 对气候正义进行解读,明确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可以平等使用气候资源,对其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答案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第四步 理材料,定意图。段,在明确摆出分论点之后,都运用了典型的论据,主要是 论据。这些论据,有的具体、翔实,有的概括,但都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分论点。答案 事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

18、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紧扣选项寻找其在原文中所对应的信息区。A.对应原文第段第 2 句;B.对应原文第段;C.对应原文第段末尾一句;D.综合第段内容。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C.“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

19、“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

20、义务关系问题”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而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紧扣选项寻找其在原文中所对应的信息区。A.对应原文第段第 2 句;B.对应原文第

21、段倒数第 2 句;C.对应原文第段第 2 句,第段第 2、3 句;D.对应原文第段第 1 句。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根据原文“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可知 B 项“可以得到保证”将原文中的“目的”曲解为“结果” 。整体阅读(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 不等于 , 与 也不能故 事 小 说 故 事 讲 述 人 小 说 家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 故事,经过 ,把它们变成虚

22、构 艺 术 处 理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 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早 期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 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 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 清晰起来

23、。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虚 构 区 别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9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 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

24、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现 代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

25、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第一步 读全文,画要点。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 ”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答案 1.重要词语第一类:故事 小说 故事讲述人 小说家第二类:虚构 艺术处理第三类:早期 现代提示:第一类,属文中的中心概念,是议论的具体对象;第二类,论述对象之所以有区别的关键点;第三类,产生区别的历史分期。2重要句子提示:段首句为总句;段的首句为分论点。第二步 梳思路,明结构。整篇结构为 ,主体内容按 顺序展开。答案 总分 时代

26、(期)先后第三步 会文意,明观点。本文中心论点为 。答案 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有本质区别,故事与小说有本质区别第四步 理材料,定意图。梳理出文中论据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论点。答: 10答案 各段,在首句明确摆出分论点之后,都列举了典型的论据,主要是事实论据。这些论据,有的具体、翔实,有的概括,但都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分论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

27、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答案 B解析 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原文第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故 B 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

28、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11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答案 C解析 原文第段中说“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由此可见“讲故事的方式”的重要性,故 C 项中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

29、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表述有误,并且强加因果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 ,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答案 B解析 依据原文第段中“小说家呈现人生甚至将

30、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可见虚构对于现代小说的重要意义,所以 B 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说法无中生有。微案一 论证思路微点突破一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213教材演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

31、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 “拿来

32、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下列对文段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批判14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巧妙贴切,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B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中的“这样”指像孱头一样徘徊不敢走进门,像昏蛋一样放一把火烧光,像废物一样全盘吸收。结构上承上启下,由破而立。C这两段文字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选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作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都做了细微的观察和揣摩, “鱼翅” “鸦

33、片” “烟枪” “烟灯” “姨太太”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剖析 “选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错,应为“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答案 D即学即练(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

34、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35、。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

36、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15(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

37、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 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文章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微点突破二分析结构思路16教材演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

38、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17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

39、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叙述、描写为主,首先简要介绍了马克思逝世时的有关情况,引出下文。B第二段由叙转议,指出马克思的逝世使革命事业停滞不前。C第三、四段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D第五段与上文形成递

40、进关系,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发现。剖析 “使革命事业停滞不前”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谈论马克思的逝世对革命事业的影响,而非“使革命事业停滞不前” 。答案 B即学即练(2019鄂尔多斯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借以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

41、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

42、,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只读一些畅18销书和时尚书。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

43、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

44、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摘编自周国平古典的力量周国平讲古词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做不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的学养差异及文明和野蛮之分。B文章第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书籍之多,读书一定要慎重选择的道理。C文章指出做真正的读者可从“癖好” “趣味” “品位”三方面入手,并就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证。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本文话题,然后论述怎样做真正读者,最后推出中心观点。答案 C解析 曲解文意。 “并就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证”错,选文中间具体阐述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的三个特征,但并未“就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而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依次分析。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