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1 (3 分)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雕刻印章 C高梁酿酒 D烧制陶器2 (3 分)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下列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A外出时佩戴反雾霾口罩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C植树绿化,美化环境D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3 (3 分)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4 (3 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倾倒 B 液体的加热C 量取一定量液
2、体 D 闻气味5 (3 分)对于下列问题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6000L 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说明氧分子数目减少了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6 (3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7 (3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有气体 B洁净的空气 C液氧 D矿泉水8 (3 分)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它在周
3、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B铈属于非金属元素C铈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Ce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9 (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二氧化锰只能当催化剂D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10 (3 分)下列化学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硫十氧气 二氧化硫B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C氢气+氯气 氯化氢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十水11 (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B铁原子是由铁
4、元素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2 (3 分) “ ”示意图可表示的分子是( )AHe BCl 2 CCO DCH 413 (3 分)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3A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B该实验能说明 N2难溶于水C实验中的红磷可用硫来代替D红磷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4 (3 分)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二、填空题15 (8 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各成分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现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1)
5、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78%,可充入食品袋,以延长保质期的是 ;(2)不但能支持燃料的燃烧,同时也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3)虽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很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电光源等的气体是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16 (10 分)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O 表示 ; 2H 表示 ; Mg2+表示 17 (6 分)如图所示的是硫和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两个实验,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的作用 ;(3)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该实验,结果没有4观察到应有的现象
6、,请你帮他分析一种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 。18 (8 分)如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硫原子的质子数是 ;(2)硫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相对较易 (填“得到”或“失去” )电子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19 小题 4 分,20 小题 4 分,共 8 分)19 (4 分)有一瓶氧气和空气,它们都是无色的你如何将它们区别开?20 (4 分)根据如图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所获得的两点信息。四、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21 (12 分)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 。
7、5(2)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若要收集到纯净的气体,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检验 C 装置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22 (6 分)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微粒的性质: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试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1)预计甲同学将观察到 (2)上述现象说明: ; (3)同学乙仿照甲同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乙同学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 62018-2019 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只有
8、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1 【解答】解:A、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雕刻印章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C、高梁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烧制陶器,陶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2 【解答】解:A、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是防止雾霾进入呼吸道,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故 A 正确;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可以防止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故 B 错;C、植树绿化,美化环境,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故出错;D、减少燃烧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属于治理雾霾的措施,故 D 错。故
9、选:A。3 【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 0.03%、水蒸气和杂质:0.03%。A、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在空气的含量较少,故选项错误。C、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D、水蒸气在空气的含量较少,故选项错误。故选:C。4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
10、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用鼻子直接闻,7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5 【解答】解:A、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 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6000L 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氧分子数目并不减少,故选项解释错误。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C
11、。6 【解答】解:A、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7 【解答】解:A、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属于混合物,故 A 错;B、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B 错;C、液氧是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C 正确;D、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D 错。故选:C。8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
12、的数字为 58,表示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 Ce,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故选项说法正确。8故选:B。9 【解答】解:A、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在常温下不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
13、误。C、二氧化锰不是只能作催化剂,可以作反应物、生成物,故选项说法错误。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10 【解答】解:A、硫十氧气 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氢气+氯气 氯化氢,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 、 “多变一”的特征,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
14、:D。11 【解答】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故 A 错误;B、铁是由铁元素组成,故 B 错误;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 C 错误;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 D 正确。故选:D。12 【解答】解:A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B一个氯气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氯原子构成的,故错误;C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D一个甲烷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4 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C。13 【解答】解:A、红磷熄灭后,应该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如果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9B、该实验中
15、,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能说明N2难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C、实验中的红磷不可用硫来代替,这是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或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从而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14 【解答】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B、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为原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
16、15 【解答】解:(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 0.94%、二氧化碳大约占 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袋,以延长保质期;(2)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3)稀有气体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4)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故答案为:(1);(2);(3);(4)。16 【解答】解: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O 可表示氧元素、1 个氧原子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
17、的数字,故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Mg 2+表示镁离子故答案为:氧元素、1 个氧原子;2 个氢原子;镁离子17 【解答】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10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一瓶氧气中做该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应有的现象,可能是因为铁丝表面有铁锈,或者是氧气的浓度太小等。故答案为:(1)铁+氧
18、气 四氧化三铁;(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铁丝表面有铁锈等。18 【解答】解:(1)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 16,硫原子的质子数是16(2)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则硫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 6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 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答案为:(1)16;(2)3;6;得到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19 小题 4 分,20 小题 4 分,共 8 分)19 【解答】解:氧气能支持燃烧,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色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两瓶气体故答案为
19、: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色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20 【解答】解:该微观反应示意图表示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可以获取的微观信息有: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等。故答案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答案合理即可)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21 【解答】解:(1)据图可以知道,是试管;是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2)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20、是固体加热型反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A,加热高锰酸钾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排水法收集,故选装置 E;故填:A;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E;11(3)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22 【解答】 (1)由于氨分子不断运动,与棉花团上的酚酞试液接触,氨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现象是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渐渐变红;(2)氨分子不断运动,与棉花团上的酚酞试液接触,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3)在热水中的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试管口棉花团变红速度快,为了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故答案为:(1)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渐渐变红;(2)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3)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